嶺南武者(1)身份自決

寫作之貓
·
(edited)
·
IPFS
·

數百年來嶺南武術落地生根,發展出色,門派眾多,來源福建南少林,馬步穩妥、拳法為先,威猛發聲,指指有力。

作為廣東人後代-嶺南武術的血統早已滲透進我的身體之中,廣東人不高,相比起高大的北方人,我們比較靈活、快捷,廣東多水,所以需造船業很興旺,嶺南武林的很多武器都是來源自日常用品,棍就是經常能看到的東西。

也就是因為多水源的原因,船隻搖晃不停,所以馬步十分強,這是為了不要失去平衡。嶺南武術多用手,稱之為‘橋手’,硬橋硬馬如洪拳等等,南派拳者大多是身體強壯,就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所達致的身材。這導致他們就像武器一般,普通人受不了的。

廣東是一個大家庭,有很多不同的人、語言、背景,他們的武功當然也截然不同。我印象中客家功夫很像福建的拳法,就是那些白鶴拳‘三戰’之類的,當然我對他們的認識還不是那麼深,印象中小時候父親讓我跟隨師父練習的詠春拳也是傳說來自福建,雖然沒有三戰以及什麼發聲方式。

詠春拳的武館與蔡李佛拳武館十分不一樣,蔡李佛及洪拳以及其他主要的嶺南武術館主要都是有很多武器的,每進武館就會看到背後那些長短武器, 比十八般兵器還多,長棍、長槍、刀、劍⋯,應有盡有,馬步坐的是四平大馬,坐得久都會非常辛苦,蔡李佛拳套路十分的多,聽說有過一百套,不知道台灣多不多蔡李佛武館,我聽聞是八極最多吧! (我身邊也有人練八極、形意,那些發力較強的拳種,尤其是震腳, 十分震撼!)

蔡李佛的基本功是五輪搥與五輪馬,手法是穿、拋、掛、哨、插,三家集一家,創自新會人陳享公,香港澳門的那支屆來自佛山鴻勝館-張炎(鴻勝)宗師。陳先學自陳遠護(族叔),後跟隨李家拳李友山、蔡家蔡福以及獨杖禪師,最終得出此名。攻勢大開大合,發聲凌厲,腿法靈敏、快速像流星,因此被稱為‘南拳北腿佛家掌’,集精華於一身。與其他南方拳種不同,它手腳兼備 ,不是單純的馬步,有時為了保護自己及進攻,採取側身的進攻方法,是十分好的拳種,培養出眾多人才,將會迎接二百周年。鴻勝館從晚清歷史開始成長,與太平天國及抗日士節節相關,培養出眾多重情重義的英雄好漢。

詠春拳就不一樣,當年我們澳門何金銘宗師在香港向葉問宗師學習詠春,詠春歷史久遠,傳說來源福建南少林,創自五梅師太。它的歷史脈絡從佛山梁贊宗師就已經可以被確定,曾經的詠春不是大量收徒,所以比較少人知道,獨門兵器只有八斬刀與六點半棍,套路只有三個,小念頭、尋橋及標指,馬步比較少,不需要四平大馬,手法有攤、膀、伏等等以及一百零八式木人樁。

南派拳種非常看重尊師重道精神,一天為師,一輩子都是,師傅就是第二個父親,武術界十分傳統重規矩 ,即是今時今日,也從沒改變。腰帶是一口氣,做人的面子及氣量,做人大丈夫,看到不公義的事就要理,真正的練武之人其實不像是練武的反像是讀書的。

他們深藏不露,不會隨便出手,嶺南武者像英雄,從不恃強凌弱,我們一天不會不練功,但願一輩子不會用任何的功夫;練武辛苦,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接班,我是零零後,身邊卻只有我一人繼續看着老一輩的江湖,從小看着故事,就是那些踢館時事,武林中人喜歡切磋,關門比試,冇人知結果。

他們先對拳腳,在以長棍決勝負。從前南北武林不相干,但至60年代開始,許多北方門派開始到達南方授徒,開始促進了交流。所謂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競爭多了,更加需要真功夫去對抗那些前來切磋的好手,慢慢大家認識了,武術界開始交流的盛事,也是一種好事吧!

又過去了數十年的光陰,我們年輕人卻不像老一輩那麼強壯,我們怕事,沒有能耐,沒有夢想卻只有遊戲度日。我們沒有負擔,很難想像我們會練好功夫,功夫可能會沒落,現在泰拳卻發揚光大了,四處的跆拳道武館,還有空手道等等,澳門這個小地方練武之人越來越多了。

但是發揚光大又如何?有多少人把這個重擔背負在身上?他們只當這功夫是興趣,有多少人是練習詠春因為葉問電影?但話畢竟只是電影,我們在街上打架難道真的會就這樣動手嗎? “詠春葉問!“說着漂亮的台詞,沒有人這樣打架的!現在時代不同了,人人說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其實從來沒有一天的和平!世界上還是很多戰亂只是我們這裏沒有,但是還是有不一樣的衝突,因此練好功夫能防身保護身邊人及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遠久的傳統,從前我們嶺南老祖宗有着許多的神話,就像那本英雄般的<<廣東十虎>>故事,當初其實就只是漫畫小說,卻成為了我們廣東人心目中的英雄傳說。

功夫越深,更加會低調、知分寸,不會胡亂動手,息事寧人,這才是真正的武術家。說着這樣的故事,老一輩的表情看上去十分的低迷,功夫,兩隻字, 一個站直的就是勝利者,一個橫臥在地的就是失敗者,無論是每一個國家的武術-這才是真理。

父親的師傅曾經強調,我們是為強身健體,息事寧人,要懂得一個‘忍’字,不能意氣用事,更加因為你是一個武術家,你的所作所為是整個派別、所有人的面子,一個人做錯就會影響所有的人,所以面子不只是你的還是所有人的!看道理才是真實,有多少人忘記了以前的‘祖訓’,想到功夫唯一的就是打,當然一定要有實力、練功夫怎可以不能打?但是武術是我們的傳統印象和老祖宗的遺產,也是我們曾經存活過的歷史遺跡,薪火傳承,一代接一代,武林在我們的心中。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寫作之貓2022 年開始寫作,22 在布里斯托學習歷史, 一個武術家、歷史學家、作家,一個仔細考慮自己未來的人,喜歡享受。 源自亞洲,崛起於歐洲。
  • Author
  • More

吉旺特山脈與“救國的”沉睡的騎士傳說 (Giewont)

《沉默的三年》成長

《謝師信》,你還記得那些對你恩重如山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