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自由职业者半年复盘报告
自由职业2年整了,简单复盘一下疫情这半年我的整体情况。我会从财务状况、工作情况、个人成长、亲密关系这几大块简单做一些梳理和说明。
很多人看我的公众号就知道「思维认知」这类内容是离「金钱」最远的,大众都在趋之若鹜做美妆护肤这些品类内容的时候,我偏偏跑去做这类抽象内容,怎么养活我自己?
首先,我不去做美妆护肤这些赚钱内容,本质上与我的价值理念和热情所在都不符。其次,我对对教育的兴趣远大于这些内容。因此,这篇文章我会公开自己这半年的收入和业务情况,复盘个人成长和思考情况,以及下阶段的计划。
➢目录:
财务状况
工作情况
个人成长
亲密关系
- 财务状况
先谈谈负资产。
- 民宿
从疫情爆发后,不瞒各位,我每个月都会损失5位数。曾经引以为傲的被动收益瞬间成了负担,跟我一样遭遇的一些从事旅游、民宿业务的朋友,日子都非常的不好过。试想一个原先赚钱的项目,瞬间停滞,不仅不赚钱还陷入亏钱状态,这就是双倍的债务累计。
- 基金
我购买的基金也是疫情期间跌的惨不忍睹,不过尽管我知道它们狂跌,但从长周期去看,我对这几只基金依旧是持乐观态度的。毕竟我不是“短线玩家”,这个「思维」会贯彻和决定我所有的交易行为,不论是投资、合作、人际关系、恋爱,都会围绕“长线思维”。
所幸我并非只是靠被动收益的业务线生存,虽说它们在疫情这大半年带给我的损失非常大。不过,我个人心态比较平稳,因为我知道这种恶性周期早晚会过去,世界有其自身的周期和规律,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现在的负债迟早有一天会回来。并且,多亏这次的恶境,反倒让我财务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迹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心态变得越来越稳、通透,说白了可能就迈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地。
再谈谈正资产。
上文提到「被动收益」直接损失翻倍,每个月以5位数的损失在滚动着,但作为一个依赖网络生存的人,我对于网络平台流量变现、赚钱、营销、内容这些玩法的敏感度是很强的。
- 微信流量广告
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广告这边年给我带来的累计收入是小几千,严格来说这部分也是「被动收益」。也就是你们每次阅读时,看到有广告,只要“点击”一下,就能够为我带来几毛钱收入。也希望常看我文章的粉丝们可以多多点击,几毛钱加起来也会聚沙成塔的。(满满求生欲)
此外,微信公众号打赏的金额,这半年给我带来的收益差不多接近5位数,还不算一些朋友私底下因为看了我文章,直接发微信红包给我。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内容认可,愿意为我的内容去给予“赞赏”。
- 微信付费内容
这半年里,我尝试设置了两篇付费内容。
一篇《西方人的写作思维技巧》收费12元,一篇《三阶思维:我如何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收费3元。
加起来大概300多块钱吧,其实金额不算多,毕竟从「赚钱」角度去看,我写这类文章耗费几个小时,但我自己一个小时的咨询费用就差不多在500元左右了,这种投入产出比有多低,大家可想而知
但意外受到了一位高三学生的留言,让我很感动。说实话,我的文章其实并不是写给这些年龄的学生看的,恰恰跟我互动较多以及愿意与我探讨这类话题的,反而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我虽然不太可能做老师,能用另一种身份去影响他们,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已经很知足了。
毕竟我对教育是有很深的执念的,回国就说自己要做教育,但我要做的不是技能型教育,而是“人的教育”,它涉及到你的思考、认知、价值,命题听着很宏大,很不切实际,对我人生的意义却极为重要。
在我看来,如果不解决这个命题,即便你技能再丰富,赚钱再多,你都会活得不幸福,因为你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走很多歪路或者迷失。
- 知识星球/社群
我有自己的知识星球和社群,平时会分享一些市场上比较难搞到的文件、资源等,包括我对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比较强,基本从我这边过去的信息,我会有选择性的投放在社群和星球里。因为「信息差」是拉开人和人之间一个非常大的因素。任何生意、认知、思考都隐含着大量信息差。
星球和社群的价格是199元,这部分收入这半年差不多也有几千块吧,说实话跟一些大星球比起来,真的是杯水车薪。
另外,我在他人的星球(生财有术)赚到了……几万块。
这个星球门票价格目前是2000+,今年4月,我花了1000入手,之前就听闻这个星球,但以前觉得贵,一直没买。进入星球后,发现精华帖里有大量从0到1操盘起来的百万、千万级项目的过程,大家无私把赚钱思路分享出去。著名的Tiktok大航海计划,就是社群里这帮人协力去海外市场赚钱,还真赚得盆满钵满。典型的你抖音还没玩明白,人家已经地理套利去了。
后来我闺蜜白一喵告诉我,你要努力进入生财有术里的“龙珠群”,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就按照他的指示,熬夜写帖子,没想到被生财有术的创始人亦仁相中,就真的进了这个群。
为什么我说赚了几万呢?因为这个龙珠群的群位前阵子以36700人民币价格被卖出,你没看错,入群的价格是36700元。而这个社群还有自己的货币——龙珠,龙珠可以流通,交易,目前价格4000左右一颗。
龙珠群里藏着哪些大佬呢?市面上比较有名气的Doris女子刀法创始人,持续力创始人Scalers,剽悍一只猫、小马宋,顾小北(跨境电商算鼻祖人物了)粥左罗、一本黑、聚美联合创始人,B站大佬李自然说、花爷(3万粉丝变现百万的那位)、森淼、明白、stormzhang、老胡(淘宝客)……我基本是垫底存在。
群里大佬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思维和方法论,细节到操作层面。而本群的内容严格禁止外传,因此大家都高度遵守规则。
除了这个以外,但凡帖子被加精华,就可以得到一颗龙珠(4000rmb),我现在手已经囤了2颗龙珠。
因此,这就是对“花钱”的认知。与此同时我从「生财有术」得到的信息,结合我互联网运营思维+文案写作能力+渠道谈判能力,全部赋能给我的客户,帮他们操盘赚钱,而我自己也可以快速实践积累案例。这就是利他思维,学以致用。
所以,混圈子重要,混对圈子也很重要。钱是门槛,但有时候也是上升通道。有些问题还真不是钱的问题,是意识的问题,而钱只是筛选这些意识的一个工具罢了。
- 知乎/ 今日头条
这两个平台,我今年其实只是简单分发了一下,比较佛系。
从官方那边得到的奖励大概是七八百块钱,很多活动官方都会给白花花的银子,不参加白不参加。(See,这就是信息差。我在利用信息差赚钱,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
另外,知乎的好物推荐是有佣金分成的,这一块我还没去做,但身边有朋友光靠佣金+奖金,就赚了5位数,甚至6位数的都有。我也知道背后的玩法和逻辑,可我偷懒了……(不想自己做执行,做做咨询还是没问题的)
- 商家投放广告
疫情半年里,大概有十几个媒介来找我投放“课程”广告。一些是语言学习类课程,一些是理财课程,有些调性与我不符的广告都推了,总共大概合作了9个左右。收入差不多5位数左右
- 咨询(个人品牌、小企业咨询、日本不动产)
咨询业务这半年来,接了小几单,加起来也是5位数。
- 工作情况
一个认知思维的公众号突然谈“钱”,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调性很奇怪,甚至是“俗气”。但朋友,我也要赚钱去养活自己。写公众号是兴趣爱好,纯靠公众号赚钱,按照北京这种生活成本,那我只能饿死。
因此,除了公众号偶尔接几条知识付费的广告以外,加之民宿、基金都在狂亏损的情况下,这点钱根本不够填补那个洞。
严格来说,我要感谢这次的疫情,迫使我重新去思考自己的职业路径,并且生生被我开辟出了一种「范米索式」职业道路。
今年接入了初创企业、个人的咨询业务,为初创企业、个体老板提供线上流量的获取及转化。
一切买卖生意的逻辑无非就是“你提供了别人提供不了或不愿低价提供的服务”。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机会”。
我虽然在谈思维、谈认知,但这些跟“赚钱”是毫不冲突的。甚至,金钱是认知重要的一环。一个人对待一些产品的“付费”的态度,严格意义上已经决定了ta背后对商业的“认知”。
我本人非常擅长做内容营销、用户增长和转化(销售)。这一点,怎么佐证呢?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内容营销能力,让自己奶茶店开业直接“爆炸”。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结果翻车了一波(笑),因为「流量」太多,没提前预料到,人手不足,材料都卖空。你看,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另外,我自己在日本其他的副业是「中英文老师」,这可不是什么机构会给你学员,你坐等就行,这是需要你自己在互联网平台「获客」的。当时,竞争的人有不少是欧美国家的人,作为一个非母语且英文水平只有大学6级,而且几百年不用英语的「我」而言,凭什么跟那帮人竞争?
假如当时你是我,可以代入我的视角思考下如何绝地求生。(我特别喜欢代入,看电影,看人物传记都会自动带入,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人,去思考如果是我,我怎么做?)
但最后的结果是,我不仅是该平台分数很高且非常优质的教师(当时受到邀请去给六本木一家News企业做团体教师,同时我跟不少上过我课的日本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关系,定期找我上课的人不少,而且还有额外加钱付学费的)
别的留学生在餐厅、便利店当服务员赚1000日元,我在教日本人语言,顺便练自己的日语口语,建立人脉网,套各种情报和信息差,同时赚钱。
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凭什么可以做到?这里我不展开说了,毕竟我靠这个能力吃饭。总之,我的个人品牌营销即便把我仍在一个陌生环境,一样可以厮杀出一条我自己的路。这背后真的离不开「思考」。
话题拉回来,既然我的优势是「互联网营销思维运营策略」,那么帮人做咨询和做增长和内容,我的业务与其他专业公司有什么不同?
本质上,老板们来找我做营销增长也是一种投资,只是价值交换的形式看是否能接受。
有人会问,为什么老板不直接找专业的咨询团队或者广告公司做营销呢?首先,懂行的人很清楚这些团队的价格是多少,一年几十万的投入,还不对效果负责,你觉得一个小型个体老板能承受得住吗?完全赌不起。
而在我这里的模式是我帮人去做业务增长时,是会对效果去负责的。因此,我的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前期基础费用+后期效果付费。这样不仅让我有动力去做好,同时还能达到双赢效果。
此外,我虽然是「野生派」,然而前期我完全是手把手的去带个体、团队培训和成长的,把我的营销方案和思维赋能到个体、团体身上,帮助他们员工的思维和自己的业务都得到提升。很多小的企业主对互联网这套玩法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团队需要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营销的转化逻辑,但是我恰恰擅长让个体、小团体跑起来。
说实话,我没操盘过大项目,因此大团队或许不会有强优势,这也是我未来要提升的方向。但我知道。凡事都需要一步一步去积累。我先服务好小团队和小的个体。帮他们做好业务的增长,实现双赢之后再去操盘的大的项目。
那有人又会问,现在市场上新媒体运营那么多,凭什么找你呢?
我承认,市场上做新媒体运营的人很多,但是互联网的新媒体运营应届毕业生都已经是5k打底,而我一个人能顶起码3个该水平的应届生,一个3~5年的运营人才。
我懂视频制作、内容逻辑、渠道分发逻辑、各主流平台的流量获取和打法、海外信息玩法、干过实体创业、手里还累积了大把资源可以共享给客户,甚至需要执行部分我都能亲自来,关键是现在的咨询价格还比他们工资低。
毕竟我现在需要做出更多效果案例,等案例逐渐累积起来后,新客户会涨价(老客户价格依旧不会变,因为我很感激他们前期对我小个体的信任)。欢迎各位老板趁我便宜的时候,来买我。未来新客户找到我,可能需要出N倍价格。
- 个人成长
1、内容生产
今年上半年,我开始专注于撰写批判性思维、认知、多元文化、职场等内容,有幸出了一篇百万+的内容。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语言思维者,我一直都在致力于推行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在这个许多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轻易被各种信息和报道左右想法的年代里,我愈发觉得一个能够容纳多种观点和声音,能够不轻易去评价他人,且能够做到理性思考是多么难能可贵。
相比于前两年佛系写作,我缕了一下产出:
- 2018年——12篇原创
- 2019年——24篇原创
- 2020年——33篇原创(2020.1.1~2020.6.30)
- 平均5.5篇/月
2020年内容主打认知、思维、多元文化、亲密关系。以上内容还不算我在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即刻等社交平台输出的大量思考。
此外,我的Bilibili、Youtube产出了14支日本文化、日语教学相关的视频。从内容、剪辑、发布、关键词全部一个人完成。
2、知识学习
这半年我的信息源摄入绝对是爆炸且多元的一年。我平时常用的信息软件有telegram、Twitter、Youtube、Bilibili、订阅邮件、Medium、即刻、微博、小红书、小宇宙、微信公众号、国外个人独立站。
今年开始持续关注种族、女性、环保主义等以前从没关注过的人群。今年工具类型书籍阅读降低、人类社会学、传记、历史、科学等书籍比例升高。推荐几部今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书籍、电影和播客吧。
电影:
书籍:
《生存还是毁灭》
《僧侣与哲学家》
《Striking Thoughts》
《d设计之旅:京都》
《倦怠社会》
《海豹突击队》
《血酬定律》
《中文解毒》
《科学的边角余料》
《U型理论》
《Letters from a Stoic》
《千面英雄》
《Tools of titans》
《深度思考》
《营销管理》
《世界咖啡地图》
《BBC地平线:宇宙系列》
播客:
- 海马星球:女孩为什么不要追求容易的人生?
- 一言不合:少数派评论之泰坦尼克号
- 不合时宜:消费主义包围下,我们和物品的关系
- 不合时宜:爱的艺术和亲密关系的公共性
- Casticle:生死之间的抉择
- 一点不同:巴西,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生活
- 跳岛: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在倒退?
- 声东击西:想过这群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吗?
- 枕边风:35岁,我选择了留学和冻卵
- 英美剧漫游指南:世界毒枭兴衰史
- 随机波动(原剩余价值):内容都很不错
- 得意忘形:做个废物也没那么容易
- IT公论:文明可以是暴力的,野蛮可以是淳朴的
- 梁文道八分:内容都不错。
另外一些海外独立站、作者、访谈节目、脱口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没办法完全整理出来。你们观察我列举出的内容,就大概知道我“杂食动物”杂到什么地步了。
我个人是非常害怕被框定住的,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决定了我接触的信息源和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许多人,这个真不是自吹自擂。我也观察过很多人,对话过很多人,几百上千的样本数量其实也够我自己去反观我自己的能力了。
- 薛定谔的爱情
「当我遇到了对的人的时候,没有任何迷之物体掉下来,而是自己的整个世界冉冉在升起。」——王冉冉
疫情这半年来,有我微信或者看我微博的朋友能够明显感觉到,我的能量非常的充沛,状态也一直都很不错。讲句心里话,我要感谢一位从没见过的网恋伴侣。
去年12月中旬,也就是疫情爆发前夕,无意结识了一个外国男生Seiga。说实话,我在社交网络里跟他人的互动是非常“懒散”的,因为本质上能让我“主动”互动的陌生人非常少,除非对方的profile经历非常特别,带给我“亲切感”或者“好奇心”,我才愿意聊一下。
当时,对方主动发起了聊天,无非是夸了下我摩托车照片不错。我冷冷地回了句“谢谢”,就没打算继续聊了,因为我对外国人兴趣真的不大,毕竟我个人更希望遇到能够深度交流的有趣灵魂,语言和文化自然倾向于选择本土。
结果对方开始对我各种抛问题,我冷漠地回答完后,他竟然跟我提出语音。本来想拒绝,后来想想,回国后很久没说日语和英语了,恰好这小哥两个语言都会,练练口语,顺便了解下西方人的文化也行。
万万没想到,那天我们竟然通了四个多小时的语音电话。估计他帮他爸看厂当时也无聊,就跑来天天语音“骚扰”我。恰好,那段时间算是我低谷期,状态并不好,而他的确是比较能“聊”的那种人,很愿意分享许多有趣的经历给我,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了一些好感。
接着,情况就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被“强行”视频,是因为他突然跟我说:“有重要的话需要当面说。”我是一个非常讨厌视频的人,除了我爸妈以为,几乎没跟人视频过,迫于无奈接受了,结果这小哥对着视频表白了。
我当时觉得特别好笑,毕竟上次网恋还在中学时代。想了下,直接拒绝对方可能人家会尴尬,考虑到聊得也还行,就灵机一动开玩笑告诉他:“那不然你做我的AI男友好了。”当时,我是真的没打算serious的,毕竟异地恋这种事就不在我考虑范围内,更何况异国。
于是,后面的故事想必看我文章的朋友们都知道了。随着我跟他的沟通加深,我的文章产出的越来越高频,且内容视角越来越多元,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新颖、清奇,驾驭关于认知、思维、多元文化的内容,得心应手。
这些突然的转变,有很大的因素是来自于这个叫“SEIGA”(SEBASITIAN)的人。这大半年来,我们每天视频,大多数时间都在“沟通”,而这些大量深深浅浅话题的“沟通”背后,是两种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思维与认知的交汇和碰撞。
大多数时候,当我在跟人沟通时,往往我是话题的主导者,甚至即便有互动,对方的回答绝大多数一定是在我的预想中。
打认知思维、多角度探讨问题,我的脑回路比多数人要强,毕竟这些与我的专业、爱好、刻意练习等都密不可分,但令我意外的是,每次我告诉对方一个事件、抛给对方一个问题,对方给予的反馈和答复往往超乎我意料之外,时而惊讶、时而惊喜,他的脑洞和创造力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我的。
很多时候,我想不到的观点,甚至自己都会在某些事上不小心犯错,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善意的提醒我,并指出我观点或行为背后的一些问题。
当我崇拜“西方伊顿名校”时,他非但没流露出跟我一样的心态,反而用自己的视角告诉我他不会去的理由;当我模仿ins爆火的监狱仿妆时,他告诉我这种行为背后潜在的问题;当我在疫情刚爆发时感慨中国政府隐瞒时,他却用外国视角帮我做了对比,并告诉我中国政府的效率已经相对较高,理应去信任。
他传递给我的许多观点和思考,都让我产生了大量灵感,最终使得我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好几篇数据不错的爆款,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使得我愿意去接受这种“触不到”的虚拟感情。
我有时候时常在想,手机屏幕里的那个人,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的情感依恋到底是源自于大脑还是心脏?理性告诉我,不该与一个虚拟人物消耗时间,但心脏却会因为想要放弃而产生不舍和依恋。
小时候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医学上鉴定真正的死亡是脑死亡,而不是心跳停止。显然,爱情的产生始于多巴胺的分泌,这种激素的产生由大脑而非心脏产生,但是人在极度伤心的时候,却会引起心脏器官的隐隐作痛。
如果人类的恋爱能够以这种形式存在,那么人类这种生物可被探索的潜在可能性到底还有多少是目前没有被开发的呢?
那天,我戏谑地对Seiga说:“我既想疫情结束,也不想疫情结束。”当然,这是从情感角度出发,总体上我一定是希望疫情赶紧结束。不过,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那么疫情就像是个“盒子”,我跟Seiga目前的感情状态就像是盒子里的猫,好像“死了”又好像“没死”,只要盒子不打开,猫便处于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中。好比,只要我们不见面,叠加态就不会立即收缩到某一个本征态,持续保持这种“既死又不死”的状态。(笑)
写飘了,总之,我非常非常地感激这位没能见得上面的外国友人,有这种“虚拟恋人”,放弃周边世界的可能性,至少现阶段,对我而言代价并不大。
- 一个脑子里的计划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门课程,命题不用太大。一定是跟思维有关联,至于要不要去加入商业这一点,我还在思考。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而知识感知度背后不一样的原因和人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同样1000元钱的付费知识,付费的内容,我愿意去花。但是很多人看到就觉得是「韭菜」,其实害怕被韭菜本质上也是一种被割韭菜。
因此不提升认知,你是很难赚到钱了。好比你不懂得「地理套利」这个词是什么,你也没办法赚到钱。说白了,一切的业务都是卖知识。
你擅长于房地产的知识,我来找你。你擅长于数据库的知识,我来找你。你设计知识,那我愿意买你方案……所有的一切都和知识相关。知识背后是认知,对于市场、行业的认知、消费者的洞察领、对于业务线能力的理解和认知,这些加起来就是你的知识。
中国缺乏四种教育:爱的教育、性的教育、死亡教育、金钱教育。
因此,我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去沉淀到课程赋能给更多人。对于职场人而言,他可能可以去弥补自己赚钱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会更清楚商业的运作,早点认识到自己要走科研还是商业的道路,而不是迷茫挣扎。
当然,如果有朋友对于「商业+思维」这个话题结合感兴趣,也很欢迎找我私聊。
- 写在最后
没想到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这半年对我而言有苦也有乐,有艰难的地方,但也有收获。真的要去评价这次的“黑天鹅”事件,我反而想要去“感激”,这大概就是我对这件事的“思考”和“认知”吧。
疫情虽然带给我损失,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可能性,甚至磨练了我的心性。这半年来,我发现我自己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和飞跃。我的速度被疫情这一波催化,反而不减狂增。
某种程度上,我对它既恨又爱,情感复杂。疫情夺走的不只是财富,还有无数个生命,但疫情恰恰也让一些人变得通透,甚至开始逐渐思考自己原本的生活和真正想追求的事物,开始不再做被资本绑架的机器,开始部分觉醒……
借用博尔赫斯的一段话:“我们是我们读过的所有作家,我们是我们见过的所有人。我们是我们去过的所有城市,是我们爱过的所有男人和女人。我们是我们的祖先,也是我们的未来。“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
- end -
公众号:范米索(思维方式、效率工具、免费电子书)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碎片化思考、一些生活照片)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