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學霸讀書法》:3步驟帶你高效搶分,攻克考試!

這本《超級學霸讀書法》如其名,就是要帶你一窺「學霸」們的讀書秘訣。作者廖恒深度採訪上百位北京、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將他們學習方法精煉成此書。
以下分 3 部分談這本書。首先說明學霸讀書法的三步驟:輸入、消化和輸出;接著第 2 部分,我會從學生角度,分析如何用這三步驟準備「考試」;在第 3 部分,我會簡述如何用這三步驟來做「成人」的學習;最後則會分享些我與學霸們相處的第一手經驗。
【1. 學霸讀書法三步驟】
學霸學習法說來簡單,就是三個步驟:輸入、消化和輸出。以下一一來談。
〔一、輸入〕
輸入就是將想學的知識植入大腦中。比如你想學英文,就是要認識單字,學習文法。
〔二、消化〕
有了知識,接著便是要去消化、理解它,比方說徹底搞懂一道數學公式的推導邏輯。過了這階段,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項知識。
〔三、輸出〕
掌握知識還不夠,你還得把它用出來,發揮其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輸出。只有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來解學現實問題,學習才算完整。
這三步驟說來容易,但不管各類考試或專業技能的學習,其實都不脫這三步驟。接下來,我會先從「考生」的角度,分享如何應用這三步驟來學習。

【2. 學生考試型】
書中針對考試談了很多細節,這邊摘取些好用內容跟大家分享。
〔一、輸入〕
考試的目標就是要盡可能拿到高分,因此輸入的內容要「精準」,只學能影響最終結果的知識。
那要怎麼找到精準的內容來讀呢?有個很好的材料:課綱。考試會明確規定知識點、範圍和難度。命題老師必須照這些規範來設計題目,越大型的考試越是嚴格。因此,課綱就等於是羅盤,只要仔細研讀,便能穩卻掌握需要學習的基礎內容。
此外,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好用工具:課本。許多人喜歡讀整理好的精華講義,嫌課本太過冗拖。但課本這樣較「完整」的脈絡,比起過於簡化的「精華」,其實是更好吸收的。
談完輸入內容,接著談技巧。書中提到可用所謂「夾心餅乾」法: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後複習:
- 課前預習
作者強調,預習是為正式學習做準備,不是超前學習。因此不必搞懂所有知識,只要標出不理解的地方,待上課時再認真理解就好。 - 課中學習
在上課時要專注於預習時的疑惑點,徹底搞懂預習時迷糊的地方。同時要注意老師授課的整體脈絡,將所學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 課後複習
書中強調複習的時間點要在回家寫作業之前。先確認今天所教的知識點都懂了再寫習題,才不會陷入做題地獄,無限挫折。
〔二、消化〕
針對考試的學習,一定要確定有搞懂,不要模模糊糊地騙自己。可用以下 2 種方式核查:
- 源頭自查
可以利用課綱,確認是否對所有提及的知識點都確實掌握。也可以看著課本目錄,一條條檢查是否對其中內容都有理解。 - 結果自查
分析考試也是個找到理解漏洞的好方法。要找到答錯的題目的真因。確認是知識點有缺漏?粗心?或時間不夠?就算是答對的題目也要檢視是否真的懂,不是正巧矇中。
一旦找到了這些「洞」,就得竭盡所能去填補他們,想不通別忘了尋找他人協助。
〔三、輸出〕
就準備考試而言,「解題」就是最好的輸出。只要能有效地做題目,便能在正式考試中攻無不克。這邊分享書中提到的兩種方式。
首先是集中做題,針對特定的知識領域寫大量的題目。可以用以下 4 步驟:
- 回顧知識
先仔細複習這個知識領域, - 第一輪作答
開始寫題目。答不出來可能有兩種狀況:並未真正理解或尚未掌握熟練。 - 得到規律
藉由這樣的大量做題目與分析,就能掌握到解題的規律性,進而整理出一套應付這類考題的思路框架。 - 第二輪作答
掌握解題框架後,接著便是應用這樣的規律重新解題,徹底熟練。
另一個方式是做考古題。做考古題的目的同樣是要找到規律,確認這場考試的考點和題型。並試著建立所謂「出題者思維」。不斷地問自己這題到底想考什麼。如此當你面對到新的題目時,便能藉由判斷出題者的意圖,找到解題的方向。

【3. 成人學習型】
談完考試型學習,在這段落想分享些能應用到一般性學習的內容。畢竟正在閱讀的你很可能不是學生了(笑)。同樣用三步驟法來談。
〔一、輸入〕
如果你想學習的是某個領域的知識,那要挑什麼材料輸入呢?作者認為,可以從該領域的「經典」開始,讀些經典書籍或論文。像是要學經濟學,就可以從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開始。這點和我在《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中提到的研究室閱讀法相當類似。
此外書中還有建議一個有趣的方法:了解該領域的一百個關鍵字。比如你想學習廣告業知識,就可以先把「CPM、CPS、CPC、轉化率」等關鍵字搞懂。透過理解這些關鍵字,可以快速讓你對這個領域有粗略的認識。之後再讀相關的內容,就會更有感覺。
〔二、消化〕
就算不考試,學習時依然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搞懂。在考試型學習中,曾提過可以透過課本目錄確認理解程度。這作法同樣可應用到一般性的學習,比如你可以在讀完一本書後回頭翻閱目錄,試著講出其中的內容。如果上的是課程,則可以利用課綱來做回顧。
藉由這樣整體性回顧,就可以找到理解上沒有那麼清晰的部分。再針對性地再去加強學習。
〔三、輸出〕
關於輸出,書中提到了經典的「費曼學習法」指的是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項知識,讓一般人都能聽懂。能做到這點,就意味著你已真正學會這個知識。
除了講給一般人,其實你也可以講給自己聽。比如看完一篇文章後,試著用自己的話總結歸納文章內容,檢視吸收成效。當然,如果像我這樣寫篇閱讀心得,也是很好的輸出方式。

【總結】
總結一下。首先我們談了學霸學習法三步驟:輸入、消化和輸出。只要精確選擇輸入大腦的知識,確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再輸出實戰,就能習得任何知識。;在第二和第三段落,我則分別介紹了考試型和一般學習型要如何使用這三步驟。
就取向來說,這是本是非常針對「考試」的書。除了海量的實用細節,還提供有大量案例,對考生來說會是本很有用的工具書。不管是應付升學或其他職場考試,相信都會很有幫助。
【後記:關於學霸】
最後分享些我對學霸的反思。本書開頭就說,學霸中只有 5% 是極度聰明,剩下的 95% 都是靠努力,用這套「學霸學習法」征服考試,金榜有名。平心說,我相信這些方法能有效提升考試成績。但這樣就能成為學霸嗎?
平心說,我對學霸也是略懂略懂(笑)。高中算地方明星高中,班上上醫科的有六人,台大的也有十人,校內更不乏奧林匹亞級的數理怪物。與他們肉身相處的三年中,我領悟到一件事:學霸的頭腦真的不一樣。
那些怪物同學們就算翹課翻牆打網咖、下課玩社團、回家打電動,遇到考試依然妥妥地屌打你。這樣的差距實在很難單純用「讀書方法」不同來解釋。
想到個有點小受傷的經歷。那時因數學不好,我總將講義習題全部寫完,試圖用努力彌補天分。而當遇到解不開的題目,總會去問一個成績很好的同學(後來上台大醫科)。他也總非常熱心、仔細地我解答。
有一次,他解答完突然對我說:「奇怪,你都那麼努力了,沒道理考那麼差啊,一定是哪裡出問題。」當下真的在心裡翻白眼暗想「對啊,我就頭腦有問題啊……」這邊強調一下,他沒有任何酸的意思,只是真的困惑,怎麼有人那麼努力了還是一無所獲。
不過話說回來,是不是學霸有那麼重要嗎?不諱言,要在短短求學生涯吸收如此高密度的知識,頭腦的確是關鍵。
但人生不是只有「考試」。
比如我在升大二前,突然搞懂了些以前想不通的物理知識。就考試來說這一點用都沒有,但就個人來說,這遲來的理解還是很有價值。想到在批踢踢托福版看到的一句話:「考托福有捷徑,但學英文沒有。」這句話我覺得也可以改成「考試有捷徑,但學習沒有」。
現在的我已經很習慣在搞不懂時,給自己點時間慢慢沉澱,畢竟現在也沒人會考我了。我想說的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畢竟這樣的我,現在也能在這邊說書給大家聽,不是嗎?
總之,關於讀書,我的建議是:為自己讀吧。不為考試、不為攀比,藉由不斷的探索,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可能!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觀↓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