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感而發

穿林
·
·
IPFS
·
偶然會感受到友情的脆弱!

曾經為瞭解好朋友在外地的求學生活,特意到外地探訪他們。

首先接待我的是朋友甲,他帶同他的女朋友一起來迎接我,他的熱情和細心招待,令我的行程愉快和充實,也令我更期待稍後跟另一位朋友乙的見面。

可是,在跟朋友乙見面時,受到冷待,彷彿成為陌生人。

原來,他也有了異性朋友,女友剛從別的地方回來,他得去迎接她。這是他的初戀,他所有心思都在她那裡,對我的到訪卻心不在焉。他倆跟我三個人,就這樣同行了幾天,我好像是他和她之間的「電燈膽」。

在我離開時,朋友乙没有送行,因為他女朋友不適,於是我只好一個人,在第一次到訪的外地獨自啟程回家。

這是我初次感受到友情的脆弱,但我還是祝福他們。

當時,我多少有些不滿,難得一次異地聚首,卻得不到冀盼的喜悅。

後來,朋友得到了他渴望的結果,他們結婚了,我是證婚人之一,不爽總算值得了。

現在,朋友們大部份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些移居外地,有些結婚了,還有兒有女。慢慢地,友情也轉淡了。

因為,大家都各自投入了或創造了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社交圈,除非彼此也是這些圈子的一份子,否則舊朋友圈,只是個舊朋友名錄或聯絡工具。

當偶然舊朋友聚會一起,會發現大家的認識,仍停留在某個階段,未有新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都認識了其他新的朋友,也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圈子,在比較之下,就知道朋友變了其他人,自己也改變了圈外人,只有往昔的朋友身份還維繫著,倘硬要緬懷過去,只會令人感到時光飛逝,歲月不留人。

大家都會重視每一位朋友,尤其是相識多年。可是,就算朋友是多或少,都無法逐一滿足,無法一直成為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圈內人。

有時,想跟朋友來個午飯、Happy Hour或晚聚,但大家總是各有各的不太方便,要再協調合適的時間,最終大多數變成「後會有期」。

各有所好,各有所重,現代人就是有充份的理由說:「没有時間」。事實上,大家確實也不能自控的好好安排時間,都彷彿被每個工作群組、社交群組捆綁著,不容易擺脫。

近年,除了疫情阻隔,真心渴望親身見面聚會的舊朋友有多少?期待發短訊後有回應、有後續交談的舊朋友又有多少?

我想說,如果彼此還算是「朋友」,就不要計較相處共聚有多少,彼此的瞭解有多少,只需在臉書給個讚,社交通訊APP保持聯繫,在節日時發送祝福語或轉寄長輩圖,至少心中還有著友誼,就已經算是很好的朋友了!

友情跟愛情一樣,除了需要珍惜,需要栽培,有起有跌,也像酒需要時間發酵,只有在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下,才可能得到好酒。

有些朋友,緣起緣滅,不留痕也不遺憾,有些朋友,儘管輕言淺談,天涯相隔,亦能相知相交,除了緣份,也許,這就是人生的際遇和局限。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穿林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 定風波
  • Author
  • More

有圖有真相?

生活的重點

救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