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一篇 以道佐人主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毌矣取強焉。果而毌驕,果而勿矜,果而勿傷,果而毌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
輔君主行王道,而非兵戈至霸;用兵止戈而已,紮營絕不濫伐;達成目的即可,無須爭強好勝;成功而不驕矜,止戈而不侵略,這是兵不強橫;師老兵疲,這叫不道,須早防治。
此篇文章可能出自諸侯的謀臣,至於是哪個時代的諸侯則難說,「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應該是引用「含德之厚者,…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蚤已。」因此,夏后晚期、殷商晚期、西周中期之後都有可能。
由於古代兵學的傳承較為完整(如《孫子兵法》),所以只能用著作動機來估計其時代;其將帥用兵或已爭強好勝伐兵攻城,故作此文章以規勸其君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西周中後期的天子好霸道,使得春秋時代的諸侯效仿,諸侯為求稱霸而併滅他國,遂使兵伐仇殺攻城屠戮愈演愈烈,戰國七雄繼之而起競相吞噬諸侯,最終就連周天子也被吞沒了;不僅如此,還搞得生靈塗炭殃及池魚。
李耳生在春秋時代,即便偏好道德文章,也難免有止戈之志,再加上此文還論及「道」,於是便筆錄了此篇文章;然而「以道佐人主」的「道」卻是何道?不害生態不傷百姓可稱為仁,勝不驕矜兵不強橫可稱為義,故其「道」為仁義之道。
那麼道德之道又是如何呢?「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踐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戰爭早已被消弭於無形之中,若出現戰端已算是道德之道的失敗。
西周時代用兵之所以強橫,是因為拋棄仁義遵循禮法,在沒有仁義約束的情況下,「以兵強於天下」才是捍衛禮法的必然手段,用兵就是為了教訓違背禮法者,既然是「教訓」,哪還顧得上「仁義」?所以,此論雖善卻無補於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