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金馬影展片單日記 *22(有雷)
本屆金馬影展還剩最後兩天但趁本人片單結束,將每日紀錄整合成一篇做個整理。
11/7(四)-11/8(五) 金馬第二天卡繆生日時已看過四部強片:殺戮荒村(Bacurau, 2019)、裂愛(Beanpole, 2019)、噩夢迷宮(Abou Leila, 2019)、失蹤紀年(Chronicle of a Disappearance, 1996)幾乎沒有一部沒睡著,雖然也因作息調不回來,一直覺得自己喜歡藝術片結果最後一部還是從頭到尾按摩最痛穴位保持清醒,最後沒得按按到腳底,搓來搓去旁邊觀眾應該很恨我。一度疑惑是自己品味太差還是喜好已經變成紀錄片形狀了而難過,好在之後逐漸進入觀影狀況,短評從第五片開始。
--
11/11(一)
#5 ★★★★★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 The Kingmaker, 2019, 美國

超好看。跟反烏托邦稍微保持距離、顯得荒謬幽默的戰後菲律賓簡史方式非常特別,悲劇遠看變喜劇,呈現菲律賓最好的一面——有權勢者眼中自我中心的愛,所以看起來不像我直接在地面感受到整個國家人民令人煩躁地期待罪犯像星星一樣照亮自己人生那麼痛苦。整場笑聲不斷,尤其是到Duterte 裝庶民那段,但最後大家都心照不宣靜默面對被 Duterte 送入忠烈祠的馬可仕屍體,眼中作為台灣縮影的菲律賓跳動,離開過去共同走入迷霧般凶險未來。
衍伸閱讀:
1. 無影無蹤影評
2. 端傳媒對菲律賓獨立媒體 Rappler 創辦人雷薩(Maria Ressa)專訪
這篇超乎想像的重要。台灣很多時事在菲律賓都會先發生成歷史,對台灣來說菲具指標性意義:
「在杜特地參選時,‘DDS’ 這個縮寫指的是 ‘Davao Death Squad’(註:達沃市行刑隊,指杜特地擔任達沃市市長時一直被質疑涉及法外處決),但後來他們的支持者僅用了五至六個月時間,就成功將這縮寫的意思轉化為 ‘Diehard Duterte Supporters’(「杜特地的死忠支持者」)。同一時間,黃色本來一直是象徵阿基諾家族有份領導的人民革命,這些支持者花了幾個月時間就將它挪用己有,就連阿基諾的外甥本人都拒絕再用了。而那本來是象徵希望與反抗獨裁的顏色!」
「謊言重覆說了一千次,就會成為真理。」
3. 國家地理紀錄片《馬尼拉夜行者》預告,可稍微窺見杜特地 2016 年上台後至少3萬人因毒品戰爭被殺的處境。
--
11/12(二)
#6 ★ ★ ★ ★
妙想天開 Divine Intervention, 2002, 法國、摩洛哥、德國、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導演呈現佔領區荒謬日常,比起 殺戮荒村 太過拉美戳痛我在菲經歷,較偏好這種發洩日常壓抑的幽默距離和模式:邊開車邊吃完石榴(?)的導演果核往窗外一丟隨手炸爛一輛路邊坦克、被以色列軍人印在槍靶上的伊斯蘭恐怖份子圖像化身為伊斯蘭女忍者從靶後走出,張臂騰空,子彈靜止在頭部周圍構成頭部發光的耶穌受難聖像、插在以色列士兵頭上的星月飛鏢、頭巾像雙節棍捲走步槍炸毀身後直升機、向以色列警方問路的西方遊客對指示她路線的巴勒斯坦犯人被警方矇住雙眼視而不見、檢查哨以色列軍人為了一顆畫有恐怖份子阿拉法特的氣球通過哨站前往耶路撒冷,以無線電請示上級擊落⋯⋯。
延伸閱讀:
--
#7 ★ ★ ★ ★
戈巴契夫,幸會 Meeting Gorbachev, 2018, 英國、德國、美國

30歲的辜國瑭曾經最愛導演韋納荷索今年金馬播映新片,誰要留下留下什麼有沒有關聯都不是人自己可以決定的。東西德統一對韋納荷索意義重大,因此他將鏡頭對準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冷戰和平結束、令全德國人尊敬的幕後功臣拍成本片。看片途中才非常遲鈍地發現《拜訪革命》周軼君所提二戰後目前我們所處這段人類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和平盛世70年,靠的正是核武的恐怖平衡;車諾比悲劇讓戈巴契夫決心跟世界其他領袖斡旋限制核武,而他政治鬥爭失利而胎死腹中的夢想:廢除核武、蘇聯與歐洲和平家園聯盟,至今局勢只見越來越遙遠。金馬於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之際播映,剛好讓人回顧30年前同一年的六四犧牲如何阻止蘇聯軍方對群眾開槍,或許任何威權政府和平轉移都必須要有維持和平決心、抱持未來被眾人盟友背棄遺忘覺悟的「內賊」裏應外合,或許也因此對中共來說趙紫陽非倒不可。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生,88)、伊美黛(1929年7月5日生,90)、我阿嬤(1929年,90,比伊美黛大1個半月)都屬同世代,荷索的紀錄片拍道戈巴契夫同世代的妻子朋友幾乎都去世了,在國內如過街老鼠,孤身一人;伊美黛現在仍可以把兒子推入政壇,保有數十億美金的不義之財;而我阿嬤身體健康稍微不良於行,卻也因為長壽而名下無財產、想以自己的方式過生活被認為老人還挑三揀四,遭到兒子女兒的冷落。這結果應該可以證明求生意志大過一切,好人在這一生不太會有什麼好下場可言,這也是世界上大家嘴上稱無奈、仍用行動鞏固自私自利價值觀加速地球毀滅求仁得仁的結果吧。
延伸閱讀:
[紐約時報] 晚年戈爾巴喬夫:俄羅斯需要更多民主
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梅克爾:那一夜我跨越圍牆 第一次嚐到西方啤酒
BBC: 搖滾樂如何推動了共產黨政權的垮台?
這篇非常有意思,可以跟《北韓搖滾解放日》一起觀賞。
--
11/13(三)
#8 ★ ★ ★
選舉大作戰 The Perfect Candidate, 2019, 沙烏地阿拉伯、德國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選舉大作戰》是沙烏地阿拉伯在2017年12月解除電影禁令後所拍攝,論拍攝難度,論影史地位,當然無法與導演海法曼蘇爾前作,被譽為第一部在沙烏地阿拉伯當地實景拍攝的《腳踏車大作戰》相提並論。正因如此,當觀眾無須再冠以「第一部在沙烏地阿拉伯實地拍攝」,或「沙烏地阿拉伯籍女導演冒險執導」等光環作加權計分,《選舉大作戰》便顯露出導演功力與編劇能力的平庸。
大致同意本篇,即使大致上點到被女性身分所困,行政官僚主義那些煩心瑣事跋山涉水如何折磨人的心智,劇情平鋪直敘演員略顯生硬劇情線索破碎的喜劇,在紀實、開拓未來想像與藝術三層面都無法給予高分。我反而注意到某個一閃而逝的鏡頭:一名菲律賓英文口音的護理人員交予病歷給女醫生主角,如果這條線圍繞在這名菲律賓女性與阿拉伯女性間的對照,早已民主化卻受全球資本主義和保守天主教義壓制的外籍移工與空有金錢卻受性別政治壓制的女性情誼兩相結盟,這部片應該會給予不只是阿拉伯,而是全球女性更多勇氣去面對自身困境吧。
--
11/14(四)
#9 ★★★★★
魔鬼辯護人 Advocate, 2019, 加拿大、瑞士、以色列

直接轉本片譯者愛心推文。本片為無任何高潮迭起演出的家庭職場紀錄片——除了女主角Lea本身從家族唯一躲過大屠殺的歐洲猶太移民家庭長大、一心信賴錫安主義就是猶太&巴勒斯坦人一起和平起造新國家,直到大學念法律系時期隨軍攻下耶路撒冷看見數千年世居於此、整路綿延不絕的逃難人龍讓她連結到猶太人的流亡圖像,懷疑的她加入當時唯一驚世駭俗以「佔領」批判猶太建國主義的左派社團「指南針」,就註定她終身挑戰以色列司法體制與常民價值觀中「正義」:從生活與案件中落實當人、不分族裔背景把個案當人對待的不凡一生。終身不改其志做好簡單卻也最難的事:不貼標籤溝通、嗆爆那些假仙,女主角Lea律師不只是年輕時的美貌,她是我最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想不到有什麼理由不給 魔鬼辯護人 五星——所有好意思把華人比喻為出埃及記流亡猶太人、整天就想成為以色列的台灣國語教會和擁兵自重派都應該去看這部片。
--
#10 ★★
夢迴里斯本 Vitalina Varela, 2019, 葡萄牙

大概是本屆最振奮精神的一部片——直到我編輯本篇文章看到照片就直覺想打盹。如果你睡眠不足接下來還有場子要趕,本片如睡房般黑暗的取色、催眠的台詞,讓你看完一半毫無懸念陷入沈睡,對出了戲院後無論是專心投入下一部片、一場講座或是一本書、繼續工作或社交,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小憩。(因此本片就不附評論了。)
--
#11 ★★★
末日荒蕪詩篇 Atlantis, 2019, 烏克蘭

3.9分但不到4,跟3.1分但一樣三星的 選舉大作戰 比,是有些不公了。作為烏克蘭與俄羅斯大舉對幹後的末世戰爭寓言,末日荒蕪詩篇 呈現重工業場景:煉鋼、除雷、練打靶、挖屍體等百廢待舉,人人渴望脫離俄羅斯控制、卻脫離不了如蘇聯時期壓抑重複百無聊賴的人生。念我夢想科系考古學的女主角或許因為戰前沒有生物人類學訓練,戰後做著應是法醫人類學家專業、但卻被看似法醫的男性壟斷,只能當幫屍體拍照建檔的紀錄員助理(沒有人會在意這種細節好嗎);而男主角與女主角最後在一片黑暗,以紅外線錄下只剩體溫的溫暖依偎畫面中,為我說出我心裡的話:這裏很安靜,沒有人會打擾,我可以過自己的生活。我無法騙自己、無法假裝,跟正常人在一起更辛苦。或許這地方對我們這種人來說,才是最適合的。「或許吧。」女主角說。另外怪手浴缸為本片亮點,感覺就很爽。

延伸閱讀:
--
11/16(六)
#12 ★ ★ ★ ★ ★
親愛的莎瑪 For Sama, 2019, 英國

永遠不要低估強權維持穩定的決心。青春無敵,敘利亞革命爆發時還是大四生的女主角與夥伴單純信仰自由,即使每日送走這麼多的孩子與同伴,他們的眼神從未改變。老公看起來就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啊,堅定溫柔保有童心,我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曾經遇見過這樣的人,當他們最終還是沒有把孩子留在安全的祖父家,決定帶著莎瑪從土耳其再返回阿勒頗路上,女主角問:「醫生,你在這裡做什麼?」他的捲髮在風中飄揚,簡直在發光:「我們為了自由戰鬥了五年,我們對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責任。」莎瑪就這樣在每日轟炸流血斷肢死亡裡被無畏的愛包圍成長彷彿以愛護體,以勇氣好奇為盔甲,把子彈和廢墟化為生命的搖籃,毫髮未傷。本片非常特別,不是災難片常見活到最後的人一臉苟且悲催散發出「雖然..但剩我們能活下來真是太好了」而是真正有意識地用愛對抗人性的所有不公義,雖然現實中他們永遠不會贏,但他們身上可以看見在這世上人性曾經戰勝那刻是長什麼樣子:最後沒有被統治者弄到失掉人性就是所有人的勝利。搜尋影評看到吳耀東跟我看同場流淚整片,畢竟有孩子的父母誰能承受這一切?而我如此冷血,麻木,只有我,只鼻酸甚至沒有真正流下淚來。我想是因為我早已忘記愛人能得到回應是什麼感覺,那必定是太過美妙到能讓人戰勝一切的能量。風雨中抱緊自由,他們是這麼的脆弱,又是如此強大,而以為沒有所愛所以能義無反顧的為其他人犧牲的我什麼也不是,是什麼也給不了了。啊,當自由燈塔一一熄滅,好人都死光了,馬克宏還在讚揚亞洲走出自己的價值,西方最後文明堡壘打算怎麼跟邪惡同盟對抗呢?
或許我們這代正在見證強權豢養之外最後一批野生自由人的滅絕,未來再也無人能脫離跨國 the Matrix 的聯合控制也不一定。

照片裡大部分人最後都犧牲了,其實滿中二的,就跟香港一樣,少年的獻身。 Love wins.
延伸閱讀:
The Guardian: ‘My daughter was raised during the siege of Aleppo. I had to make a film for her’
「親愛的莎瑪,此刻媽媽後悔生下了妳」女兒在戰火中牙牙學語,敘利亞母親用鏡頭寫下心碎情書
--
11/17(日)
# 13 ★★★
隱藏的生活 A Hidden Life, 2019, 德國、美國

片名取自艾略特「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那麼地獄,是因為很多默默無名者自願犧牲過著隱藏的生活」:
“But the effect of her being on those around her was incalculably diffusive: for the growing good of the world is partly dependent on unhistoric acts; and that things are not so ill with you and m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is half owing to the number who lived faithfully a hidden life, and rest in unvisited tombs.”
― George Eliot, Middlemarch
.但《隱藏的生活》是一部風景優美的高成本廢話。第一次為保衛奧地利從軍,退伍後回到山區鄉間種田的男主角因看見納粹軍在柏林殺死小孩、精神病患,不願接受退伍軍人撫卹、對猶太人戰爭的第二次徵召,全家被村民唾棄、孤立,為了讓家人融入村民生活他還是選擇入伍,卻因一開始就拒絕宣誓效忠希特勒,以叛國罪被關押、刑求、威脅利誘,最後處死。問題來了:出自良知拒絕服從威權不需要宗教信仰,那些洩漏共產黨在新疆集中營問答的機密文件吹哨者、看不下去出來接受媒體訪問的港警,可以只是為了保留心中最後一點人性就自我犧牲,一神教或許不是人類苦難的開始,但是人類在統一宗教過程中累積資源權力,是在前民族主義時期最好動用的意識形態工具。第二,一個人的犧牲有沒有價值並非由他是否擁有美好家庭和未來、沈沒成本是否令人覺得惋惜,就算他一無所有依然偉大——那些男主角在牢獄中的友人們或許皆是如此,他不孤單。這部基於真人真事的劇情片看起來是由檔案改編,如果是我,我應該會選擇用許多小人物例如男主角的獄友在各地點亮良心、蜂火燎原不成被熄滅的方式拍攝這個故事,他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嘗試用囉唆多餘的影像去重建第一人稱的觸感體感經驗,讓底下觀眾與自身連結、說他一人冗長的家庭故事,但或許在這個人人自私自保的時代這是唯一能打動平庸邪惡的方式,我不知道。本片評價頗高,觀影到最後底下也不時出現啜泣聲,看得出砸了重金,但整部台詞以英文進行被我先扣十分,本片沒有為了Fox避免盜錄、忍受將近十名黑衣保鑣大陣仗安檢保管手機錄影工具浪費大家時間的價值。或許在家我可以分兩三次把它看完,但坐影廳柔軟扶手間影片中間我開始補眠,三個星給那片優美的山水。
--
#14 ★★★★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 It Must Be Heaven, 2019, 法國、卡達、德國、加拿大、土耳其、巴勒斯坦

闊別十年,伊利亞蘇萊曼再次執導劇情長片,並親自主演,化身沉默的觀察者,靜靜地看著現代西方世界的新面貌,對比家鄉的現狀。遊記隨筆式的影像書寫,看似簡單隨興的故事,卻蘊含超乎寫實的思索喻意。延續《妙想天開》中的動作場面調度,透過誇張荒謬的表現手法,深刻呈現以往繁榮的歐美社會已逐漸轉化成警察國家的現況,以及當代社會「巴勒斯坦化」的世界趨向,發噱之餘引人深省。
「在我之前的作品中,巴勒斯坦被視為世界的縮影,但這部新作則嘗試轉換兩者的地位,把世界當做巴勒斯坦的縮影。」──伊利亞蘇萊曼
「不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是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但影片永遠被嫌不夠巴勒斯坦的導演蘇萊曼最新作,這部片裡終於拍到巴勒斯坦的塗鴉吉祥角色「Handala」。韓達拉是個10歲巴勒斯坦小男孩、以難民的身份活著、穿著破舊的衣裳及赤裸著雙腳。而他的名字在阿拉伯語則有「苦澀」的含義。他的姿態弄成總是雙手於背後交叉、背對著讀者不讓人看見他的情緒、像是旁觀者般地站著。而他交叉的雙手,被視為對於外界向巴勒斯坦所作出的干涉所展現的一種拒絕態度。(說明取自wiki)

看完巴勒斯坦前兩部曲,手冊上導演說「這不是我的自傳,更像是自畫像」。看這部片時發現導演創作方式或許是日記記錄下身邊稀奇古怪人生經歷,再以劇情片畫面框架下的舞台劇形式誇飾重演重組生活的無意義和荒謬,覺得很有意思。導演片子很吃搞笑電波,有網友說本片像一本旅遊繪本,我很好奇被重演拍進影片的鄰居路人看完會怎麼想?要說推不推薦,也跟片子裡一個人面對或背對鏡頭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獨白一樣尷尬。就像導演前往紐約面會時製片人說:「拍中東和平的喜劇片?聽起來就很好笑」幾乎沒有對白,也沒有太多自覺的異國情調東方主義式元素討好你,任憑觀眾解釋。
--
11/19(二)
# 15 ★★★
失嬰事件 Stitches, 2019, 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納

原以為 失嬰事件 會是以調查賽爾維亞曾經發生過的大規模醫護與行政體系共謀販嬰事件為主,但影片刻意忽略了年代,只講一個家庭的母親在產下男嬰不明不白被告知猝死未見屍體,18年間在一再反覆的家務與裁縫工作之餘、花了全部精力鍥而不捨前往警局醫院騷擾跟蹤關係者、尋找真相,最後在失蹤兒童協會協助下找到願意協助的公務員,提供竄改過的出生證明終於找到孩子線索接觸後,為了不讓孩子痛苦選擇放棄;男孩思索自己的身世,回到他從未生活過的「家」偷偷遠望親生母親在陽台曬衣。女主角透徹演繹盡家庭本分養大女兒,卻縫補不了記憶裂縫的堅毅裁縫師母親,不過如同我不喜歡《隱藏的生活》的理由,比起一個家庭,影片沒有處理回答而我卻比較想知道的是:至今500名下落不明的孩童到底有可能去了哪裡,社會結構出了什麼問題?
--
#16 ★★★★
韶光在此停駐 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9, 法國、英國、比利時、義大利、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三部曲第三部,韶光在此停駐 是一部缺乏影像紀錄、從老爸的日記和自我成長歷程中尋求材料重演,時間跨度1948、1960、70、80到現今(2009)的家庭電影,是本次影展我最喜歡的蘇萊曼導演作品,也是最嚴肅最不搞笑的一部。1948年,以色列士兵假扮阿拉伯士兵兵分兩路合流壓境拿薩勒,召集所有宗教領袖聚集一堂,逼迫市長簽下和平協議,承諾不分種族皆享有一樣公民權,「但叛亂與否由以色列決定」。市長簽署後,坦克進入拿薩勒開始濫殺無辜,青壯年時期的導演蘇萊曼老爸身為製槍手選擇留守,未跟家人一同撤離國外。不願招供槍枝去處歷經刑求活下來的爸爸於1960’s組了家庭、蘇萊曼進入童年,我們看到景框底下的拿薩勒阿拉伯人從有自己的國家已轉換場景:小學內外掛滿以色列國旗,小學生整齊列隊搖著以色列小白旗在門口迎接以色列高官蒞臨,頒發給校長「阿拉伯少數民族小學生唱以色列愛國歌曲大賽」獎盃,以顯示以色列對「阿拉伯少數民族」的平等寬容——同一時間,蘇萊曼在走廊被老師責罵:「是誰告訴你美國是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以後在學校不准說這種話」

爸爸只剩釣魚打獵的興趣時,以色列軍警仍未放棄騷擾一家,申請搜索令尋找失蹤槍枝,最後只找到蘇萊曼床底下發酵的餅皮。蘇萊曼在學校走廊再度被責罵:「是誰告訴你美國是帝國主義者?以後在學校不准說這種話」蘇萊曼長成青少年前往Club跳舞遇到宵禁,以色列士兵在軍車上一邊廣播一邊隨著音樂節奏擺動,蘇萊曼卻不知被誰舉報,必須離開巴勒斯坦避免被抓,再回國已是壯年。坦克車大砲對準從家門口倒垃圾講電話的青年來回踱步左右擺動,而青年神態自若習以為常;導演在佔領區高牆前撐竿跳頭過身過跨越人與非人的界線;有糖尿病的媽媽愛偷吃冰棒,導演透過客廳窗台看媽媽在陽台喝茶,看似東南亞操著我不熟悉英語口音的外籍看護平常跟大家一起唱卡拉ok、看煙火,看似冷靜的媽媽不看煙火,卻遺傳給蘇萊曼冷面笑匠功力,跟兒子搶電視、一邊喝茶一邊腳隨著音樂打節拍,最後身體不佳被送往醫院的媽媽手握爸爸相片。在二部曲中記錄下身影的爸爸在本片只剩重演,本人已經不在了。


1948年聽到以色列入侵時全家族從客廳沙發起身的場景一度讓我以為看的是《秋刀魚之味》,導演確實受小津影像至深,保持距離的固定鏡頭也帶有點楊德昌遙遠淡漠但緊糾觀者心頭的力量,所有畫面都是精巧的擺拍;如「耶穌受難圖」——雖然我想說啊別再對千百年前一個人的苦難感動,看看我們的周遭吧——我們習慣於用一幅畫囊括苦難歷史,而用一部片將歷史壓縮總結在擺拍鏡頭之中、mix 家族經歷的「歷史事件重演」與戲劇化日常形式的紀錄片卻十分新穎。除了對照香港現今,古今中外強權每一步驟都如此相似,這部混合溫暖、民族苦難和藏不住幽默感與感傷的家族肖像是常民日常抵抗的痕跡,無論揮舞的是紅白藍色國旗、禁的是台語還是抵抗史觀,至少我們都未曾失去人性。願榮光歸巴勒斯坦。
延伸閱讀:
挖到某人十年前金馬影展留下的blog觀影紀錄
時間軸整理得滿清楚,推
--
11/19(二)
#17 ★★★★
雪地裡的真相 Mr. Jones, 2019, 波蘭、英國、烏克蘭

大螢幕就是要浪費在這種節奏和畫面值得的片子上。雪地裡的真相 以喬治歐威爾寫作《動物農莊》畫面開頭,帶出他曾見證過的歷史:1930年代任自由黨黨魁及首相 David Lloyd George 國際關係顧問、擁有法俄德三語學士、曾採訪過希特勒的年輕威爾斯小伙子 Gareth Jones 在內閣會議中報告他預測納粹將點燃全歐戰火,希望前往當時還未被國際承認的蘇聯採訪史達林,尋求蘇聯內部經濟成長停滯缺持續發展軍火的真相,被眾官員嘲笑以待。 David Lloyd George 辭退 Jones 同時幫他寫好推薦信,Jones 則決心以自由記者身份前往蘇聯採訪史達林,意外發現為他牽線採訪希特勒的記者朋友死因可疑。用計逃過重重監視與莫斯科的人身禁令,Jones 深入導致朋友被殺的線索:烏克蘭,見證蘇聯官宣不欲人知的漫天大謊——麥子被大量運往莫斯科、路邊處處餓死骨、孤兒食兄弟死屍與樹皮的刻意種族滅絕大饑荒真相之後被捕,俄羅斯以駐俄英國工程師為人質交換正面報導將他遣返回國。Jones 最後還是寫出大饑荒報導,並在國會作證指控紐時駐俄總編普立茲獎記者 Walter Duranty 為莫斯科擦脂抹粉,隨後遭到 Duranty 和俄羅斯官宣抹黑,於30歲生日前夕蒙古及中國東北取材途中遭綁架死於 KGB 之手。片中沒有交代因此不知道 Jones 是否是西方對於共產政權開的第一槍不信任票、對日後麥卡錫主義是否有影響(以他被忽略的程度可能沒有),波蘭出身的導演拍出 Jones 的天真、魯莽與堅定,KGB 的「愛國」、當時左派理想主義者對共產政權實驗的希望皆無庸置疑,「看久了他們不再能分辨人或豬」歐威爾寫道,導演藉 Jones 之口說:「報導或許有角度,但真相只有一個。」或許唯有切斷與結構的利害關係與期待、回歸人性,無論生死,人才能真正自由。
--
#18 ★★★★
掘愛傷痕 Our Mothers, 2019, 比利時、法國、瓜地馬拉

劇情簡潔但意外的好。主角任職於瓜地馬拉游擊隊與政府20年前內戰轉型正義委員會(?)負責處理遍佈全國的亂葬崗挖掘、家屬口述記錄、為家屬申請補償金、尋找遺骨身份 DNA 鑑識建檔、遺骨交予家屬安葬。主角看起來就是接受過良好教育、舉止得宜溫和,但父母親皆是歐裔外表的印地安人,去申請白色恐怖檔案或遷葬就是需要遇到這種公務員啊(看起來好像是接政府 BOT 的NGO但片中搞不太清楚他們是民間什麼單位在做這件事)對每個個案充滿同理耐心沒有任何官腔,自己也在過程中尋找不知生死位於何方的父親。放下田地與母雞,轉了三趟車前來都市求助男主角的馬雅老婦人不知私人土地需要經過許可,以為跟警衛求情就能進入挖掘當時與游擊隊一起被軍隊屠村的丈夫骸骨、只要作證人人都能領取高額補償,那種令人煩躁卻認真生活、永遠只能認命受體制擺佈的無知者,讓我想起為重男輕女觀念所害未能受教育刻苦一生的外婆在我出生那年,因不知不能搬動在浴室中風摔倒昏迷的腦溢血外公直接導致他的離世,被她辛苦拉拔大的子女也因這點,如同加入體制成為加害者與既得利益者對待人民一般,對其擺佈、排擠、輕視及碾壓,我感到內戰如同家暴般求助無門的痛苦。尤其拉美城市街景和都市化的原住民真的跟菲律賓有夠像,每次看到都會勾起我曾身處其中無能為力的心靈創傷。主角在劇中最後真相是找到與自己 DNA 不符的父親骸骨,母親終於出庭作證曾被軍方監禁及強暴長達六個月出獄懷有身孕,而他仍舊在空無一人的辦公室輕撫父親頭骨,說:「你永遠都是我父親」有趣的插曲大概是看似中產階級的母親生日宴會大家吹蛋糕前唱的不是生日快樂歌,而是社會主義革命歌:「起來,不願貧窮的人們」非常喜歡主角在劇中對母親、父親、親友與所有個案都保有各自尊嚴、分寸與愛的真摯與複雜的情感演出,那是發自內心溫柔但堅定的人格特質,即使要我演戲十分鐘我都做不到。對任何遭受過國家暴力的人,本片應該都是如同冬日烤火般的療癒存在。
--
11/20(三)
#19 ★★★☆
非一般家庭風暴 A Son, 2019, 突尼西亞、法國、黎巴嫩、卡達

尤其在中東,一般預設給外國觀眾的文化普及電影通常結構簡單只會淺白明確挑戰一個議題以免觀眾資訊量太大,例如宗教保守政府造成女性壓抑或角色如何被複雜歷史與政治局勢所累,或著重角色生命的挑戰和人際互動,只勾勒出歷史情境下模糊而整體的無力感,但 非一般家庭風暴 非常不同。從少數幾部突尼西亞觀影經驗得知當地除了盛產石油,電影工業的技術語彙也非常成熟,即使如此導演將主角夫婦所遇到鑲嵌在政治社會環境的每個問題都明確化,雖然敘事中立的鏡頭和手法目的並非引起共感,但配合演員自然融入背景的表現,觀眾更能代入在特殊文化脈絡下,作為一群西方資本主義生活在地化的跨國企業中產階級其中一員的特殊個人會如何解決他們所遇到的日常問題,流暢家庭故事中完美融入真實國際情勢和國內政治社會環境,呈現一幅聚焦突尼西亞、可放大微觀且可從線索推知無限連續縮小鳥瞰圖的高畫質場景,一知半解能享受七成外行人看熱鬧的樂趣,隨著對突尼西亞社會了解更深看到的影像精細度也就越高,這樣定位在特定時間具高度空間性的電影,我相信在突尼西亞片裡本片也算是特別且突出的。
本片背景設定在茉莉花革命剛爆發當下的時局與文化,主角夫婦一家與其友人們對比醫院和街上看到的較保守阿拉伯人,開大車氣質也不同,從一開始瞧不起伊斯蘭保守派染指政治、也只希望茉莉花革命爆發那些抗議者不要影響到自己生意,一家人沙漠中開車度假路上遭遇伊斯蘭極端份子隨機襲擊、兒子中槍重傷後,恩愛悲痛的夫妻檢驗器官移植適性過程得知兒子父親另有其人,夫妻間失去溫度,開始拆成兩條不同路線推進劇情。人生勝利組的個體在情緒之下相對有能力和手腕、不斷理性嘗試解決新問題,在此男主角所演繹角色比起沈浸在罪惡感和無力中的妻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露無遺,妻子花了很多時間呆滯、面對處理情緒、嘗試與丈夫無效溝通、在混亂中聯繫不上前任情人、說服前任情人到院幫忙失敗,丈夫則雖情緒真摯強烈但進出工作模式流動非常快速做了超多事,problems solver 氣勢主導整部戲劇。對妻子不忠背叛憤怒決定對以兒子為主切割妻子,同時冷靜劃清妻子處理與前任情人交涉責任歸屬,被器官販子接觸後獨自核實勘查醫院確認醫生可信度,宣稱「知道器官來源對你沒好處,你也知道利比亞內戰狀況每天死幾十人,我們只是讓這些死亡變得更有價值」的器官販子遇上利比亞邊境內戰情勢逆轉決定棄坑後,主角又被販子線人丟包原本將成為秘密供應器官來源的利比亞黑人孩童以勒索尾款。看到未滿十歲的孩子熟睡在兒子被槍擊充滿血跡和碎玻璃的後座上、孩子腹部暗示器官被摘取的手術疤痕,男主角獨自坐在沙漠岩石上直到凌晨,把飢餓好奇的孩子送往孤兒院。與前任情人交涉失敗的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告她通姦以在伊斯蘭法律底下強致執行DNA比對,男主角直接前往對方住處以提告威脅他配合,手術終於順利進行,遙坐兩端的夫妻雙方對望無語。

看似無關鬆散理應只是不起眼背景的社會結構如影隨形,讓原來相對經濟優勢的幸福家庭意外產生裂縫頓時顯得脆弱不堪,就如同伊斯蘭保守法律中相對優勢的男性,以及在北非相對幸運的突尼西亞,沒有一方逃得出社會與國際情勢脈絡環環相扣的全面網羅,沒有人是局外人。很難想像本片是導演第一部長片,在本屆影展中也非常精彩,烏雲髮色男主角充分演繹對家人獨善其身的深情與處事手腕的人道主義底線,得獎實至名歸,整片幾乎無可挑惕;但可能因為沒有喜歡角色正中我情感trigger,十分不公的給予本片3.9的遺憾分。
--
11/22(五)
#20 ★★
殘酷一瞬 Blanco en Blanco, 2019, 西班牙、智利、法國、德國

片名很會取。知道導演想以攝影師主角角度重現古早時候需要長時間曝光,所以大家都必須靜止10秒的定格攝影表達在19th C. 歐洲殖民入侵者在火地島道德低落的擴張屠殺過程,但還是對片中呈現種種感到不安不適:片中未曾現身卻無所不在的地主迎娶未滿十歲女童、主角擺拍兒童性感照、不時侵犯他我界限睡覺時突然想到什麼就爬上身的室友、狩獵原住民割耳領賞、豢養原住民女性性奴等,人在一片其實是自我精神的荒地「自由」展現人性不受道德拘束,我不太能欣賞這樣的荒涼與荒謬。
--
#21 ★★★★
幻土 A Land Imagined, 2018, 新加坡、法國、荷蘭

標題書法字體非常驚艷。不知道導演怎麼拍的,可以把前半寫實外籍枯燥砂石移工受雇主歧視壓迫睡很爛的宿舍很爛的床心靈空虛的生活故事拍成一部魔幻片,看到雇主帶著上門調查警探詢問移工自己是不是被虧待、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反應,就像台灣勞檢員完全拿他們沒皮條的仲介和雇主,使我既熟悉又陌生。「幻土」代表新加坡50年間利用外籍移工將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運來的土與砂石填海造陸,成就一切歸於新加坡,不同種族背景的他們自覺是幸運被利用的免洗筷,塵土飛揚,接受異化與寂寞,領土既是虛幻,在其中被分層的兩個上下階級的社會,狂歡演出與煩悶壓迫工作也是虛幻。我的本屆金馬最後以 幻土 作結十分幸運,也因導演來台參加金馬頒獎典禮聽到本屆唯一一場QA——導演說為了本片他田調做了兩年,雖然無法進入工作場所但等這群基本上跟新加坡本地中產階級沒有交集的移工下班一起去跳舞,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跳舞場景,先了解這些空間對於導演寫劇本非常重要。我們所看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真人(主持人回「那我們到底看了什麼」)而是混合田調好幾個故事結果的代表性象徵,與移工主角互相夢見、穿梭於現實或夢境的警探就是代替中產階級觀眾你我的化身(在此呈現了中產與勞工階級相同本質的虛幻對立,失蹤與尋找都是同一件事)。而位於一切裝潢都相對老舊新加坡紅燈區的網咖所代表的是一個凝滯的時空,在此時間比外面停留得更長:混合90’s-00’年早期風格(或許有種 cyberpunk 味道),還有人在打導演小時候就在玩的CS,其中的塵土地,因為遊戲太舊想向下鑽時會出現無限視窗衍伸拖曳的bug,正好可以用在電影裡。最後在廢墟裡的螢光酒吧的跳舞場景(呈現如同《全面啟動》的開放結局),有些人認為主角死了有些人沒有,如果主角已經死了,那 party 就不在人間(聽到這裡我雞皮疙瘩),需要一個引路人:也就是也身為中國移工來新從事低階服務業的女主角(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所以女主角中途離開去廟裡拜拜),她也是守住網咖這個 Gate (時空沈滯、超越時空的結界)的 Gate Keeper。飾演主角的中國演員已經移民到新加坡十幾年原本演的都是舞台劇,要把他氣質化為移工也花了一陣功夫。
本片攝影與音樂都是國際水準,劇本也是少數能呈現新加坡在《瘋狂亞洲富豪》光鮮亮麗底下想像反省位於暗處無人聞問裂縫的低調大片。非常喜歡。

延伸閱讀:
--
#番外 22 N/A
獨生之國 One Child Nation, 2019, 美國

看本屆沒買到票在網上補完的 獨生之國 ,會對中國一胎政策導致人口銳減和經濟成長的從此20年高齡化社會充滿恐懼,真不知道以為經濟成長可以永遠20歲的嬰兒潮世代腦袋裝什麼屎。片中比較有救還有罪惡感的,導演王男栿出生村落職涯期間幫5-6萬人結紮+墮胎過,包括活體引產後殺死的村醫退休後專看不孕症,背後全是附上孩子照片的感謝條;而訪問完全融入國家機器、欣然接受全國各省以出生率訂KPI上台表揚的計劃生育樣板人物,則看得我胃痛...。1992年,CCP 開放國際領養之後發現可以從中牟利,一開始用底層構成人口販賣產業鍊,販子在路上撿送到國家孤兒院,孤兒院轉賣給外國人,後來孩子不夠用,村領導就到超生(包括雙胞胎)家庭去合法綁架,像高利貸要求每日漲價贖金,贖不起就假造資料成棄嬰,轉賣國外,事件爆發後人口販子一家判刑,國家把承包商當 condom 解決政治問題。一方面賺外匯,二方面解決人口問題將成本外部化,三方面可以因人口減少經濟變好宣揚國家偉大,四方面可以跟原生家庭炫耀你看孩子現在過得好表示當時我們做的是正確的,就跟自己征服的跟征服自己的全都是中國朝代、跟我買和賣給我都是我的恩賜一樣,找不到詞語可以形容這個政權無產階級和虛無主義本質的邪惡低賤。
王男栿從自己孩子在美出生,回頭挖掘自身在中國成長經歷擴展到政治大環境的私紀錄片,批判中國一胎化與現今鼓勵生產,到美國州法禁止墮胎對女性身體箝制,頗具道德勇氣,經過煉蠱場篩選後剩下還能保有人性的,都是最善良最善良的人;同時制度設計本質就是要讓9成的人成為幫兇、每個人都不願被咎責只好部分自我犧牲肯定上頭決策,以防體制被推翻。這是穿透人性精密設計過,人類除了愛永遠無法打敗的邪教直銷體系。這部比起《親愛的莎瑪》更讓我崩潰,可能我對阿薩德政權只有表面認識,但每多了解 CCP 一分看了真的受不了,從胃痛到發抖戰慄, CCP 共產政權存在本身,就是對人類與人性的蔑視。

延伸閱讀:
紀錄片中曾訪問比導演更早更早開始進行獨立調查的美國家庭,中國移民妻子方鳳美所出的書:《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端傳媒做了四篇節選:
《獨生》節選一:傾全家之力,他們急著達成一樁叫婚姻的交易
《獨生》節選二:死不由己,「缺後」老人的絕望終途
《獨生》節選三:從出國代孕到設計嬰兒,在實驗室定製階級?
《獨生》節選四:主推獨生政策的火箭工程師,又主持了三峽工程
另外一本紀錄片訪問的流亡記者龐皎明出的英文版《邵式孤兒》(The Orphans of Shao),裡面提到中國購買未成年少女開苞的民間歪風,令人不寒而慄。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