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马特市的见解和建议
马特市的最新改版,引起一阵议论。希望这些议论是隧道尽头的亮光,不是日落西山或西洋的最后一点回光返照。
作为马特市的一个长期用户,享受了这个自由发表的平台提供的好处好几年,理应为这个平台做出一点贡献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以下见解和建议就是为了追求良心平安而做出的贡献。
我认为,马特市显然是希望把自己打造为(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中文世界自由发表的平台重镇。我跟许多用户一样乐见马特市这一愿景获得实现。然而,马特市最新的改版引起的议论显示,马特市似乎还在黑暗中摸索,让众多死忠的粉丝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
我注意到,几乎所有发言议论的忠实用户都为这里人气越来越寡淡而感觉丧气,为这里的互动越来越少感到丧气(对网络媒体来说,人气寡淡往往是行将死亡的征兆)。此外,很多人则为马特市似乎铁心要跟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拧着来、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制造障碍而感到不解甚至不快。
应当说,这都是问题。严重的问题,致命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也要说,马特市尽管人气寡淡(它从来没有大火爆过),但因为它自由,它确实一度吸引了不少好写手过来写文章或发表文章,在这里留下很多好文章。然而,由于社交平台的设计/设置成问题,好写手和好文章在马特市的曝光率稀缺,好文章很快会沉入水底,重见天日的机会像中彩票一样稀薄。
所谓的好文章之好当然是众人各有看法,难以(而且也不该)一概而论。奇妙的是,在好文章缺乏曝光率的问题上,马特市的用户居然有广泛的共识。这种局面导致众多的用户觉得这里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发表那么几种单调乏味的文章,于是他们便纷纷用脚投票,一走了之。
据资深用户、主修历史又熟悉马特市历史的【Red】报告,他不久前注意的40来个好写手如今只剩下了个位数。也就是说,他所注意到的好写手大部分都离开了。
这也难怪。在这世界上有几个人愿意对着空气讲话呢?
停止抱怨,停止废话,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下就是建设性建议。
我认为,马特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自由发表的、有充足知识含金量的平台,而不是X(原先的Twitter)那样的鼓励用户进行狗咬狗式的争吵以便博眼球、博流量的平台。因此,马特市当然希望自己领地内的好写手和好文章能得到多多的曝光,让写手获得鼓励,感觉自我价值实现,马特市作为一个不断出产好内容的平台也可以发展壮大,获得商业成功。
然而,引人注目的首页版面是有限的,编辑推荐的版面是有限的。如何使好写手和好文章能得到多多的曝光,同时又能避免网站看上去缺乏多样性(编辑推荐必然是永远缺乏多样性,因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具有万能口口味的编辑总是罕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难题。
但在中国,社交媒体豆瓣在其兴旺发达时期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一般用户和写手各得其所,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好文章,认真写作的写手也能使自己的劳作成果得到推广。
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好文章会不断浮出水面(不断得到曝光和推广),无论是三天前发表的,还是三年前、十年前发表的。于是,那里就变成一个好似不断有人介绍好书的图书馆,变成了一个让优质读者、优质写手喜欢到那里聚会的社区活动中心和信息集散地。
对认真的读者来说,好文章能脱颖而出或不断浮出水面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认真的读者是指喜欢认真阅读和思考、上网阅读是为了益智而不是单纯的打发时间的读者。对这样的读者来说,他们到上网或去图书馆常常不是单纯地要找新的东西,而是要找好的东西。好文章哪怕是三年前、三十年前、三百年前发表的,他们也爱读。烂文章即使是三秒钟前刚刚出炉,他们也会弃之如敝屣。
如何才能鱼与熊掌兼得,使用户既可以方便地看到实时的、新鲜生猛的风云变幻,又能基本上确保好文章、好观点不会被源源不断的过眼烟云或乌烟瘴气淹没呢?豆瓣的主要做法是:
1.有一个全网站的时间线;所有的用户发表的内容都会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次序出现在这个时间线上(这个时间线马特市也有,其名称叫“最新”);
2.有每一个用户的个人时间线;用户及其关注者发表的内容都会出现在这个时间线上;用户对他人文章的点赞也会出现在这时间线上;用户的个人时间线实际上是对全网时间线的过滤/截取,反映出该用户的见识/眼光,其他用户可以借此决定是否关注或取消关注该用户(这个时间线马特市也算是有,但功能不全,因为它只是罗列一个用户所关注的其他用户发表的文章);
3.每个用户都可以发广播/动态,可以用来兜售个人或兜售他人,广播/动态内容可以是一幅或几幅照片,或三言两语,或转发他人的文章/照片,附带或不附带转发评论;广播/动态也会出现在全网时间线和用户个人时间线上,全网的人以及用户的关注者都可以看到;
4.每个用户有自己的日记/日志频道,通常用来发表大块的文章,日记,创意写作,书评,影评,时评;用户发表的日记在发表时也会出现在自己的时间线上被其关注者看到;用户也可以转发自己的日记,附带或不附带评论;
5.网站内的电邮系统,让用户可以私下交流不便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说。
豆瓣的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互联网的常规功能,相当完美地解决了社交媒体人声嘈杂、好写手、好文章容易被噪音淹没的问题。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一个用户要是滥用发表自由,没完没了、无穷无尽地重复发表/灌水怎么办?答案:
1.重复发表相同的内容,网站的系统设置会予以制止(因此马特市有人在津轻海峡文章留言区重复发表300通垃圾回复之类的事情堪称笑话,在豆瓣或任何一个上轨道的社交媒体都不会发生);
2.假如有人发表改头换面的重复信息,可以逃过网站的电脑系统注意,但其他用户不是傻瓜,对这样的垃圾用户会采取狗不理(取消关注)的方式予以应对,因此重复发布会自找难堪甚至是自取灭亡。
接下来,我可以用我自己作为一个用户使用豆瓣的经验来做一点进一步的说明。
社交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中的人,我也是;我跟社会俗人一样一方面总是希望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错过什么,另一方面又希望尽量耳根清净,不要给人声太嘈杂弄得头昏脑胀,心烦意乱。
全网站的时间线可以让我可以知道某一段时间这个网站的诸多用户在关注什么,谈什么。我个人的时间线则让我可以缩小关注范围,只是看我关注的用户在关注什么。
那些被关注的用户之所以被我关注,是因为他们发表的言说使我感觉他们有眼光,他们关注的话题是值得我关注的。而那些用户之所以关注我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个人时间线在这里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所关注的用户发表言说,发表评论,转发评论,转发文章,使我得以获取我感兴趣的信息。
比如,我关注的一位用户转发或评论一篇他认为是有趣的新文章或一篇三前天、三年前、十年前发表的文章,那篇文章我先前没看到或没注意,而我关注的用户提到了它,评论了它,我就得以知道有这么一篇有趣的文章,就不会错过。
同理,我作为一个喜欢阅读也喜欢发表评论的人也可以转发一篇文章,或转发附带评论。我的关注者会在他的时间线上看到我的转发和附带评论。
这稍微说一说附带评论——我读到一篇我认为是有趣的文章,当然可以写一篇评论发表出来。但在很多时候,我缺乏能力或时间写比较正式的评论,但我认为有些想法值得跟我的关注者分享,于是我就以转发附带评论的方式发表我的想法。
例如,在马特市上,我最近读过一篇有趣的文章,标题是“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说的是由中共当局控制的中国互联网网站因其资讯被大规模毁尸灭迹,正在或已经进入失忆的境界。
假如我在豆瓣遇到这样一篇文章,我会随手转发,很可能随手附带简短的评论,如,
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剥夺民众的记忆是维持独裁暴政的不二法门,对抗强迫遗忘则是民众必须有的自觉和行动。当然,你也可以不要这样的自觉,也可以不要这样的行动。太好了。独裁者就喜欢你这样,这样他就随意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喂你吃屎,因为你记不得屎的味道,只是每次吃到口里才觉得味不对。
在豆瓣,我如此转发,如此写附带转发评论,我的关注者就会在他们的时间线上看到,就会跟着也去读那篇有趣的文章。
但在马特市我没有自己的时间线,没有这样的转发加评论的机会,而我在那篇文章下发表评论我的关注者看不到,其声响效果还不如蚊子叫,发表了也跟没发表差不多,于是我就懒得发表,这样的有趣文章也就难以从我这里得到推广。我当然可以专门写出一篇文章推荐它。但在很多时候,我缺乏能力或时间写。于是,我就不写了。
以上所言是以我个人为例。
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关注者因而影响力更大的用户转发和评论一篇他认为是有趣的文章,该文会得到更强的曝光,流传会更广。即使我津轻海峡自视甚高,我也不得不承认能写出更有趣、更劲爆的转发评论的用户更多,就这样,好文章、好写手会在豆瓣那里得到更多的推广曝光。
而且,这种曝光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持续的,十几年前的好文章被发现或得到有趣转发评论都可以这样不断得到曝光,得以流传。
这种基本的社交功能在其他社交媒体(如X即原先的Twitter)是标准配置,也是社交媒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为什么马特市不要这种设置呢?是害怕马特市变得太有趣,用户会乐此不疲玩物丧志嘛?
说到这里,我也不妨说句大实话,这就是,我自以为我的阅读趣味和多样性还是不错的,因此,我得到了我的关注者,而这些关注者既是我的资源,也应是网站的资源。假如网站给我提供方便,让我得以方便地向我的关注者兜售我心目中的好文,也等于是我给网站做广告,给网站添加资源甚至增添资本。
换句话说,网站不给我提供方便,不但让我觉得不舒服,其实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添堵,白白给自己造成损失。让用户不高兴的同时又让自己蒙受损失,这又是何苦呐。
先前说马特市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这话细想一下应当说并不恰当。恰当的说法大概是,明明有一条光明的道路马特市可以走,而且已经有人走过,走得很顺,但马特市不知为什么坚持选择在黑暗中摸索,考验用户的耐心。
我要再说一遍我相信马特市的经营者希望马特市兴旺发达。而众用户也看到马特市的经营者一直在努力,试图把自己的好货色展示出来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更多的用户。但问题是,马特市的经营者显然对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和价值的认识缺乏足够的充分或清晰的认识。
马特市以“热门”、“精选”这样的栏目展示用户文章,给用户心目中的好文章增加的曝光率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其设置是中央控制/计划经济,用户无缘置喙,这种局面导致许多用户感到怀疑,失望,无聊,或无趣。例如,资深用户【Sogni】就公开直言不讳地抱怨说,她“对马特市的‘精华’基本没有兴趣,里面大部分都是‘关系户’的帖子,一发了事,连最基本的互动都没有。官方想要拉进精华页是官方的事。”
于是乎,文章在马特市得到曝光的主要渠道就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最新”,一个是“热门”。
“最新”频道下面是马特市发表的文章的汇总,按照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最新发表的在最上头。马特市虽然人气不旺,来这里发表的人不是很多,但也足够多,足以让一般用户感觉鱼龙混杂,乌烟瘴气。而且,因为是文章按照时间发表次序排列,不断有新文章出来压在上面,任何文章在那里都必然是过眼烟云,很快会烟消云散,无声无臭。
“热门”频道下是马特市官方推荐的文章汇总。用户可以看出有人在那里专门操作,不断把官方(某编辑)拣选的他心目中的好文章摆在那里并决定摆放的位置和时间。这样的操作需要煞费苦心还要很花功夫,不断花功夫,绝对是苦差。
但这种日复一日的煞费苦心和重复劳作显然成效不彰,因为一个编辑或几个编辑不可能是三头六臂十二只眼十八只耳朵,他们必然会有遗漏,而且必然会有大量的遗漏。即使马特市人气不旺,在这里发表的内容也足够多,使一个或几个编辑忙得叫苦不迭。
然后,马特市官方还有“本周精选”,“本周推荐”,民间则有【Erica】的“貓特務報報:Matters標籤榜”,【新手】的“Matters文章動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参数(如阅读时间最长,拍手最多,获得支持最多等等)向用户推荐文章,其推荐也有一定的价值。
但这些推荐所希冀的推广好文章的效果不是那么显著,因为,1.都是一锤子买卖;2.缺乏互动,缺乏评论,于是看客兴趣缺缺。
不妨在这里再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陈纯】最近发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标题是“少数派里的阶级差异”,说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孩子不但可以上好最好大学专心读书,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体制内的精英,而且也可以成为体制外的、反体制的精英,在中国变色的时候他们仍是可以独占鳌头;即使是他们因为反体制而受到体制的打击,他们承受打击的能力也比无钱无势的人家的孩子要大得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花钱找人把自家的孩子从大牢里捞出来,至少可以使他们在牢里少受苦,无钱无势的的人家的孩子则要把牢底坐穿,或被扒三层皮,而且家里人也要跟着吃苦受罪)。
这是一篇很有功力又很有趣的文章,既是关于诡异政治的论说文,也是讲述人生道理的文学文。然而,该文在马特市获得的拍手只是59,还不如我津轻海峡一篇功力差得不可以以道里计的一篇文。更可悲的是,【陈纯】关注者/追踪者数字是6.9k,我津轻海峡的才是469。
以上这些数字都很奇妙,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其中一个难以逃避的解释是,马特市的粉丝都是所谓的僵尸粉,有和没有差别不大)。但我个人偏好的解释是,【陈纯】的毫无争议的好文之所以在这里得到的只是聊备一格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关注,是因为评论缺乏导致兴趣缺乏。
要是在先前比较有表达自由的豆瓣,这样的好文必定会引发众多的转发和评论,很多用户会感兴趣,于是会有更多用户的阅读、转发、评论。这样的好文章会扩散开来,流行开去(在现在的流氓豆瓣,这样的好文章会被直接封杀,因为中共信奉愚民政策,豆瓣作为中共的工具必须执行政策,不得抗拒)。
其实,不要说【陈纯】这样的好文章要想获得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评论,就算是超一流的好写手如托尔斯泰,如福楼拜写出的好文章(好小说)也需要评论,而且需要不断的评论和评说,一旦失去了评论/评说,他们的文章就会死亡,就会变成僵尸。
越扯越远了,还是赶紧把话题圈回来——我认为马特市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热闹的(而不是混乱的、破坏者可以随便排便的)内容市场,让用户可以各得其所,就必须给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方便而不是设置障碍。否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