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廿年七代磨一劍 大師兄張小倫憶低薪葬送好劍手

香港紀事
·
·
IPFS
·
廿年磨一劍,非「幸福」童話。家人反對入行,捱過兩年 2930 元「月薪」,曾一手執劍任教、一手揸鑊鏟幫補生計,終攀上頒獎台。小倫細訴劍隊「由零到一百」,經歷七代港隊,身邊多位天資非凡劍手,都因搵食退出。捱出頭後,退役是另一場考驗,生活全要「靠自己」,曾有亞洲冠軍教練,疫情時要送外賣;經歷傷患的他,亦無持續醫療支援。
退役後,小倫持劍載道,由「大師兄」變「掌門」,教小朋友劍擊。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廖俊升
攝影|陳朗熹

「喺電視機前面見佢哋比賽,感覺係興奮,有時興奮到失控!」39 歲花劍隊「大師兄」張小倫今年退役,以旁述身分,見證「小師弟」張家朗衛冕奧運,20 年劍擊回憶湧心頭。

廿年磨一劍,非「幸福」童話。家人反對入行,捱過兩年 2930 元「月薪」,曾一手執劍任教、一手揸鑊鏟幫補生計,終攀上頒獎台。小倫細訴劍隊「由零到一百」,經歷七代港隊,身邊多位天資非凡劍手,都因搵食退出。捱出頭後,退役是另一場考驗,生活全要「靠自己」,曾有亞洲冠軍教練,疫情時要送外賣;經歷傷患的他,亦無持續醫療支援。

退役後,小倫持劍載道,由「大師兄」變「掌門」,教小朋友劍擊、入社區推廣,也在網上平台宣傳劍擊,盼薪火相傳。「記住做運動員的初心,是教好苗子,代表香港衝出世界,繼續傳承劍擊。」

新蒲崗至少有四間劍擊學校,工廈有一全層花劍「劍舍」,設 11 條劍道,周二中午繁忙時間,仍有私人教練教小朋友刺劍。

「巴黎奧運熱潮之後,大概多咗兩至三成嘅大人或小朋友過嚟上體驗班,如果問會唔會持續,就要睇多一段時間。」人稱「大師兄」、39 歲的小倫,是劍舍的技術總監。他身高 1 米 88 ,肩膊操得橫挺,走起來像個巨人,但他像慈祥的校長教孩子劍擊、打成一片。像日前,他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條片,他用 Instagram 變面濾鏡,逗得一班小朋友哈哈大笑。

這位劍擊校長,曾經奪獎無數,前年阿基里斯腱(連接小腿肌肉至腳跟之處)斷裂,今年四月退役,現經營劍舍,也在網絡平台推廣劍擊。小倫扛起劍擊傳承責任 20 年,說起香港劍擊軼事,仍雀躍無比。

「劍舍」設 11 條劍道。

擊敗名校生 揚威學界入體院

90 年代末讀小學,小倫已是全能運動員,屢奪學界運動獎項,乒乓球、羽毛球、田徑、籃球,樣樣皆精。唯獨學校無劍擊班,2001 年升讀新發書院,校內有劍隊,他一劍鍾情。

小倫憶述,以往坊間無劍擊俱樂部、亦不流行私人教練,要在學校有蓋操場和禮堂練劍。當時學校買了五套器材,全校輪流使用。他在限制中突圍,擊敗名校生,連奪花劍和重劍學界金牌。奪獎後激發起鬥心, 2003 年加入體院青訓。

感激Miss Miu 每日贊助$20助搭車受訓

那時體院青訓無資助,他要自付車費與練習開支,幸好遇上恩師扶持。中學體育老師 Miss Miu,知道小倫有天份,於是每日放學在校門等他,給他二十元零用錢,怕他不夠錢乘車、買麵包,叫他一定要去練習;中三到中五的暑假,Miss Miu 安排他去廣州二沙島,到國家隊跟操,他眼界大開,技術大大提高。

老師傳承的精神,成就今天的「大師兄」,「這個過程,她維持我發展運動的路,給我很好的支援,冇佢冇今日嘅我……好感動,這一世我都記得。」

張小倫感恩Miss Miu 給零用助青訓,他說:「冇佢冇今日嘅我,一世都記得!」(張小倫IG圖片)

父親反對 堅決入行 月薪 $2930 

2005 年中五畢業,升學或全職做運動員,他「一意孤行」選後者,跟父親爭執。「老豆,你畀兩年時間我試下,如果兩年唔得,我就去讀書,返嚟搵工……」爸爸回應:「我唔會金錢上 support 你,要做你自己搞掂自己。」

那時全職運動員起薪每月 2,930 元,家境往往成入行阻力。小倫有四兄弟姊妹,父親壓力沉重,他不再問父親取零用錢,兼職做廚房,還要到康文署、總會和學校開班教劍,工餘去練劍和比賽,如同打三份工。撐了兩年, 2007 年,他奪得亞洲劍擊錦標賽團體銅牌,才加薪至大約 12,000 元,家人也由反對變得接受。

20年前,全職運動員起薪每月 2,930 元,家境往往成入行阻力。

低薪「葬送」出色劍手 廿年歷七代人

小倫說,以往劍擊運動員都另有兼職,要在工餘時訓練,夜晚七時放工,趕到體院,練到夜晚十時。「你返工都需要好多精力,邊有咁多精力去練,好多時比賽請唔到假。」不少人因退步心灰意冷,「運動員唔係穩定收入嘅職業,佢有份工 keep 住做一世,起碼會升職加人工。運動員?nothing!你要去到運動會,可能亞運先有啲獎金。」

「嗰個年代做運動員,你千祈唔好諗住發到達,或者搵到錢。純粹真係追求成績同夢想。」憑此底薪,多少人會堅持?小倫嘆道,這 20 年,花劍隊已歷七代人,大多出色劍手,也為生計轉行,「跟我一起努力那班隊友,全部離我而去,得返我一個。」今天底薪是 7130 元,近日被質疑過低。小倫認為,底薪提高才能留住人才、提升戰績,讓他們毋需額外兼職維生、專心訓練。

多留一季 殺入東京奧運

2018 年,隊友崔浩然決定退役。他感寂寞,上一代劍手都已退出。他原想在亞錦賽後退役,結果奪金。教練見他狀態大勇,說服他留多一季,帶年輕隊友衝擊東京奧運。

「太難爭,你要攞世界頭四,或亞洲第一,才拿到團體出線權,點攞?」小倫不捨劍隊,加上崔浩然退役,其餘是正磨合的新世代,若自己都退,擔心團隊因而潰散,決定試多次。「19 年開賽,點知第一站,痴咗線咁殺入奧運積分賽決賽。16 強贏中國,8 強贏意大利,4 強贏法國。」最後決賽對美國落敗,奪世界第二;再延續火熱狀態,以亞洲第一、世界第五殺入東京奧運。

小倫難忘,多年前入校教劍,已認識學生時代的張家朗。

入校教劍 認識學生時代蔡俊彥、張家朗

「以老帶新」組合衝擊國際。小倫難忘,多年前入校教劍,已認識學生時代的蔡俊彥和張家朗,並對左手天才蔡俊彥印象深刻。「好奇妙……好細個就睇住佢哋,由零,完全唔識,到起步,隔咗唔知幾多年,入埋體院一齊做隊友、一齊成長。」小伙子已成世界頂尖,小倫說,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奧運熱潮帶動社會關注劍擊,小倫亦見分別。他訴說,當年他讀小學還未有小學學界,如今小學學界已有 1400 位小朋友參加,「每校派三個,仲有好多人未能參與」;以前 U20 組別比賽,不足十人參加,今達約百人;昔日無劍擊學校,現有約 40 間。

劍擊發展走過漫長路,小倫認為,「由零到一百」的轉捩點是 2010 年亞運。他當年奪得男子花劍個人項銀牌,是當時劍隊亞運最佳成績,其後獲社會關注、資源增加。「以前的年代,只能去大陸集訓,廣州、南京,省隊、市隊。有成績後,個餅大咗,去歐洲法國、意大利、美國。」近年也聘請了外國教練,衝擊歐美劍壇。

張小倫說,昔日無劍擊學校,現有約 40 間。

有成績才有資源 如「雞先定蛋先」

小倫說,香港體壇很「現實」,體院按成績分配資源,「劍擊項目分到的餅咁大,但劍擊有幾多個項目?花劍、重劍、佩劍,三個個人、三個團體,即六個分一塊餅,冇成績個餅得咁細,點分?」

但這如「雞先定蛋先」的問題,沒有資源,爭取成績的機會較小。「我覺得係靠我自己嘅運氣同天份……」他覺得,劍擊有前輩做「開荒牛」爭資源,但運動發展有過程,新項目難在缺乏培養下跑出,「如果家庭環境好,當然可以走這條路。但如果是低下層,你捱囉,睇你幾時捱到出頭?」

椎間盤凸出 曾倒地不起 要食抑鬱藥

小倫捱出頭,卻嘆年紀漸長。「唔係同比賽競爭,就同傷患競爭,唔係同傷患競爭,就係同作息時間競爭。」

傷患是運動員最大敵人,小倫亦曾兩次大傷。 2010 年亞運奪銀攀高峰,卻在兩年後備戰奧運時椎間盤凸出,「瞓唔到覺,唔可以行超過五分鐘,會跪喺地下。我三個月,係要食抑鬱藥。」他連去廁所也要「紮行個馬」,試過下不了車、亦曾倒地不起,要途人協助,「好痛苦,好無助。現在回想,後面都覺得痛……」。

傷患是運動員最大敵人,小倫亦曾兩次大傷。

當時做手術可即時消去痛楚,但因凸出位置壓住神經線,手術只可恢復其八成活動能力;另一方法是慢性治療,可完全康復但需時長,要放棄倫敦奧運。他選擇後者,忍痛三個月重踏劍道,這場傷患,教他珍惜比賽時光。

阿基里斯腱斷裂 身體達極限

另一次大傷是 2022 年。小倫不停出外比賽,歐洲賽後,馬上轉戰亞洲,遇阿基里斯腱斷裂,「因為時差,夜晚睡不到,第二天比賽就斷了,因為休息問題」。當時他年屆 36 ,感身體達極限,加上長期出外役戰,得不到物理治療,雙腳嚴重勞損,「醫生同我講,你今日唔斷,遲早都斷。那刻我心想,哦,原來係咁……我知道了,我應該要退役,我接受了現實。身體警告我去到極限,就算你想衝,身體影響你前進,無謂同佢搏,你都係血肉之軀。」

這次養傷半年復出,再戰劍擊賽事,但感體能大不如前,今年退役。「隻腳斷了,唔想再斷第二隻。醫生同我講,兩隻腳都勞損得好嚴重。教練看了我的醫學報告,都覺得你去 take 個 break,享受人生吧。那我就做運動傳承,用第二個意志,傳承運動的歡樂。」

張小倫花劍國際賽成績

Table: 集誌社Source: 中國香港劍擊總會Get the dataCreated with Datawrapper
張小倫退役仍與劍擊作伴,他指劍擊在一直引領自己的人生,希望以身作則,薪火相傳。

退役後傷患無保障

香港不如外國,運動員退役後,傷患情況不獲長期照料。他退役後休養數月,要自費按摩、針灸,勞損已康復,「你有買保險咪可以 claim,冇買咪自掏腰包」。畢竟曾是「工傷」,小倫說,若運動員退役後,能到體院治療是好事,「你咪 set 啲 target,運動成績達某個標準,可以延續下去,幫你做幾多年、做幾耐;或者 set 個 credit ,可以做幾多次咁囉。都好㗎,好過冇吖,我哋冇㗎。」

他說,運動員退役缺生活保障,「好現實,靠你自己」,故要有「兩手準備」長遠規劃,持續進修、或思考生計。他見過運動員退役後做教練,遇三年疫情,關閉運動場館、市道低迷,轉行送外賣,「一個攞過亞洲冠軍、世界冠軍嘅人,走去送外賣,我心入面真係好sad……」運動員悲歌時又發生,「只係冇人知、冇人見到。」

他指,近年體院與大學合作,讓運動員進修,已是進步。他覺得,政府可牽頭與私營機構合作,資助運動員在更好的環境成長;盼機構聘請退役運動員,不會因運動員無其他工作經驗即拒諸門外,相信運動員學習能力高、全力付出,可為公司帶來正面形象。

小倫也有「兩手準備」,慶幸一直教劍、並因在茶餐廳及酒樓等兼職,中、西、日廚藝皆精。他退役仍與劍擊作伴,他指劍擊在一直引領自己的人生,他希望以身作則,薪火相傳,「記住做運動員的初心,是教好苗子,代表香港衝出世界,繼續傳承劍擊。」

集誌社檔案|物理治療系統不足 缺隨隊治療師 劍擊「大師兄」勞損至斷腳

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創佳績,輝煌背後,也有辛酸事。除了運動員 $7130 「底薪」備受爭議,亦有運動員指出物理治療系統不足。退役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指出,運動員不斷增加,體院物理治療師變相分薄,同時部分國際賽,沒有隨隊治療師,前年他在外比賽時,得不到照料,勞損至阿基里斯腱全斷。

小倫說,體院物理治療師是所有運動員的共享資源,要靠自己預約;但因全職運動員不斷增加,分薄可分配的治療師。小倫說,2022 年疫情期間,他一直在外比賽、無法回港,故得不到治療師照顧,勞損嚴重,故導致勞損至兩條阿基里斯腱全斷。

小倫又指,體院物理治療人才不斷流失,就算是資源相對豐富、屬「A+」精英項目的劍擊隊,共三個劍種團隊、人數眾多,都沒有一位專責的物理治療師,僅出外比賽或訓練時,才會「隨機」分配一位治療師,治療師對運動員未必完全了解,或不清楚其勞損與傷患情況。

2021年,在東京奧運殺入羽毛球混雙四強的謝影雪,曾訴說體院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人手不足,預約「好似要搶咁」。2021 年十月,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回覆立法會議員時表示,2020 年至 21 年度,體院運動按摩治療師有 18 名,物理治療師有 14 名。翻查體院年報,該年度體院有 535 名全職運動員,換算下,運動員人數與運動按摩治療師的比例是 30 比 1,與物理治療師的比例是 38 比 1。體院回覆指,現有 22 名全職物理治療師,運動醫學團隊由物理治療師、運動按摩治療師及手法治療師組成,每支團隊專職負責四個A級精英體育項目,會按照各項目的情況及需要隨隊集訓及出賽。

羽毛球代表李卓耀日前(12日)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到,體院沒有跟隊物理治療師,「萬一touch wood,訓練有人受傷,你走咗上去,見到咁多治療師都做緊嘢,你搵邊個?」他建議每隊,都派一、兩名指定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更能掌握運動員的傷患情況,「他會了解這班人傷哪裡,又傷這個位置,可能治療師會跟體能教練溝通,哪些地方要加強訓練,或者避免、改善。」有前體院物理治療師受《明報》訪問時表示,曾同時應診四名運動員,如睇街症。
集誌社檔案|由貴族運動到普及化 八十年代創銀禧成劍擊轉捩點

近年香港劍擊隊屢奪國際獎項,香港劍擊是如何發展過來?劍擊源自歐洲古代格鬥,在大約公元前 1190 年,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三世所建的馬地納特哈布神廟內,已有描繪劍擊比賽的浮雕作品。二戰前,劍擊仍未在港流行,僅少部分香港留學生,在牛津及劍橋的劍擊隊接觸劍擊。

戰後有劍手回流,亦有英國劍手來港, 1949 年香港業餘劍擊總會成立。翻查舊報道,50 年代初,劍總舉辦香港劍擊公開賽,初期外籍劍手威廉士,以及浩治,是最具名氣的花劍手,幾乎連年奪冠,他們亦代表香港參加港日賽事。華將唐劍凝崛起,1953 年奪得公開賽季軍,1954 年更五戰全勝,擊敗威廉士等洋將奪冠,是香港華將第一人。



1960 年代起,香港出現校際劍擊賽,但主要是拔萃、喇沙及皇仁等名校壟斷。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是喇沙舊生,他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加入劍擊隊,82 年回流香港,85 年到喇沙書院任教劍擊隊至 2017 年,期間奪得十次學界冠軍,培育出蔡俊彥等港隊名將。

到 1978 年,香港劍擊隊衝出國際,在曼谷亞運獲得殿軍。根據中國香港劍擊總會紀錄, 1989 年 12 月至今,香港已奪得超過 800 面劍擊國際獎牌。1990 年,北京舉辦的亞運會,香港組合盧滿堂、李忠民、鄧廣豪、黃贊及伍星耀,奪得男子花劍團體銅牌;翌年,同一組合在亞錦賽摘銅。
該組合成員均是殿堂級劍手,盧滿堂是前港隊教練,曾率張小倫、朱詠康、顏冠一及劉國堅等精英劍手,更是首位在奧運獲得名次的香港劍手,在 1992 年巴塞隆拿奧運會戰至第 30 名。李忠民則是前港隊「一哥」,首位在歐洲奪得劍擊獎牌的亞洲人,現時是體院的社區關係及市務總監。

近代輪椅劍擊成績亦優異,因救援失去左腳的前消防員張偉良,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為港隊奪得四面輪椅劍擊金牌,成為首位在殘奧奪四金的運動員,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兒時患有骨癌、切除左腳小腿的余翠怡,2001 年代表港隊出戰意大利世界賽奪兩銀,2004 年雅典殘奧奪花劍及重劍的個人及團體金牌,成位首名殘奧奪四金的女劍手。其後她在 2008年北京殘奧、2012 倫敦殘奧,都成功奪金。

劍擊如何在社會普及?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接受《集誌社》訪問指,七十年代前,英殖社會有濃厚階級觀念,劍擊是當時的貴族運動,主要是英基學校,如喇沙和拔萃等傳統名校、教會學校學生參與。當時華人生活水平不高,且劍擊器材貴,故仍未在坊間普及。

1982 年,馬會、港府與女皇登基銀禧紀念基金合力興建銀禧體育中心,成轉捩點。雷指出,銀禧體育中心是體育學院的前身,劍擊是該中心的發展項目。他說,中心除了跟體育教師合作入校開班,亦設會員制,市民成為會員可參加課程,大眾更易接觸劍擊。此外,銀禧中心亦提供頂級劍擊訓練場地和教練、設立運動員獎學金,培養運動員。



雷表示,九十年代,憑盧滿堂、李忠民等劍擊手的努力,在亞運打出成績,社會更關注該運動;而這班精英運動員,退役後創辦劍擊學校,讓這項運動走入社區。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Author
  • More

鳥撞生死|搶救直擊 復康猛禽骨裂難飛 關於窗殺,我們可做什麼?

清潔工|調查指轉工難、待遇差 工會倡政府助建就業資訊平台

台灣藍綠攻防|場內肢體衝突 場外 1.5 萬人集會 具爭議三法案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