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威的勇氣與扁鵲的無奈
最近經常看到河道上在轉一篇很棒的文章,內容是奈威挺身阻擋哈利波特等人,然後被鄧不利多加分,成為逆轉勝利的關鍵英雄。
看得蠻五味雜陳。因為這樣的發展需要的不只是奈威。
除了更關鍵的鄧不利多以外,大概還需要整個霍格華茲的共識,然後霍格華茲還得有某種治外法權,挺得住外面的市場與政治壓力。
這些條件現實中大半都不滿足,現實世界的奈威幾乎都是被圍剿,現實世界的鄧不利多則根本當不到教授就被排擠流放,更別說執掌一間學校。
為什麼會這樣?主因之一是誘因扭曲。
《鶡冠子》有個很有名的故事:扁鵲的哥哥可以防範於未然,但無人理會。扁鵲自己只會應急,結果聞名於天下。
這個故事對大半的人而言,就跟奈威逆轉一樣都是心靈雞湯。他們都只會想到「要重視見微知著的意見、要尊重勇於逆風的人」。
然後下一秒回到現實生活,繼續把資源放在似乎是短多長空的專案身上,繼續疏遠說話不中聽或意見過於遙遠的人。
因為事情發展連續,利益卻是離散的。這回合拿了利益下回合可以跑路,而且時間隔得越久越難對過去的錯誤究責。
甚至就連長期追溯,本身都有嚴重的道德爭議:我們假設主事者沒有及時處理,幾年後問題爆開被究責下台好了,乍聽之下正義彰顯,但主事者當下有處理的條件嗎?他沒做的到底是道德義務,還是像奈威與鄧不利多那樣的超義務行為?
不要期待人們去當英雄,因為絕大多數的英雄就是要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
如果想改變世界,你就不該追捧已經成功的英雄,而該拆掉隔壁廣場的火刑柱。
但追捧英雄容易,說扁鵲故事容易,改變規範困難。
原因回到心理偏誤:我們看不到沒有發生的事。
扁鵲哥哥遇到的最大阻礙,就是幾乎沒有人有能力判斷他說的是真是假。
風險一旦及時移除,整條世界線就改變,事後無法回頭分析每項因素的影響多大,也沒有人會看到扁鵲哥哥所說的疾病。
沒有發生的事情要如何計算責任與貢獻?純理論上可以,實務上幾乎不可能,而且如果計算方式要給人們公評,就更不可能。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件弔詭:現實中能夠採納諫言防範未然的,往往不是扁平、流動、自由的團體,而是有擔當肯負責的集權領袖。這些領袖把自我認同和當下擁有的地位、當下擁有的資本連在一起,因而相信自己必須做出正確的事,而不只是環境要求的事。
這當然不是說專制比民主好(如果你剛剛這樣想了,請回去思考一下奈威與鄧不利多),而是說防範未然與抵抗利益扭曲,需要的是一種心理習慣與人格特質,一種人生不只是是隨波逐流的人格特質。之所以會產生「專制比民主好」的暫時假象,只是因為當團隊中大部分人都沒有這種特質,而主事者剛好有,他手上的權位就使他能夠不用管其他人的意見,進而採納建言洞燭機先。
但這種人格特質絕不是當權者才會有,更不可能是得到權位之後能夠刻意培養。他會顯示在人際交往中的每個小細節上,並且在處理兩難的時候顯現出來。
我們要讓英雄故事不只是故事。要讓世界多一點奈威和鄧不利多,要讓公共決策的制定方式盡量接近扁鵲的哥哥而非扁鵲本人,我們就得多去注意身邊這種人格特質,甚至以此培養自己。
至於培養的方法,就是另一個大哉問。之後有機會再談。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