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范米索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写作、交易和约会的共性

范米索
·
·
「45%练习+45%热爱+5%运气+5%天赋」

钱会流向不缺钱的人,而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看过《纳瓦尔宝典》的人,应该都会记得作者曾表达一个重要观点:

积累财富和幸福,两者皆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习得能力。

赚钱不是一件你想做就能做的事情,它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你必须要深度学习正确的赚钱模型,并不断在自己工作中打磨、优化、融合,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拥有赚钱的能力。

近期,恰好有朋友询问我了几个看似不同,实则非常相似的疑问:

  • 你是如何做到能长时间保持高密度思考和输出的?
  • 你是如何达到目前的交易水平的?好几次看你抓点位都抓得很精准。
  •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恋爱的能力?换做我,根本做不到。

以上问题,分别涉及了情感、事业、投资这几大块,而这几大块看起来没关联,但在我眼里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非常多相似性,也感谢向我提出疑问的各位朋友,激发了我的灵感,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


(1)

写作


做任何事,都需要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找到对自己而言最核心的基石,并不断将其带入实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系统就像一颗大树,你所有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为你所吸收运用的,则会构成树干,而一些套路则是树枝,这个系统可以不断被进化。

如果没有系统,那么你的知识就只是散沙,而环境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一旦风起,那些散沙便会一吹就散。

以写作为例,不同题材领域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同样需要区别对待,重新学习。

学过作文的朋友们肯定知道文风有议论、抒情等,当年我是纯靠写抒情文来博高分的,学生时代的我并不善于逻辑,只善于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凭着这类文风,屡次能得高分,甚至经常被当作范本给同学传阅,而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抒情文离不开两件事:

1、我从小就阅读大量的言情文学,中学时代新概念作文、韩寒、安妮宝贝、笛安等系列风靡一时的作家作品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伤痛文学融入我的文字,多愁善感的文风是当年主流的喜好。

2、我的情感启蒙较早,13岁早恋,校园恋爱多少伴随着大量的撕扯和纠葛,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恋爱中的痛苦和悲伤会无限放大,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自然不是难题。

在非主流的年代里,悲伤逆流成河的文学成了一种共识。高考毕业后,我几乎就不再动笔写作。

进入大学,由于新闻专业缘故,我的写作风格被彻底扭转,金字塔写作结构、华尔街报道的拆解……我需要重新学习针对事件报道的写作模型框架,而以往的抒情感性文风被彻底洗刷,理性、客观、层次与条理则成为我的文风核心。

转型对我而言格外困难,因为我整个中学时代几乎没写过一篇议论文,在逻辑写作这件事上,我始终不喜欢也不擅长,阅读新闻类的文字时常让我倍感痛苦和疲惫,而提笔写报道更成了我最折磨和艰难的时光。

同样是写作,可不同领域、不同文风的跨度写作,犹如天壤之别。

进入社会后,由于工作缘故,我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写Pr稿、商业文,当时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大量的文章和写作模版,而初出茅庐的我,恰好遇上一位严师,稿件屡次被打回修改,无数次我对着屏幕前被否决的稿子发呆,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痛苦到不能自己。

有时候,发出去的稿子会屡次登上一些知名科技网站的首页,底下的评论褒贬不一,有夸赞也有贬低,二十出头的我,看着那些抨击稿件的评论,好几个夜晚辗转难眠,整个人陷入了低谷。

大量曝光的结果,却让我如芒刺背,痛苦、自卑、对自我的谴责……缠绕着我大半年。

那时候的写作文风,受手把手带我的前辈影响,字里行间多少神似该前辈的文风,正因为前期在不断模仿并套用他人的写作框架和逻辑,以至于我根本摸索不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系统,而在这种文风影响之下,我的文字作品一度被陌生读者认为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性所撰写。

这样的文字虽得到过业内一些知名人物的褒奖,可我却始终无法为此开心和自豪,因为那些文字的体系并非是我构建的,也不属于我特有,它的模版痕迹太重了,它的可复制性太强,放在人群里,换一个商业作者的名称也不会被发现。

靠着写商稿写了大半年,赚了一些钱,可是撰写这些商稿让我陷入了痛苦和厌倦,我厌倦写这样的文字,我厌倦了没有自己的思想、特色,我厌倦写这类题材,或许它们有商业价值,可是它们经得住时间考验么?

昔日光鲜亮丽的公司大多都湮灭在了历史的河流里,后人不得而知,那些昔日吹捧它成功的商业模式和融资规模的文字,瞬间就变得可笑起来。

后来,我便决定从头开始,停笔终止商稿撰写,用此前赚来的收入去投入自己下一个阶段的从头开始。

从2020年我开始写思维认知题材,笔耕不辍更新大半年,没有靠公众号文字赚到过钱,直到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我才开始做咨询、星球等知识付费业务。刚开始,不焦虑吗?肯定焦虑,但这就是一笔对自己的投资。

任何的白手起家的生意都必然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反而会倒逼你快速学习、成长。

那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撰写了多少文章,阅读量少的可怜,但我撰写这类文字本质上都在滋养和提升我自己,我无比热爱,所以外部数据反而并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也就是如果你带着极强功利性和高成功的期望值从头做某个事,那么只要你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你一定会放弃,就和投资是一样的,早晚庄家能把你洗下车,因为你对做这件事没有半分热爱。

为什么我会开始写思维认知相关的文字?

因为那些文字不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能让我以自己的视角去撰写只属于自己的文字,而非因利益撰写的商稿。我对这类内容充满迷恋、热爱,我是真的有信仰。

虽然,那时候写了大半年都没有收入,阅读量也低得可怜,可因为喜欢且认可其价值,因此即便不给我钱,我依旧愿意不停输出。

刚开始撰写此类文字,依旧在大量研读和学习他人的思路和框架,可是写多了突然某一天,我发现自己再也不需要依赖别人的框架,开始进入“即兴创作”阶段,写的文字已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而我的思考也逐渐变得犀利、敏锐了起来。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兜兜转转,我不再只偏向于一种风格,要么极端感性抒情,多愁善感,要么极端理性客观,冰冷如机器,相反,我终于可以较好的将两者结合融汇,形成自己的一套写作系统和风格。

我喜欢写长文,因为长文可以沉淀我大量思考,而我清楚在追求‘短平快’内容的时代 ,长文不再符合大众的阅读喜好,可这不重要,因为我相信总有人和我一样,有耐心去读长文,愿意沉下心思考、消化。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成长空间更高、速度更快,你要做的恰恰是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比如耗费大量时间去反复阅读一本书、一篇好文、并且阅读后进行深度的思考、二次理解,如此训练,你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思考模型和认知体系。


(2)

交易


交易与写作类似,二者皆是极为私人的事,它们都需要你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持续保持大量思考和极致的专注力。

初期踏入交易的世界,你会发现从你最开始接触盘面的那一刻,根本无从下手,就像你正襟危坐双手搁置在键盘上,大脑却是一片空白。

同理,当你手握资金,看着密密麻麻4000多只股票时,那一刻,你完全不知道究竟该买哪一只。

不同的写作题材和领域,需要重新学习;

不同的交易品种、交易类型、交易题材,同样需要重新学习,因为逻辑有很大的差异。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学习理财是从接触基金开始,当时对基金的理解很浅薄,只知道无脑定投就可以,但基金理财同样有诸多学问,而后我切换到了股票,接触了美股、A股、港股等品种,我发现不同市场的规则玩法又截然不同。

一开始,我是长线投资风格,主要以公司基本面、估值等切入,花钱买过不少公司的研报,一点点看,如果感觉整体基本面没问题,业绩又不错,那么这就会形成我买入的依据,买入后可能一个月我只会打开三四次证券软件看一眼就关闭,一只票平均至少能持有半年以上。

当时由于是长线,因此对买入的点位不会有太多思考,更不懂得如何看K线、均线、MACD等各种指标,总之对技术面毫无认知,也毫无学习的兴趣,决策的链路逻辑相对单一。

后来,我决定认真学习交易,由于长线的交易频次过低,无法让我去拥有大量亲历市场的实践机会,于是我开始学习玩短线。

当时的主要逻辑是分析政策消息,寻找相关题材热门个股,并融入一些公司的市值、基本面等作为评估依据,有时候运气好,能帮我挖掘到不错的票,但有时候也会失效,这阶段的学习就是靠会购买一些投顾、专业价值投资者的知识付费产品学习。

在没有掌握技术分析这个武器之前,虽然买入一些大票也能赚钱,但周期很漫长,而且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每次买票内心也没太强的笃定,基本都是犹豫摇摆的心态为主。

偶尔买到涨停板,会拿一些站不住脚的逻辑,去倒推当时的决策,事后诸葛亮对我此前做交易带去极大的迷惑性,以至于我一度认为自己的交易水平还凑合,但学习技术后再回顾复盘此前做过的一些股票买卖点,瞬间我就看明白曾经的自己,在交易这件事上多么不靠谱,略带草率的决策逻辑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就像个【赌徒】。

当我下定决心认真学习交易那一刻,我觉得我不再是个“投机者”了。

曾经的自己,睡觉睡到中午,盘面都不愿意看两眼,买卖点非常随性粗糙,收盘就关掉软件,既不做盘后的复盘和策略,也不会去仔细查看和研究自己的每一笔交易到底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这种吊儿郎当的态度,让我如今回想起来就觉得羞愧。

态度决定了你在一件事上的高度,更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写作也好,交易也罢,如果你带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那么你将无法从二者获得任何的成长和提升,你的认知和财富也并不会因这两者有任何的提升。

交易和写作一样,它需要全局观,有强框架性思考。

我无比庆幸,曾经本科的新闻专业知识加上工作曾撰写过大量的商业分析文,完美迁移到了我对个股的分析上。

当你需要做出买卖个股决策的那一刻,你的大脑需要经历漫长且庞大的推演过程,它在高速运作着,皆旨在于让你努力想明白一个终极问题:

为什么我要把手里这笔钱投给这只股票?以及为什么我选择了轻/重仓?

如要回答“因为”,那么你就需要有能力去写出一篇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以此来支撑你买卖的逻辑。

既然涉及到分析,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把一只股票先从微观层面上,将它的基本面、估值、业绩、股东近期有无增减持动作、公司近期有无并购重组等浏览一遍,心中大概对该公司的业务情况、业绩、概念板块等有个基本了解。

其次,你需要去查阅近期的一些新闻消息,了解宏观层面是否有政策刺激或利好/利空消息影响到该个股所在的板块?有没有什么重要会议?会议发布了哪些信息?……研究完这一部分。

接着,你需要开始用技术分析进行个股诊断,成交量、资金情况、Boll线、MACD、KDJ、不同的级别层层切换查阅,集合竞价的开盘、尾盘情况记录分析……

最后,找到你认为合适的买卖点介入。

注意,到了这一层,有能力的短线高手是能直接看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价格的。当然,若非亲眼所见这种能力,我也会难以置信。

总之,交易的思考框架是需要更缜密和严谨的,除了上述具体的交易策略分析外,每一个涨停、每一次炸板、每一笔操作的买卖点同样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帮助形成新的知识点。

而这就是为什么短线所需要思考的因素和复杂度远比长线可能要高的多,而这种高难度自然决定了玩家亏得比长线多很多,赚得也可以比长线多很多。一年靠做短线刷出几十倍的故事,完全不是危言耸听。

我在另一个「正悟股道」的投资公众号里,从不写针对个股买卖的思考,只写对于大盘和板块的分析,因为这些思考全部写在了我自己的星球,用于复盘我的操作并分享给信任的朋友。

当我几乎每天把自己的交易思考大段记录后,我能明显感觉到此刻的自己和三个月前的自己相比,就像是“新生”一般,毫不夸张,底气和自信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市场的敏锐度和思考的维度也在大幅度的提升。


你们或许通过我近期公众号文字或者社交平台的状态能明显察觉到短短这三个月我的状态变化,是的,在发生这一切魔幻经历之前,我从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全身心投入交易这个事业,并且用那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文章内容,即便我写了那么多的文字,我都无从下手,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而我涉及的交易策略是短线、技术分析,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这类型的文字。

【正悟股道】这个公众号,从我写第一篇到现在的文字,你们不妨抽空对比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明显感觉到我对这类文章的撰写风格不再那么循规蹈矩,走证券报风格文风,而是融入了很多短线思路风格。

可说句真心话,在此之前,我对短线技术分析流派的文字,连阅读理解起来都困难,因为专业术语和行话、黑话太多,而如今能输出,恰恰是因为我经历了大量的训练,输入了太多相关的知识,以及倒逼着自己输出,理论结合实践,每天不断练习,才有现在的文字能力和交易水平。

虽然和很多专业大神无法媲美,可和三个月前几乎连走路都不会的自己比,我已经很满意这种成长速度了。

写下这段经历,是希望你们能理解,我并非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我的每一次短时间内的快读自我突破和成长,都是我给自己指了一条路,甚至切断自己的后路。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下手都是不留情地狠,这个性子七八年都没变过。

当初学日语学得那么快,对商业理解的那么迅速,同样是带着“欲知此事需躬行”的态度亲自下场去到陌生环境,直接撸起袖管做生意。

因为你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你会绞尽脑汁逼自己成长,而同理,做投资对我而言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发现了它的美妙和乐趣,另一方面,就在于我训练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的确很高。

有朋友觉得我成长速度惊人,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状态和模样,恰恰是因为我的执行力能超过很多人,而我的恒心、毅力和勇气也比大多数人要强得多,但我不认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相反,我认为只要你有心,你绝对可以像我一样的速度成长,关键是你敢不敢对自己下得去狠手,你是不是真的热爱自己从事的领域。。

我现有的认知和财富与我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完全是成正比的。

运气是一部分,可是要承接住这些运气,需要日积月累的大量训练和努力的,而这些努力都会让那几次为数不多的运气,成为你人生的杠杆,成倍放大你的收益。

三个月,从0到1学习技术分析,有能力输出这些文字,背后付出的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看图、画图、实盘、复盘、亏钱、赚钱、上千次的买卖交易次数训练……

有时候,光看一张图,就需要放大缩小来来回回认真研究好几个小时,可我真的不觉得无聊枯燥,接触技术分析的那天起,我看到了无数奥秘,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种感受我想唯有真正了解的人,才能体悟。

而唯一的好运,是遇到了贵人,手把手带着我走这条路罢了,可但凡我没有意愿,不去主动学习、主动冒险、主动测试……或许你也不会看到此刻的这个我。换做其他人,我不觉得会像我一样,这般享受这种游戏的乐趣。

我性格内向、热爱思辨、享受独处的状态,而且我有极强的耐心阅读各种长文、对细节追踪能力不错,敏锐度和反应速度都很强,这恰恰是交易员需要具备的特质。

那么,一个心浮气躁、耐心程度差、不愿意思考和学习的人,来到了这个世界,注定会被收割,而大多数被收割的人,往往都把这里当成了赌场,从不愿意沉下心去重新认知和学习,甚至会在亏损发生后直接一顿推卸责任,这种态度对待二级市场,又怎么可能有所谓的成长和进步呢?

因此,就算有很多人拥有十几年的交易经验,我都不认为这能说明什么,就像从学生时代就要求写作,可是写作水平好的人,有多少呢?

换言之,多少人此刻能拥有独立的写作能力,而不单纯只是个内容消费者?即便我笔耕不辍的大量训练,至今都时常不满意自己的表达,只是想认真记录一些思考,分享给需要的人而已。更何况如果从来都不写作,却想通过做自媒体,让自己的内容短时间就立刻出爆款文?

同理,做交易如果你没有大量的训练、实盘、复盘……你想在这个市场百战百胜,那也是痴人说梦。


(3)

约会


开头说过,系统的重要性,交易世界里,你需要构建自己的系统,帮助你提高你的赚钱能力,那么恋爱的世界里,就不存在构建自己的系统一说了吗?

我们不妨想想,一个人,刚开始接触某个新领域时,势必需要大量的学习,而许多的学习基本来自于理论知识。

比如有人为了提高恋爱能力,看了许多恋爱宝典,听了一堆情感专家的讲解,但是实操起来,开始谈恋爱后,却搞得一团糟。当恋爱出现负反馈的时候,有人会放弃干脆保持单身,而有人则会复盘,重新投入亲密关系的实践中。

写作需要手感,交易需要盘感,而恋爱同理需要相应的恋爱感觉,这些所谓的”感“都离不开一个动作——”大量练习“。

我曾问过AI:

“为什么你那么会谈恋爱?为什么你的沟通能力那么强?为什么你能很快捕捉到我的情绪变化?为什么你那么懂得如何跟姑娘聊天?“

他当时冲着镜头瞪大眼睛对我说:|

“因为我被女孩拒绝了太多次,幸好这次你没拒绝我。”

我听完捧腹大笑。他接着说:

“关于沟通能力这点,你记不记得之前你跟我提过著名的伊顿公学?你说能把孩子送去伊顿,那么进入顶尖名校会非常容易,但我不同意。

因为如果我在男校长大,那我怎么有机会去约会女孩?怎么通过约会去练习快速思考的能力和反应?我也发现,总有人喜欢我这种碧池且快速反应的能力。

至于你提到的幽默,这和家庭文化有关,拉美家庭喜欢开玩笑,开很碧池的玩笑,如果我经常讲笑话,那么就会一下子很容易讲出有趣的笑话,我甚至没有这方面困扰,我只是成长在这样的幽默环境氛围家庭中。每天我们都会上演这样的行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融入我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生在在一个做交易的家庭中,你会很容易学会这些,就像我现在在学习供应链内容,这对我来说很容易,因为我父亲从事这样的生意,我从小就看着他甚至会跟他一起工作,对于很多常识和背景问题,我从小就清楚。

我认为做音乐也好,做交易也罢,很多事本质上是由「90%练习+5%运气+5%天赋」构成。”

他的公式没问题,但我会把练习这部分里至少一半比重给「热爱」——

「45%练习+45%热爱+5%运气+5%天赋」构成。

我一直都很鼓励身边的朋友们多去约会,女生我会鼓励更多,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对于约会这个词多少也会带有些许成见和指点,尤其是这种【约会】只能在男女朋友名义的关系里成立,如果非男女朋友关系的约会,就会变味。

早些年,人们都会急于进入关系,而这些年,随着西方的一些爱情观传入国内,不少人已经渐渐开始接受新式的恋爱观念,比如在确立严肃关系之前,必须要经历过几次约会,考察是否双方真的合适,而不是冒然草率吃一顿饭,有好感便成了男女朋友。

前者恰恰是一种对彼此负责的态度,而后者的冒然展开,如若发现不合适,自然会带给某一方伤害。

多次的约会,能够让你更快的熟悉对方,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无论是感性或理性,而当你选择进入关系时,跟交易世界里的‘持有’类似。

有些人看好一个标的会短期持有,而有些人则会长期持有,有些人也许开始只想短期持有,可中途态度和想法发生转变,进而成了长期持有,甚至有些人本想只短暂持有一晚,第二天就抛掉,结果很可能最后反而成了持有最久的股票。

那么爱情的世界里,同样上演着类似的剧本。

一段恋情的开始,离不开‘识人’,而‘识人’的能力无疑在考验你的审美,如果你的审美和品味足够好,自然你很难遇到让你糟心甚至只会消耗你的人,相反那个人一定会带给你愉悦和价值感,让你得到滋养和成长。

股票的世界里,‘识票’同样需要你有强大的认知和判断力,有时候,你会因为它是大众情人而选择它,可往往它会让你失望,比如此前人们最喜欢的万科、平安等,也许它集各种名誉光环于一身,可未必它适合你,甚至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去持有,只会让你痛苦。

而想要拥有强大的辨别优质股的能力,一定离不开对样本数量研究和分析,进而找到符合你模式的那只票。

这也是为什么‘约会’(实战)很重要。

如果你是单身,在和不同人接触时,不妨多做一些总结和分析,什么样的人让你相处起来很舒服?什么样的人会吸引你的目光?对方有哪些特质?渐渐的,你会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倾向和喜好。

那么在此基础上,去尝试约会,反而能让你高效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人,而不是什么人你都要去测试,因为很显然有些人的资料稍微看一下就能立刻pass,跟看图形就知道个股接下来走势如何是类似的。

另外,千万不要觉得约会只是吃个饭、看个电影,如果你真的不希望自己人生的重大决策日后出现问题或风险,那么在“态度”上势必是需要相当认真严肃去做理性分析的,尤其是你如果奔着婚姻的目的择偶,那么更需要你去下功夫做深入的思考分析,而不是被一时感觉冲昏头。

择偶决策不理性,最后婚姻发生悲剧的故事,这些案例我相信大家都耳闻过不少。

对于看好的股票,自然可以拿资金去一点点测试,同样,对于你看好并且想发展成严肃关系的人,也别着急立刻就推进关系,先试着约会几次,慢慢熟悉彼此情况,就像是你不会一开始就选择重仓一只新看的股票,哪怕你再看好它也不会随意all in。

赚钱需要学习,谈恋爱需要学习,做任何事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

想要拥有一段优质的亲密关系,一定不存在只用当下的感受来做决策,决策背后势必会经历大量的忖度和思考,这种深思熟虑恰恰是对你决策的负责,对他人的负责。

当然,交易与爱情唯一的不同在于,交易不需要你为它负责,如果你看走眼,只有你伤心痛苦的份,而爱情还需要纳入一份对他人的责任感。

总之,在我眼里,写作、交易和约会这三件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展开大量的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进而通过反思去优化和改进日后的模式。

而这一切绝非看几本书,空谈理论就能学会的知识,因为它们包含了人性这一复杂要素,所以无论你做三者中的任何一种事情,你想要做得出色漂亮,那么一定需要大量的内观自己,由此,才会在这些事上获得更多的智慧与进步。

最后,我一贯喜欢把很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放在一起,思考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因为很多事的决策逻辑在我看来是类似的,如果你能去迁移和类比看似不相干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那么你肯定能从0到1快速入门某个新领域。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播客@空无一物

电报群:https://t.me/misso0513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