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如何成為最安靜的地方
普魯斯特是一位非常需要安靜的作家。有一回,他的住家樓上在整修房子,普魯斯特被吵得受不了,就上樓問正在施工的工人:「你們一天有多少薪水?」接著普魯斯特就拿出一樣的錢賄賂這些工人,拜託他們不要施工了。
不只普魯斯特,許多作家都對安靜有特別的要求。例如波特萊爾就曾經說,當他晚上回到家的時候,就是他一整天最舒暢的時候,因為他終於可以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享受片刻的安靜與孤獨。卡夫卡也曾說,他非常想要住在一個安靜、孤獨的旅館房間,好讓他可以自在寫作。
普魯斯特、波特萊爾、卡夫卡,都是生在 19 世紀的歐洲人。這並非偶然,因為 19 世紀的歐洲,恰恰經歷了高速都市化的過程。這幾位作家在接受都市文化滋養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都被都市的噪音所騷擾。
20 世紀初的德國哲學家 Max Picard 寫過一本小書(可能也是他最著名的一本書),叫做《沈默的世界》。書裡面 Picard 就指出,「沈默」其實是溝通的根本,但廣播、收音機發明以後,沈默不再可得,現代人也很少有機會沈靜下來,傾聽自己或他人的聲音。
然而,歷史的弔詭與妙處就在這裡。當全世界都在變得吵雜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卻逐漸從吵雜走向靜默。這個地方,就是監獄。
在 18 世紀以前,歐洲和美洲殖民地的監獄,都是非常吵雜的環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時期的監獄,通常都設在城鎮裡面,與住宅區、工商業區並未區隔。有可能你在上菜市場的途中就會經過監獄,並且你還可以透過柵欄看到裡面的慘況 ── 數十名囚犯不分男女擠在狹小的空間,排泄物隨地流淌,有些人不但沒有睡覺用的草蓆,甚至連身上的衣服都沒有。
這些都是故意要讓人看到的。背後的想法,就和「斬首示眾」是一樣的:當你看到犯人們的慘況之後,就會警惕自己,千萬不要犯法。
但有些人卻不這麼想。在倡導美國獨立的同一批思想家當中,有不少人同時也投身了監獄改革。他們這幫人認為,監獄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殺雞儆猴」,而是要讓犯人在獄中改過自新。
怎麼樣讓犯人改過自新?首先,要把監獄蓋在非常偏遠的郊外;其次,要給每一個囚犯單人的隔間;並且,要嚴格禁止犯人講話。這些措施背後的想法,就是希望犯人和社會斷開一切的連結,讓他們忘記原有的身分與社會關係。在獄中,這些囚犯還必須從事木工、製鞋等工作,好幫助他們將來以全新的身分離開監獄。
這樣一種以「改造犯人」為宗旨的監獄,在 19 世紀達到了一個高峰。這時期開始出現一種新型態的監獄,叫「全景敞視監獄」。全景敞視監獄是一種環形的監獄,正中央設有管理員室,方便管理員隨時監控任何一間牢房裡面的囚犯,也讓犯人隨時隨地感到被監視。
在全景敞視監獄裡,「靜默」變得更加重要了。不僅囚犯要靜默,管理員也要靜默,獄方人員在送餐的時候,鞋子和餐車也都要套上最好的消音設備,因為一旦任何一個囚犯聽到了獄方人員的聲音,他就有可能判斷出獄方人員所在的位置,他也就能夠有一瞬間鬆懈下來,覺得自己不被監視。而這樣短暫的鬆懈,是不被全景敞視監獄所允許的。
.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第 14 集談到的是「靜默」的社會文化史。如果你想收聽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面的連結:【歷史學】人為什麼追求安靜?靜默的社會史|Silence
或是到 Apple Podcasts、Spotify、Google Podcasts、YouTube 等平台搜尋「衣櫥裡的讀者」。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