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人生
對於像我這樣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的人來說,芭蕉是極為普遍的水果,是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是隨時都能吃上的食物。
到了南亞國家學習時,芭蕉是飯後甜點,也是填飽肚子餐間空缺的零食。我喜歡吃芭蕉,那是皮好剝不髒手、果實軟極順口,既經濟又實惠的果實。生活中難以想像沒有芭蕉的日子。
芭蕉那麼好吃,芭蕉葉也很有用,但是不論經典還是論典,卻都著重在芭蕉外強中空的植物特性,以此來比喻世間從身體到心裡乃至於萬物一切都不實在的道理。
經典中沒被少提過的芭蕉,在《雜阿含》中被這樣提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春焰,行如芭蕉,诸识如幻。」
《大智度論》中也說:「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當知法無實」。還有《入行論》中直接說: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此外《維摩詰經》中有一段著名的「十譬喻」,其中第四個譬喻就說:「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有時想想,這麼好吃的水果,卻多是拿來比喻不堅固、無實質、不可依、無意義。讓我不免為芭蕉感到委屈。
然而在真正面對芭蕉樹之前,除了吃芭蕉,確實無法理解為什麼都用芭蕉比喻空虛的催悲。
如今在山村,住處的土地上有自然生長的芭蕉,仔細觀察確實發現,芭蕉看起來像棵樹,但其實只是個草本植物。
每一株芭蕉,都是由地上簇生的葉子層層堆疊而起,撥開看似樹幹的芭蕉莖,那都是老葉纖維的堆積,他們相互抱緊聚集,支撐起了一個高度,為了承受著一次結果的重量。
就在開了一次花結了一次果,完成自己的一期生命之後,便癱軟倒地化為塵土枯枝,成為另一期生命的養分。
入行論中說:「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也是藉由一株芭蕉只能結一次果的特性來描繪,不帶有菩提心的善果,只能爆發一次就終結。
所以說芭蕉雖然好吃,但是芭蕉樹很虛。
只是我要為芭蕉說一句公道話,雖然它一但結果成熟就得說掰掰,但卻能源源不絕地從地裡冒出來,即便沒水沒肥沒照顧,即便被挖過砍過移除過,但是原來長過芭蕉的地方,沒過一陣子仍會長起那空虛又頑強的芭蕉芽。
芭蕉從頭至尾都是隱喻,它空虛無實,有如我們的苦心堆砌,但終歸消逝;它只結一次果實,有如世間的善業,一次好報就立刻完結篇。
然而他頑強生長生生不息,這該比喻什麼?有人說是無明煩惱,但我覺得,那可以是總能在所有最深重的遮蔽中,仍然找到縫隙透出光芒的佛性光輝。
雖然芭蕉在佛教典籍中,鮮少得到一句好評一聲讚美,但是我確信,佛陀與過去的聖者們應該都吃過芭蕉,而且很有可能常常吃。當他們在吃著芭蕉時,哲思並感悟了芭蕉人生,光憑這一點,芭蕉的價值就完勝其他水果。
此刻我在自己的芭蕉人生中吃起了芭蕉,在與芭蕉搶地、搶空間的交手日子裡,對那空虛卻堅強的它生起了一份敬意。
芭蕉人生縱然空虛無實,但是正確的堅持,也能結出香甜果實。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