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五月】優雅而跳脫,一場港法爵士樂的靈魂碰撞——訪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香港口琴家何卓彥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香港作為東亞地區最早接觸爵士樂的地區之一,這地的爵士樂發展一直載浮載沉,但依然不改其根深蒂固的地位,其隨性與自由的音樂表達在現今世代更顯純粹和珍貴。「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Jazz World)就於明天(14日)聯合呈獻爵士音樂會,由法國作曲家、鋼琴家提耶里・梅拉德(Thierry Maillard)領銜演出,一連兩日邀請大眾進入優雅而多元的爵士世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曾繼賢

香港作為東亞地區最早接觸爵士樂的地區之一,這地的爵士樂發展一直載浮載沉,但依然不改其根深蒂固的地位,其隨性與自由的音樂表達在現今世代更顯純粹和珍貴。「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Jazz World)就於明天(14日)聯合呈獻爵士音樂會,由法國作曲家、鋼琴家提耶里・梅拉德(Thierry Maillard)領銜演出,一連兩日邀請大眾進入優雅而多元的爵士世界。首場音樂會請到龍小飛及約安・施密特(Yoann Schmidt)組成三重奏,更邀請到曾獲世界冠軍的香港年青口琴家何卓彥(CY Leo)同台表演,帶來梅拉德多首香頌(chanson)音樂,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巴黎右岸的抒情晚上,細味淡淡哀愁。在訪問中,除了合作想像之外,提耶里和何卓彥深入談到對爵士樂的看法,以及個人在音樂上的喜好。

爵士靈魂:音樂自由

是次港法合作由一直為香港引進世界級音樂人的Clarence Chang牽線,所以何卓彥表示即使未聽過提耶里的音樂,也知道這將是一次極有趣的合作。這也是提耶里首次與香港音樂家合作,他表示非常熱愛香港的生活和氛圍,當他收到「法國五月」總經理 Xavier Mahé 的來電,二話不說就答應來港演出。除了首場的何卓彥擔任嘉賓,第二場音樂會則有香港爵士樂巨匠包以正(Eugene Pao)演繹提耶里的最新專輯《莫格計劃》(Moog Project),向七八十年代音樂致敬,帶來電音世代流行的合成器及鍵盤音樂。

演出曲目由兩位嘉賓自選,這是因為提耶里喜歡與音樂家合作時,可以盡情享受音樂自由,就如爵士樂的靈魂所在:「我帶來音樂,他們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然後共同調適。只有自由互動,我們才可以在演出中創造真正獨特的東西。」

何卓彥聽過他不同專輯後,發現提耶里的音樂並非很熱情澎湃的爵士樂,其旋律有種進入午夜時分的柔和,「跟我想像中的爵士樂有點不同。《情歌》(Ballads)及《媽媽》(Maman)的樂曲較柔和和具極約主義,其律動沒有太多搖擺(swing)和傳統爵士樂的元素。」他從中選了兩首歌與他合奏,認為都很適合以口琴演繹,「相信我們的合作將會是非常jazz的。」雖說現時網絡發達,提耶里與何卓彥分隔兩地,大可以隔空排練,但畢竟現場碰撞出來的火花最為真實,何況構成爵士音樂很大的一個部分,就是即興演出,所以他們很期待未來的彩排。

何卓彥亦表示:「他的樂曲在結構上不算特別複雜,讓我們有很多發揮空間。」他比較多練習傳統的爵士樂,與羅尚正(Ted Lo)合演時則多選一些傳統的咆勃爵士樂(bebop),個人則偏好funk,所以他認為這次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那些空間裡加入具表現力的演繹,又因為口琴有不同方法增加張力,就如音色、節奏、聲量等細節,而他的音樂傾向slowburn,而我個人較喜歡aggressive、張力較大的吹法,所以要再去商量。」

不太爵士的爵士樂

首場的音樂以香頌(chanson)為主,即是法國的流行歌曲,這是源於提耶里對70年代英倫前衛搖滾樂隊Supertramp的喜愛,「Supertramp永遠不會過時,不論男女老幼都聽過他們的音樂。因此,我們希望為這種音樂製作更現代的版本,用一點爵士樂的形式和合成器,帶來清晰的節奏,吸引更習慣電子音樂和饒舌音樂的年輕觀眾。你可以認出舊的旋律,但這絕對不是cover。」

在網上可以看見提耶里經常一手一電子琴,沒料到他喜歡Supertramp的搖滾的背後,竟是深受古典樂影響。「童年的時候我聽的不是爵士樂,而是很多流行音樂和搖滾樂,例如AC/DC和Pink Floyd。今天你聽到我寫的音樂,也受到了我兒時學習古典鋼琴的影響。」

提耶里主力創作爵士及古典音樂混音作品,其音樂事業橫跨三十載,第二場音樂會就以《莫格計劃》為主打,當中混合了許多電子音樂與爵士樂,提耶里如何讓它既具有現代感,聽起來又像七十年代的流行音樂呢?他表示在七十年代的旋律之上,在編曲裡運用不同合成器的電子元素。「其實《莫格計劃》更像是流行電子樂,爵士樂的部分就是當中的即興創作。不像五十年代的傳統爵士樂,這些音樂不像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查利.帕克(Charlie Parker),從我的聆聽經驗和成長環境來看,《莫格計劃》更接近流行音樂。」

談到爵士的三重奏,我們大多會想起貝斯、鋼琴和鼓,但提耶里的音樂獨特在於,「我真的很想在舞台上用一大堆合成器來呈現一些視覺效果。」他確信自己是唯一一個既可以爵士樂、搖滾樂,又可以跳舞,但也可以跟著唱歌的樂團。如何卓彥所說,提耶里的爵士樂不太爵士。對於自己多元的音樂風格,提耶里認為自己更像作曲家和管弦樂家,而不是鋼琴家,或許是因為他更享受從有到無,掏出自己情感的創作過程,他繼而引用有先天缺陷的法國爵士樂鋼琴家米修・培楚契雅尼(Michel Petrucciani)的說法:我們創造的音樂反映了70%的自己。「我是一個安靜的人,我曾為古典音樂家寫歌,也寫當代音樂,作曲讓我能夠說出內心的想法,也是一種心理治療,它讓我能夠展現真實的自己。」

無國界的爵士樂

說起香港爵士樂,我們或會想起香港爵士音樂教父羅尚正(Ted Lo),但當問及爵士樂會否有地域性差異,兩位音樂家交出了相近的答案。提耶里認為:「真正的差異不在於國家,而是在於音樂家的風格和影響力。」相比完全即興創作的自由爵士樂(free jazz),他更鍾情於旋律,「所以我一直嘗試混電影音樂、浪漫音樂、古典音樂。我也不覺得自己的音樂很法式,因為事實上,我受民族音樂和日本音樂的影響比愛爾蘭音樂、北歐、冰島音樂的影響還要大。」

何卓彥解釋:「爵士樂以美國作為發跡地,當中涉及很多即興元素,很多的爵士音樂人吸收傳統後,就去尋找自己的聲音,逐漸演變到不分地域,亦有人說過爵士樂純粹是一種freedom of expression,所以現在這個年代爵士樂的邊界愈來愈闊,衍生不同分支。」

對於此次的港法爵士樂交流, 提耶里除了能與老朋友貝斯手龍小飛(Sylvain Gagnon)重逢,他表示最期待與人分享和交流音樂,他笑說:「即使我的英語很糟糕,但我很喜歡與人們談論音樂,令人非常迫不及待。」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