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蘿蔔糕最好食 —— 見到製作過程先重要

呂嘉俊
·
·
IPFS
·
當一家人在做蘿蔔糕,彼此分工合作,弟弟刨蘿蔔絲,姐姐負責浸蝦米冬菇,切臘味;落粉拌勻的工作就一定由媽媽負責,只有她知道份量和攪拌方向,全部拌勻後再加炒香過的臘味,大火蒸幾個鐘,在水氣氤氳且滲滿香氣的家中,我們會滿心歡喜期待蘿蔔糕出爐的一刻。
能夠看著一盤蘿蔔糕的誕生,單是香味,已經教人滿足。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過年前,一街都賣現成蘿蔔糕,無論試過幾多款,總會生出感歎 —— 還是覺得從前媽媽做的蘿蔔糕最好食。

又怎可能呢?媽媽做的蘿蔔糕沒貼上星級廚神的寶號,她的廚藝怎會及得上電視節目的大廚?家中蘿蔔糕的用料也不算上盛,從沒用日本蘿蔔、意大利風乾火腿,沒加牛肝菌、30 年陳皮等貴價食材,但印象中,它依然足料好吃,味道樸實。

我常懷疑這是我們不理智,把過多情感注入記憶中。但扣除了感情分數,坊間這些一撕開招紙便能翻熱即吃的蘿蔔糕,味道到底不及媽媽的出品。左思右想,會不會是過去我們能看到整個生產過程(甚至親力親為幫手做),見證過一整盤蘿蔔糕的誕生,從而勾起了食慾?

當一家人在做蘿蔔糕,彼此分工合作,弟弟刨蘿蔔絲,姐姐負責浸蝦米冬菇,切臘味;落粉拌勻的工作就一定由媽媽負責,只有她知道份量和攪拌方向,全部拌勻後再加炒香過的臘味,大火蒸幾個鐘,在水氣氤氳且滲滿香氣的家中,我們會滿心歡喜期待蘿蔔糕出爐的一刻。打開鑊蓋時,我們還未知今年的出品是否比往年好,到新鮮即吃一件,才會掛上滿足的神情。那味道足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畢竟是我們親手製作的食物,而整個製作過程,每個步驟都是引起人食慾的關鍵。

我們會懷念媽媽做的蘿蔔糕,即使沒用甚麼貴價食材,仍然好吃,至少沒下化學物質。


「廚房就在身邊」是我們美好的日子,今天我們都太忙了,哪有時間一家人一起做蘿蔔糕呢?

別小看這些細節,它跟大量生產的即食物品是兩碼子的事。偏偏現今的飲食世界,為節省開支,食物生產線的分工愈分愈多,我們與廚房的距離愈拉愈遠;由食物到消費者,中間可以隔著無數個食品工場。你在超市買一包免治牛肉意粉,如果有興趣追查,會發覺整包食物的包裝來自某個國家,而免治牛肉原來在另一國家製造;更諷刺的是,做肉醬是一個地方,而入口牛肉把其切件的,又在另一個地方。當食物生產線長得難以追查,也代表道德責任愈分愈散。很多年前,歐洲有些公司出售的牛肉加工食品,便被發現混有馬肉。最近香港亦有新聞,某些店舖把「牛肉丸」改名為「牛肉風味丸」,原因是甚麼,大家心中有數。

閱讀更多:呂嘉俊:媽媽的蘿蔔糕最好食 —— 見到製作過程先重要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所謂完美的蛇羹根本不存在

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