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总结 | 谁也拯救不了你的“情绪内耗”,人只能自救

林安
·
·
IPFS
·
这个月,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思考了一遍已经被说烂的“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和“找到自己的天赋”。

7月,只有一个词:累,身心俱疲的累。

自从决定做自由会客厅的2周年活动,感觉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一个月高度紧绷的神经,在月底结束的那一刻,整个人突然像松弛下来的皮筋,失去了张力。

但紧接着8月的工作又紧随其后,于是也不敢松弛下来。

做自己=做让自己舒服的事

这个月,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思考了一遍已经被说烂的“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和“找到自己的天赋”

做自己是个太大的命题,我们在践行它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时迷失。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究竟是什么形状吧。

前几天听一期播客,里面提到“普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嘉宾的观点是“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做什么事最顺,做什么事能获得原始资本的积累,就去重复做那件事。”

这个月2周年连麦直播时,我问“在职场上班时,如何提前培养第二技能/副业?”,古典老师回答的也是“从自己已有的资源里去找答案”。

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现在的很多论调是:不断向外求索,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多接触新事物,保持与时俱进。

但是过度向外探索,忽略自身已有的东西,有时带来的也是对已有资源的遗忘,一次又一次尝试和失败后带来的挫败感。

人在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时,一切都是很顺的。这两个月的各种不顺畅感让我思考“到底是我触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还是“在做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时的必然结果”

我感觉那个对很多事情充满激情的自己正在消失,大多数时候感受到的是压力和焦虑。

这个月,我做了很多舒适区以外的事,比如在微信上主动链接很多人,比如做直播,比如学习销售话术,比如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工作任务......

因为做这些事情几乎耗尽了所有心力,所以我一点做内容创作的心情都没有了,偶尔写一些东西,也是带着完成指标的任务在做。写完后自己再去看,实在是乏味可陈,不值得引以为傲,于是那种因为创作而带来的满足感也消失了。

于是创作焦虑时不时涌上心头,某天我在网上说:我们为什么讨厌那些没什么作品还四处蹦跶刷存在感的流量明星,因为他们没有作品,只有流量。

所以每当我没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产出时,就会无比焦躁。有时看着时间陷在很多无畏的小事里,也很容易暴躁。比如为了打印一个银行回执单而被流程卡住耽误了几小时,我就会心态爆炸。

其实这个月,团队的其他小伙伴承担了50%以上的琐碎工作,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有一堆零碎的工作,积压在心头。

“心流”体验的增加能提升一个人生活中的幸福感,但“心流体验”需要大块完整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

所以每当我们陷入一堆琐事里时,很容易因为注意力不断被分散、被打扰而心情烦躁,也会因为TO DO LIST上有很多个未完成的事件,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拖延情绪,于是陷入无止境的“情绪内耗”中。

最近“情绪内耗”这个词很火,好像生活在这个时代,不患点情绪内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情绪内耗究竟是什么?我理解是“长期陷入某种负面情绪里走不出来,不断重复回想,而不付出任何行动去改变”。

月底的时候我就陷入了这种“情绪内耗”之中,不断回想“为什么有些事情我总是做不好,还总是要做,每次做完以后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谴责之中。”

然后我总结了一个这样的公式:

不喜欢👉🏻每次要做这件事前都会潜意识地往后缩👉🏻拖延直到没办法充分准备👉🏻准备不充分地硬上👉🏻效果不满意👉🏻痛苦挫败感👉🏻为了逃避回忆痛苦不想复盘👉🏻下一次还是做不好

归根到底,还是不喜欢。

人只有在做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时,才会散发出最大的能量。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假喜欢”,为了达到某些目标而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喜欢这件事”,可是在做的过程中又发现:怎么这么拧巴?

一个自己都不舒展的人,怎么能让别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呢?

所以,还是要做让自己舒服、不费力气、能带来愉悦感,也轻而易举能得到正反馈的事情啊。

回顾过去,这样的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发生过吗?发生过,只不过已经覆满了灰尘。

希望8月能够擦拭上面的尘土,让它重新散发光芒。

不要在这个时代,做太有名的人

前段时间“二舅”的刷屏,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是:在这个时代,人真的不要太出名。

无论是网络环境、时代背景还是舆论风向,都不善待太出名的人。无论你是因为太有钱出名,还是流量大出名,出名的代价就是被无数人拿着放大镜找道德瑕疵。

我说这话并不是在议论“二舅”视频,而是结合最近的好几起事件引发的综合思考。今天还在“大西洋鳗鱼”的公众号看到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这个世道,最好的状态是,有钱但是没名气。最不好的状态是,非常有名气总上热搜却还一直没有赚到钱。

出自:谈谈江西周吉力和小红书坑老公的炫富女

再结合前段时间在b站看罗翔、Papi酱和Lks的一期对谈节目《确实该聊聊》里引出的一个话题:

“为什么有的作品没出圈的时候,身边都是赞同和欣赏的声音。一旦出圈成为流行,就会被抨击。但我还是那个我,我的作品也还是那个作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如果你的作品或者你这人本身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可以放心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被全民审视。但人无完人,试问有几个人是毫无瑕疵的呢?

很多做自媒体的人,号越大越不敢轻易表达观点,因为一旦表达观点,就有立场,有立场就会被人喷。所以最后大家都只分享一些“工具”、“干货”、“岁月静好”。

有句话说的是:“很多做自媒体的人,赚的就是精神损失费”,此话不假。

成名是一把双刃剑,我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克制和冷静,离“做大做强”远一点,离“小而美”近一点。在事态失控前及时刹车,在感到不适时及时喊停。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一些感悟。其实作为月度总结,本可以不说这些听上去“很消极”的话,大可以把这个月做过的事情好好包装一下:“看,我这个月又做了这么多厉害的事情呢”。毕竟这个月,的确做了挺多超出能力极限和时间极限的事儿。

具体可以看这2篇:

7月Newsletter: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拥抱“不确定”

2022,不上班,xiang自由!| 自由会客厅2周年官宣

但一旦我动笔,就伪装不出高昂的情绪,像在直播间为了调动氛围而把微笑面具黏在脸上,让高昂的语调一再上扬一样。直到直播结束的那一刻,无尽的虚脱感袭来。

所以面对让自己最安心的文字时,还是想保持诚实。

前几天夜里睡不着,打开播客听了刀姐的最新一期单口《接纳天赋所带来的所有好坏,分享这三年我真实的快乐与脆弱》。几度被击中,很想流泪。

当听到刀姐说,她生命中那个从小都在夸赞她往前冲的父亲去世时,她好像突然间失去了继续往前冲的动力,于是她开始思考自己创业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我也回顾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追问我之所以成为了今天的我,之所以做出后来的种种选择,和我的原生家庭有什么关系。

我看见了那个从小不被认可和看见的林小安,一直默默憋着一口气,想被更多人认可和看见。

这些年,她确实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很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成绩,也被更多人喜爱和看见,但是,她自己认可和看见自己了吗?每每想到这里,就会有大哭一场的冲动。

那些隐秘的、自卑的、想要被人爱、被人看见的情绪,其实一直都在。

刀姐说,她在一次教练咨询中,看见了两个自己,一个是强大专业的刀姐,一个是有点幽默、爱开玩笑的小Doris,那个强大的刀姐一直在抽打默默哭泣的小Doris。

在我心中,也有两个我。一个是外人眼中严肃专业的“林安”,一个是向往宁静生活,喜欢小众文化的“林小安”。强大的林安一直在PUA林小安:为了我的强大,你要改变你自己。

刀姐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许两个自己的存在。”,可以让小Doris渐渐长大。

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每当别人指出一个问题,并且意识到这的确是个问题的时候,她非常想要改变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责怪自己。

“臣服于自己的缺点,在接受它的基础上,去学习一点点改变自己,慢慢滋养真正的自己。允许它可以现在不完美,看见自己的边界,但是前提是先允许自己去犯错和不完美,然后再选择原谅自己和一点点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她心中那个弱小的自己也会一点点长大。

“如果你很了解自己,并坦诚地表达自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越来越吸引你想要的那群人向你靠近。”

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里提到了「坦诚原则」:

不要惧怕了解事实:谎言比事实更可怕;直面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残酷现实,比匆忙掩盖更有长远意义。

所以,7月的复盘总结,就以这一段可以分享出来的“自我表达”结尾吧。

希望下一次再写的时候,林小安已经长大了,可以分享更多她的蜕变之旅。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Author
  • More

“自由职业1年后重返职场,她却比从前更快乐了”| 逆行人生

为什么花欧元,破除了我的金钱焦虑?

“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为什么还是学不好”,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