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亦沒有時光】如何突破腦霧的鈍化世界:實務操作

JC (Jocelyn Chen)
·
·
IPFS
·
天氣良好,我也一如以往的好。年輕人有年輕人盼望世界的殷切,中年人有中年人角逐世界的渴望,老年人有老年人淡看世界的從容,一如照片裡每個軌跡的自己都不同,人生總是逃不過一些稚嫩掙扎,踏實的踩踏過時光。曾經跌落的仍會爬起,曾經疲累不堪的,也總有振翅高飛的本錢。我們赤腳走在人生荊棘上追求的同時,記得幫自己上藥包紮,不僅僅是身體、大腦,還有承擔一切的自己,時光的確不等人,但沒有人亦沒有了時光。
在前一篇文章裡面討論到了什麼是腦霧,在這篇文章將討論腦霧對生命造成的影響。
慢性疲勞症候群除了「累」之外所造成的影響?

常見的症狀包括:

  1. 思考變慢(Slow thinking)
  2. 思考鈍化(Haziness in thought processes):以前可以對答如流,但現在卻常常無法在大腦中找到精確的詞彙對談。
  3. 專注困難(Difficulty focusing):執行業務時,無法很快進入狀況。
  4. 專注力下降(Lack of concentration):在執行以往的動作,需要更多豬轉度才能順利完成。
  5. 神智不清(Confusion)
  6. 健忘(Forgetfulness)

甚至有研究提出腦霧可以視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驅症狀

研究指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tional MRI)影像上,可以發現有腦霧狀況的族群,在執行日常生活時,比起一般正常人血液中需要更多的血氧濃度來驅動大腦功能。


形成慢性疲勞症候群和腦霧的原因?

目前形成慢性疲勞症群的原因,還沒有明確的解釋能夠說明為什麼遭逢一樣的疲勞,有些人能夠安然無恙,有些人則被慢性疲勞症候群纏上,目前認為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

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當中,常常可以發現有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失調,並且在擁有相關家族史、曾經患有精神疾病、兒童時期有創傷經驗、具有完美主義傾向(點連結)、曾經被病毒感染過的人更容易形成慢性疲勞症候群。

ps.上述提及的病毒感染包括: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BV)、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HHV-6)、人類微小病毒B19。

可以簡單理解在慢性疲勞症候的

腦霧現象,是因為疲勞所導致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下降。


日常生活如何與慢性疲勞症候群共處?

除了臨床上的用藥,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上,我們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在日常當中一點一滴的將大腦緩緩喚醒,讓大腦獲得妥善的照顧,終於願意停止罷工回到它清醒的模樣。

  1. 漸進性運動治療(Graded Exercise Therapy (GET))

    人生,就是在努力和休息間努力掙扎出屬於自己的平衡。
    即便身體很疲憊,保持身體運動是逃離這個泥淖的一根繩索。

    不僅僅是人生,和慢性疲勞症侯群的共處也是這樣反反覆覆的周旋,我們一面要學著不要過度的逼迫自己,又要在懶散發作時適時的拉自己一把。
    目標:在52週內達到每週5天進行30分鐘的輕度運動,心跳<100下/min。
    陷阱:完美主義激發的過度勞累
    重點:輕推自己,漸進式的增加訓練量。


    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視為是身體對於生活的一種反撲,像是被壓抑已久的孩子終究開始哭鬧的模樣,因此更要強調「輕推」的魔力,如果在短時間內要求自己馬上達標,心理上,很容易出現強烈壓力和反感,生理上更容易在運動後的12到48小時後激發勞動後倦怠,也會引發其他症狀:認知障礙,睡眠障礙,頭痛,肌肉疼痛。

    為了最有效率的和自己共處,我們要輕推自己,但即使一天有更多的精力,也不應嘗試做太多事情。目的不是要立即恢復到患病前的功能,而是要保持逐漸發展的活動水平。

    第一天,在很疲勞又懶散的星期天早晨,用輕鬆的拉筋舒壓喚醒自己吧!
    每一天逐漸感受自己的進步。
  2. 適應性步調療法(Adaptive Pacing Therapy(APT))

    即使天氣良好,我也照樣過自己的日子。
    只是多了那麼一點看天空的悠閒。


    有時候,你會比其他人感覺更好,頓時感覺自己好像都好了,無所不能,但當這樣的感受出現的時候,要適時的拉住自己, 即使天氣良好,仍然必須照著計畫,在休息和活動之間找到平衡,不要用好日子來彌補前幾天無法做的事情
    反而會使的自己筋疲力盡,在出現疲勞,疼痛或不適的第一個警告信號時,請停止正在做的事情並休息,在閉著眼睛躺在安靜的地方。

    就算一開始狀況實在遭得不能再糟,能夠有精神的時光可能短至5分鐘,休息時間似乎總是那麼長,但要相信從願意面對疲累的那一天,身體和大腦都會感受到愛護。
    適當的讓大腦放個空,那麼可能很難選擇不需要那麼多精力的活動,避免太耗腦力的競技運動。

    把大腦想像成一個哭泣的小孩,給他糖,而他終會緩緩的康復過來。


    天氣良好,我也一如以往的好。

  3.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強調思維過程的作用及其對患者行為和感覺的影響,從慢性疲勞症候群產生的心理結構進行討論,練習每天和自己的對話,並更加具體的描述出使自己感到更加疲勞的原因,並嘗試將其減少到最低程度,點點滴滴採擷自己的內心。


年輕人有年輕人盼望世界的殷切,中年人有中年人角逐世界的渴望,老年人有老年人淡看世界的從容,每個時候的世界都有他的樣貌,一如照片裡每個軌跡的自己都不同,曾經難以克服的,終究克服了或是還在克服的路上。

人生總是逃不過一些稚嫩掙扎,踏實的踩踏過時光。

曾經跌落的仍有爬起的機會,曾經疲累不堪的,也總有振翅高飛的本錢。

而我們赤腳走在人生荊棘上追求渴望的同時,要記得幫自己上藥包紮,不僅僅是身體、大腦,還有承擔一切的那個自己,累了就看看風景。

時光的確不等人,但沒有人亦沒有了時光。


如果我的文章有受到你的喜愛、或是有幫助到你,歡迎留言和我分享看法或是按下方的免費Like coin按鈕:)
每一次的回饋都是最佳的創作能量!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JC (Jocelyn Chen)現職台灣醫學生。 每個禮拜定時排放生活產物。 領域橫跨動畫、電影、小說、工具書、醫療小事。 即便時常掙扎,始終相信生活值得綻放。 所有人都值得擁有一片星空,值得了解美好,值得被美好了解。 🌹Follow me 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essert_food_jc/
  • Author
  • More

【和自己的缺點直球對決】你也是臉皮薄的人嗎?

【清空雜亂人生的三個心法】斷捨離的具體實踐

【小懶人培養運動習慣的三個小法則】運動習慣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