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座是美德,但不是責任?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
既然先到先得是現存而且合理的座位分配方法,坐下了的人就擁有乘坐該座位的權利。即是說,他有權不讓座,而且不讓座不是錯事,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網絡公審。就像在售票處外排隊買演唱會門票一樣:如果一位老婆婆問排第一的那位可否把位置讓給她,因為她的孫子陳仔真的很想看該演唱會,最終排第一的人拒絕的話,相信大家不會認為他做錯了什麼,因為始終售票次序是先到先得。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L  難度:★★☆☆☆

 

  「嗯~機位不似預期,但要走總要飛」 ── 假如你安坐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上,有人強行把你拖下來,將你弄得頭破血流,你固然會感到氣憤。但如果他人不是使用武力,而是打着「讓座是美德」的口號,以無形壓力逼使你讓出座位,堅持坐在原位又有沒有錯?

  近年發生不少因乘客沒有讓座而受到網絡公審的事件,並且出現了不少討論文章,相信大家都不會對此話題感陌生。那麼,為何作者在這裡又要談論讓座呢?

  就作者所見,有關這個議題的文章大多可分為三種:一是講述不同文化的讓座情況(如日本、台灣不少公共交通工具也設有優先座,或不同地方的人的讓座習慣),二是解釋判斷應否讓座時的困難(例如年青人可能因太累而不讓座之情況,和可能引起的尷尬),三是批評因不讓座而引致的網絡公審。在第三種討論中,不少人都認為讓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責任,所以他們指出不讓座不應受到大眾譴責。就此,本文嘗試深入一點去探討為何讓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責任。

讓座是「超義務」美德

  作者在這裡先說結論:讓座雖然是一種好的行為,但大家並沒有道德責任讓座,所以不應受譴責。可能你會說:「等一等,如果讓座是一種好的行為,那麼我們便應該讓座。那就是說,不讓座是一種錯的行為,而犯了錯事便該被譴責,不是嗎?」真的不是呢!解釋這個推論為何不一定對之前,先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倫理學的觀念:超義務 (supererogation)。

  超義務的行為,是指那些多於義務所要求的好行為。例如,從救災而言,如果政府的義務只包括國內的災害救援工作,幫助他國救災對這政府來說便是超義務 ── 超越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又例如,你的金錢是屬於自己的,你有權決定如何使用你的財產,而其他人不可以強迫你如何花錢,所以一個人並沒有責任向慈善機構捐出大量金錢,捐與不捐應該由自己決定。協助他國救災和捐錢便是超義務的例子:這些事情並不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沒有責任去做,但仍會覺得這些事情是好的。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做到這些事,也不會是件錯事。一個國家沒有派出醫療隊伍到他國,應該沒有人覺得有問題,而一個人沒捐錢也不會招致譴責,因為始終他有權決定自己的錢花在哪裡。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意會到,作者認為讓座是一種超義務的行為。相信以此觀念能夠大致捕捉到一般人說「讓座是美德」時「美德」的意思。

資源分配有限 構成讓座問題

  讓座這議題涉及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公共交通的座位是乘客可以享用的資源,而資源並不是無限,所以定必牽涉分配的問題。座位應以什麼方式分配呢?首先,要看有關公司的規定。例如,一些長途旅程的座位以劃位分配座位,好像大部分的飛機和一些火車座位。有趣的是,讓座的爭議並不會出現在已劃位的座位 ── 為什麼我們不會在這座位區域要求讓座呢?因為跟據該公司的規定,那個座位在該段時間屬於某人的,也即是說,某人在買票時已獲得了坐上該座位的權利(雖然近日的新聞告訴我們乘客還是可能被抬走)。如果你坐了別人已劃位的位置,別人就有權要求你走開,無論你是老人、孕婦或是小童。

  但其他沒有規定的座位如何分配呢?似乎只有一個無人反對的方法,那就是先到先得 ── 誰先坐下,那個位置便是屬於他的,直至他離開座位。就算是飛機,如果飛機座位沒有劃位,座位也是先到先得,比如某些歐洲的內陸飛機票就是這樣(不過當然不能站着啦)。當然,先到先得是我們社會的習慣,並不是說傳統習慣就要必須遵守,更可以追問這樣的習慣是否合理。試想想:除了先到先得,我們還有什麼可行的座位分配方法?

  首先,所有座位可否皆好像長途載具般劃位?這需要十分全面的配套,也增加了很多人手查票,對有關公司而言十分不划算,對乘客而言也是十分不方便和昂貴的方法(相關支出很有可能會轉嫁消費者)。而且,此做法與讓座的爭論沒有太大關係:讓座的原意是讓座給予有需要的人。

  那麼,可否根據需要劃位?除了以上提及的昂貴考慮之外,如何判定一個人有多需要座位也是相當困難。所以,先到先得似乎是分配沒劃位座位的最合理和實際方法。

  可能有人會說我付了錢便有權坐下,但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你是因為付了錢才可進入有關交通工具,然後你就要跟隨一個大家已經同意規距:若果你能找到一個空置的座位並且坐下,你就有權短暫擁有該座位。這跟你付了錢沒有直接關係,因就算是有某些老人或學生只給了優惠價,甚至有關公司不收任何費用(例如臺中的巴士首十公里是免費的),所有人在該交通工具皆是跟隨同一種方法獲得座位 ── 先到先得。如果你須付錢才能乘搭地鐵,但沒有付,那麼你不是沒有權坐下,而是沒有權乘搭該交通工具,無論是站着或坐下,更應該被趕下車。

  既然先到先得是現存而且合理的座位分配方法,坐下了的人就擁有乘坐該座位的權利。即是說,他有權不讓座,而且不讓座不是錯事,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網絡公審。就像在售票處外排隊買演唱會門票一樣:如果一位老婆婆問排第一的那位可否把位置讓給她,因為她的孫子陳仔真的很想看該演唱會,最終排第一的人拒絕的話,相信大家不會認為他做錯了什麼,因為始終售票次序是先到先得。讓座也是同理。

有權利則無義務?

  可能有人會反對上述說法,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義務付出自己有權擁有的東西。例如,現在陳仔面前有一個快要渴死的人,同時他擁有一樽水,似乎陳仔有道德義務將他的水給那個人,而且如果陳仔沒有這樣做的話我們可以合理地批評陳仔。這例子顯示出有權擁有一件東西,不代表無義務付出那東西。

  作者認同這個例子。然而,如果要某人交出他有權擁有的東西,甚至說他有一種道德義務必須這樣做,則需要很強的道德理由。例如,在上述例子中,至少有兩個理由能說明為何陳仔有很強的道德理由交出他的水,就是這個決定生死攸關,和那是個緊急情況。可是絕大部分的要求讓座事件皆沒出現這兩個條件,所以在讓座一事上並沒有很強的道德理由,說明我們有義務讓出我有權擁有的座位。

  作者不是反對讓座。讓座是好事,因為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就正如如果陳仔不是把演唱會門票拿去炒賣,而是真的十分渴望觀看該演唱會,那排第一的人把位子讓出也可能是好事。作者反對的,是把不讓座視為一件錯事,而且是該受公開譴責的壞事。

  倫理道德的問題有時並不是非黑即白。有些行為是好的,但不等於我們有道德責任必須這樣做。有些行為應該做,但不做卻不是錯。有些行為值得稱讚,但不做卻不應遭受到道德譴責。比起不讓座,更值得受譴責的事情實在有太多了,但為何這些事卻沒有像讓座爭議般這麼多人在罵?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Author
  • More

自然科學的偶然性?——「社會建構論」雜說(四)

驀然回首,在幻想中相見

六合彩金多寶襲來,你知道自己不會中頭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