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Long COVID的日子

raychan
·
(edited)
·
IPFS
·
原以為2022年應該是大家脫離COVID陰霾的時候,我終於染上了這個遲來的病,以為可以當作一場重感冒算了,來到第八天,我才意識到由Long COVID而生的一些恐懼。

時間倒數到第六天下午,我在地下的廚房做個午飯,無窗廚房向來通風不佳,每次炒菜都要關上房門免得弄到一屋油煙,樓上的家人突然衝下來,說屋子充滿一大陣炒肉的氣味,著我開大抽氣扇,我說,真的嗎?心裡想可能是COVID害我的鼻塞到聞不到肉香。

之後我從焗爐拿出熱烘烘的酸種麵包,想起去法國餐廳抹一層香濃的焦糖牛油,不如就拿了個熱鍋就親手做一點。

手上拿著一口鬆脆酸種麵包,沾一點熱牛油放進口裡,一點味道也沒有。當晚我還不以為然,也正因為剛剛病好,不像前幾天昏睡和發燒,做飯隨心,有些餸菜做得鹹了一點,有些淡了一點,可能只是做漏了一些步驟而已。

之後的兩天,接連發生更多不可思議的事。

飲水,覺得水裡有金屬的味道,我以為是飲了沒有過濾的水。

熱杯燕麥奶,沒有甜味,像泥水一樣的味道。

吃朱古力,只感覺到「死甜」的味道,沒有朱古力味。

出街,好像到了大風冰冷的郊野,呼吸著刺鼻的冷空氣。

生病吃什麼都淡味,這個本來是常識,可是這次有點例外,要不是死甜就是死鹹,索性吃得簡單一點煮碗湯餃子,就完全無味。

上年讀咖啡班導師就有提過,人們以為鼻子感受氣味,舌頭感受味道,但其實鼻子在味覺上也擔當很重要的角色,我終於意會到,

沒有嗅覺的舌頭,朱古力只有甜味,沒有朱古力味。

---------------

原以為只是短短一兩天的病癥,但原來並不樂觀,跟幾個年初中了COVID朋友談開,原來他們還在受「沒有嗅覺」的困擾。

再上網找些報導得知,原來長期嗅覺、味覺未得以恢復的個案為數不少,就如同很多疫後面對的情緒困擾、腦霧、心肌及呼吸道問題,都歸類為Long COVID症候群。

對於幾個近月來都有來往的朋友一直沒有把「沒有嗅覺」的事宣之於口,也沒有在社交媒體提及過,我是有點意外,也可能不是每個患者都會遇上的情況,沒有身同感受,旁人實在很難想像當中之苦。

其中一個還打趣地說,應該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都將嗅覺神經細胞打死了,現在只有需要用長時間等其他神經細胞替代,就好像一部canon相機的原裝鏡頭壞掉,再配也是騰龍之類的副廠鏡。

不是講笑,他真的用了這個比喻告訴我,他過了半年才開始吃回「一少部份」叉燒的味道。

----------------

聽完他說,我開始擔心起來了。

這不單是一餐半餐的事,這開始關乎到生活的選擇。

我想像不到,以前去雪糕店會「選擇困難」不知道揀什麽口味,現在是什麼都沒有意思了。
走過咖啡店沒有香氣,叫一杯美式和一杯伯爵茶都分不出來。

洗衣服沒有柔順劑的氣味,認不到喜歡的人的香水味,就連有人放個臭屁也不知道。

------------------

也有些朋友安慰我,也有不少患者幾個星期開始恢復過來的機會。

今天,第八天。


(待續)




後話:
好耐無寫文,也終於「的起心肝」在Matters開始發文,原本也打算旅行後開始寫返多啲,估唔到一返嚟倫敦就染疫,「昏迷」咁過咗一個禮拜,第一篇就寫呢場病,平時喺社交媒體都唔鍾意講病痛,無嗅覺呢件事,真係唔止係一場病,而係一場仗。

呢篇亦係第一篇可以用 LIKE COIN支持嘅文章,雖然只係一篇個人生活分享,多謝你睇完呢篇文,歡迎留言或者關注,又或者俾LIKE。


圖:

攝於2022年9月蘇格蘭旅行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aychan過往從事廣告及文字創作,熱愛亞洲文化,科技新聞,旅行,手沖咖啡和電影。 希望透過Matters認識生活圈以外有共同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