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預測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IPFS
·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今日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

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今日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但研究模擬了聯合國塑膠公約草案目前正在考慮的規範策略,發現結合其中四項策略,可減少約91%管理不善的塑膠廢物,並減少三分之一因塑膠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篇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聖塔芭芭拉分校與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等團隊發表。

由於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定於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可能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將是全球第一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這篇研究結果有哪些可供全球、台灣參考的,對訂定塑膠公約是否重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研究原文:

  • A. Samuel Pottinger et al., Pathways to reduce global plastic waste mismanagemen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Science 0, eadr3837 DOI:10.1126/science.adr3837

參考資訊:


專家怎麼說?

【廖孟儀】 【許祥瑞】

2024年11月14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循環經濟策略顧問 廖孟儀

1. 這份研究最重要的結果為何?對11月底可能通過的全球塑膠公約來說,為什麼重要?

這份研究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方法學,預測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污染問題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增加一倍,達到1.21億噸,同時也會造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37%,達到33億5千萬噸二氧化碳(3.35GtCO2)。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是指沒有透過回收、焚化和掩埋等正規處理方法的廢塑膠。

這份研究顯示,全球塑膠公約將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以應對塑膠污染。研究分析全球塑膠公約修訂草案中正在考量的8項代表性的候選措施,包括單獨分析8項措施,以及綜合實施其中4項措施,這4項措施包括,規範至少要有40%再生塑膠成分(塑膠產品添加再生塑料比例至少40%)、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指上限不超過2020年的產量)、投資500億美元於廢棄物管理設施和徵收塑膠包裝稅。

研究選擇測試這4項措施,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因為管理不善而產生的塑膠廢棄物,研究結果顯示,結合這4項措施可以將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減少91%,並且可以使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這份研究凸顯積極管理塑膠廢棄物的重要性。

2. 此研究如何幫助全球減少塑膠污染?您建議台灣如何看待研究中提出的減塑與管理塑膠的策略?包含塑膠稅、生產者責任、進用一次性塑膠,以及回收機制等。

這份研究分析的8項措施,除了前述的制定再生塑膠成分、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廢棄物管理設施和徵收塑膠包裝稅外,另外包括規範回收率、減少一次性包裝、規定包裝重複使用與改變塑膠貿易等。如果從個別策略來看對於減少管理不善塑膠廢棄物所發揮的效果,研究評估,規範再生塑膠成分有最大的效果,再者則為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廢棄物管理設施、規範回收率、徵收塑膠包裝稅、減少(或禁用)一次性包裝以及規定包裝重複使用。

其中,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可挹注廢棄物管理設施所需的經費,是各國重視的策略,台灣目前也在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於妥善處理塑膠廢棄物是相當重要的做法。而徵收塑膠包裝稅,將會較明顯的減少原生塑膠的生產,發揮的效果不是在減少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

3. 這篇研究有哪些限制,是我們應該謹慎解讀的?(例如,各國都能適用這些策略嗎?如何評估對產業造成的衝擊?)

這篇研究主要是透過歷史資料和關鍵的社會經濟資料(人口和經濟動態)資料,使用模型模擬結果,以預測到2050年的塑膠生產、貿易和廢棄物管理的未來趨勢。利用此模型主要是探討宏觀尺度的塑膠生產、使用與廢棄管理的面貌,尚未探討個別國家在不同政策下的廢塑膠量,因此若要評估國內推動塑膠相關策略的具體影響,仍須依據國內的資料庫與產業關聯表。

4. 您認為台灣需要進一步規劃或更新減少塑膠、改善塑膠再利用以及管理廢棄塑膠的國家行動計劃嗎?若有需要,要經過哪些領域的研究、與產業的溝通?可能還需要納入哪些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

台灣塑膠的行動計劃可以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的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由於塑膠應用領域廣泛,因此在討論塑膠策略的議題時,可以從整體塑膠價值鏈的角度思考納入塑膠產業鏈、民生消費產業、工業使用產業、資訊科技、環境科學、社會經濟科學等各類多元的專家一起討論,共同集思廣益,思考塑膠問題的解決之道。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本人無涉及塑膠法案立法工作,目前有執行環境部有關塑膠資源循環的計畫,屬於研究性質。

 2024年11月14日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許祥瑞

這篇研究將世界分成北美、中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等四區域,透過機器學習方法,根據塑膠生產、消費和報廢的資料庫,以塑膠公約草案所述及的八項政策,預測塑膠廢棄物管理不善和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但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簡化了各國不同的塑膠回收過程,預測結果雖然簡潔明確,仍難以精準反應實務狀況。雖然研究作者也提及研究的限制,但未來可以持續精進預測的研究方向,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基本情境假設和數據,研究結果可以做為全球塑膠公約草案的參考。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歡迎捐款支持我們。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我們是亞洲唯一的科學媒體中心,世界上第6個正在改變科學報導困境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講究有科學證據的資訊,建立記者、科學家還有民眾之間的連結,一起用科學,創造對話,以及自由民主的資訊環境。 來這裡找我們:https://linktr.ee/smctaiwan
  • Author
  • More

「研究分析全球暖化下兩棲類面臨過熱的風險」專家意見

「親代照顧可以增加後代抵抗高溫的能力」專家意見

「Cell期刊的HKU5-CoV-2病毒最新研究」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