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

陳茻
·
·
IPFS
·
我給這群十來歲孩子第一堂課的題目是:為什麼要上學?

暑假,收了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學生。

整理了一些新教材和孩子分享。

當初在編講義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該用什麼議題來當第一堂課,開啟我與這些孩子的對話。試著打開他們的視野,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我偶爾會想起,在好幾年前,我並不認為我會來教年紀這麼小的孩子。

幾年前我自認教起來最順手的是高中生,我可以整理好那些埋藏在高中課文裡的文史脈絡,用簡單的語言轉述給他們聽,可以帶他們討論古人的文章與想法,可以談更深入的話題。

但能夠建立起這樣的班級氣氛,需要很長的時間。

大部份的情況是,年紀越大的孩子,越習慣於回答標準的、漂亮的答案。如果沒有把握,多半會選擇緘默。

最近幾年開始接觸年紀小的孩子,他們給我的卻是另一個世界。


我給這群十來歲孩子第一堂課的題目是:為什麼要上學?

選這樣的題目,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我只是想藉由討論這件事情,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我問孩子,一個人為什麼要學習,又有什麼是真的非學不可的?

他們給了我很多答案,有人說要學習知識,也有人說要學著怎麼跟人相處。

有的孩子跟我說他在學校交到了很好的朋友,說這話的時候眼睛裡閃著雀躍的光芒。

這之後我給他們讀了一則《論語》,最常見的那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拿了一個每一年我都會問的問題,一樣問了這些孩子:

學了東西然後複習,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給這樣的簡單翻譯其實是不夠的。

如果我們要談這則《論語》,把「學而時習之」解釋成學了什麼而後複習,是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說法。

從這則古老的話語來看,很顯然的,「學」和「習」是兩件事,而什麼是「學」,什麼又是「習」,其實是很需要討論的。

過去我教的學生,年紀比較大,我問他們複習快不快樂,他們都會猛烈搖頭。

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很可能是被迫的。一件事物之所以需要複習,無非是為了面對考試,儘管學習事物本身可能有快樂的感覺,但複習卻絕對是枯燥無味的。被強迫複習,當然不快樂。


「學而時習之」後面還有兩句話,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三句話的關聯,其實有很多事可以討論。

這三句話當然可以是無關的,像是某種零散的讀書心得,也許是弟子們聽了孔子說過的話,就這麼隨手記了,沒有其他意思。

前面兩句可能還有點關係,「友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學習的道路上,如果真的有朋友前來陪伴,那確實是件快樂的事。

但「人不知而不慍」與前兩句的關係就很讓人困惑了,究竟這些學習,到底與人不知而不慍有什麼關係呢?

一個人不被人了解,不管是志向或才能,那確實有可能是件惱人的事,尤其是在我們的專業不被尊重的時候,特別讓人不悅。

《論語》裡面說得輕鬆,實際上這世界上不了解又不尊重人的人太多了,真的要當個君子,其實很不容易。

過去我問學生,如果你有什麼才能或能力不被人所了解,那你會不會生氣?

大多數的學生都有不開心的經驗。

但我最近拿一樣的問題去問年紀更小的孩子,這些孩子都還沒上過國中,我問他們當人不了解你的時候你會不會生氣,他們大多都搖搖頭。

幾個比較活潑的孩子跟我說,他們不懂就不懂啊,為什麼要生氣呢?反正有人懂我就好了。

我追問他們,如果沒人懂你呢?

有的孩子猶豫了,說他可能會不開心。但依然有孩子跟我說,沒有人懂他也沒關係,反正他有他喜歡的事情,他自己懂就夠了。


如果把這些回答合在一起看,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的慢慢的,需要開始學著證明自己會些什麼。

在更小的時候,也許很多人都有過自己喜愛的事物,不管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如何,愛就是愛,不用多思考什麼。

但當我們開始需要競爭、需要比較的階段到來,從前曾經喜愛的那些事物,好像也不那麼吸引人了。那些無法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的事物,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比起那些真正引發人興趣的事物,有一個似乎更吸引人的東西來到了我們的生命之中。這東西在很多情況下,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成就感。但其實說得更精確一點,那只是某一種成就,我更喜歡稱呼他為「贏過他人的感覺」。


我們不該以義務教育的想像來看孔子那「有教無類」的教育方式。

孔子的學生幾乎都是當時的貴族,他的教育是要培養「士」的教育,他教的內容也與從事政治活動有關。

這一點說起來可能很難想像,但即便是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淵,其實也有貴族的身份,學習的也不是一般庶民需要會的技能或理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學而時習之」,支撐這些學習動力的,有很大一部份是屬於士階層的社會責任,是一種使命感。但無論如何,這部分動能必須源自內心,他不該是被迫的。

「不亦說乎」所談的那種愉悅與滿足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正走在一條自我實踐的道路上。同樣的,這條路上會有與我們理念相同的人,所謂友朋自遠方來,正是謂此。

當然,這條路上也會有不懂我們的人,然而那已經與我們無關了,我們的價值不依靠誰來建立,是以人雖不知,我亦不慍。

雖然那個世界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我常在想,我們的學習本也該是這樣的。


人不知而不慍,為的是學習從來就是自己的事。

但是,過去有太多學生連自己要什麼也沒想過,自己都不知自己,卻要在各個紙筆競技場上殺個你死我活,為的是讓人知我。

我一直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許多孩子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連學習都不是自願的,又跟人談什麼複習呢?

但最近幾次上課,我問了這群年紀更小的學生,卻發現真正覺得複習很痛苦的,其實只是一部份的人。

大多數的孩子跟我說,學習有快樂也有痛苦,如果是自己喜歡的科目,喜歡的東西,複習起來也是很快樂的。

我開始慢慢回想這一路上遇見的孩子,想起好幾個已經漸漸長大的身影。

幾個高三的孩子面臨申請學校,問他們有沒有喜歡的科目,以後想做的事,有時他們勉強說出幾個聽起來不像心裡話的答案,那些答案有時候很漂亮,漂亮到感覺很不真實、踏實。

有時等到的仍是緘默。

諷刺的是,那些緘默的學生,可能是想最多的。


我跟班上的孩子說,我聽過好多在高中教書的朋友抱怨,他們說他們的學生都不喜歡國文課。

孩子跟我說,不喜歡就不喜歡啊,還有好多很好玩的東西,又不一定要喜歡國文。

我笑笑看著他們,但我沒說的是,這些對國文課沒興趣的學生,其實是對學習沒興趣了。

跟我說這件事的朋友,他任教的學校,老師上課不能談政治、不能談愛情,同性婚姻等社會議題更是大忌。女老師的裙子不能高於膝蓋,不能露出太多肌膚,還有諸多潛規則。

學生在學校被管得很嚴,上課會乖乖抄筆記,但不會提出問題,也懶得回答他們認為與考試無關的一切。

我不知道這樣的教育要帶這群孩子去哪裡。


有的孩子一直以為自己所喜愛的,其實只是在遊戲規則裡被肯定的。

有天遊戲結束了,他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的社會很奇怪,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告訴我們一個學生該做些什麼,要讀書要考試,要為自己的未來努力,要盡到一個學生的本分。

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學習是什麼呢,其實也不用問,反正學習的成果最後會經過幾場考試,換算成一紙成績單,上面寫著未來。某些大人想像中的未來。

我們訓練了一群只會回答問題,但不會發現問題的人。

有一天問問題的人走了,他們成為了問題。

一個學生花了好多年,終於學會如何表演一個學生該有的樣子,如何當個好學生,然後他也不再是學生了。


突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有位老師曾跟我們說,要努力把分數考高一點,才有夠多籌碼,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聽起來好像是對的,分數如果夠高,想去唸哪裡都可以。

但事實上呢?

我所見到的,多的是考了高分的人,最後都進了同樣的幾個科系。

有個學弟考了能上醫科的分數,以為終於可以讀自己喜歡的獸醫系,但父母卻強烈反對。

他的媽媽告訴他,如果他沒有讀醫科,將會是母親一輩子的遺憾。

只是,孩子一輩子的遺憾就要發生了,卻乏人問津。

籌碼啊,真的讓我們更自由了嗎?

我們的社會教了這些孩子怎麼拚死命賭青春,去拿那些籌碼,卻沒有教他們怎麼打牌。

反正照那些「過來人」的意思就對了。

然後有好多好多的人,拿了滿手籌碼,在第一局就輸得一點不剩。

原文發表於2018年7月19日。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陳茻異端思想研究者。無牌教育者。創作歌手。與點堂堂主。 工作相關寄到信箱:[email protected]
  • Author
  • More

關於文科學生的艱難

飛花令

寫於〈記承天寺夜遊〉被刪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