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條必經的靈魂覺醒之路~~每個決策都是智慧累積的歷程》

PY CHEN 人生花滿院
·
·
IPFS
·
💡小孩倚靠著父母學習長大,父母其實也在倚靠著小孩讓自己“真正”的長大,走向靈魂覺醒之路💡
photo by Sneaky Elbow on Unsplash

最近幾位星二代的消息佔據新聞版面,有好的也有讓人心疼的,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起過去在印度認識的那位二十歲越南年輕男子Ngoc,Ngoc十幾歲就被家人送到印度唸書,上課總是有一搭沒一搭,校長常關心的叮嚀他要好好學習。他沒有強烈崇拜的上師,也對佛教哲學沒什麼熱情,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會來這邊學習?


「我媽覺得我在越南都不學好、不聽話,認為來這邊受到佛法的薰陶也許可以變得比較優秀。」他那雙靈活的雙眼盯著我說。


Ngoc的父母跟大部分人一樣,設想著孩子的未來擔心這顧慮那,心想如果讓他前往印度求學好成為一位博學多聞的佛教哲人,未來返回越南還可以幫助無數人了解佛法,廣施法財,這該有多好。


Ngoc班上確實有些人結訓後繼續上七年的高階佛教哲學課程,成為一位優秀的翻譯師或學者,但他心中完全沒這樣的企圖,總是能混就混,別人唸二年他要唸三年。清純洋溢的青年時期,就這樣被他「混」了過去。


看到這裡,你覺得Ngoc父母這個決定,真的有為孩子好嗎?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自己總是怎麼做決策的。


你內在決策的過濾器髒了嗎?


我們的決策多數源自於學習到的知識,這些知識來源包含父母、學校、書籍、網路或朋友的建議,甚至還有求神問卜。然而,那些搜集來幫助你決策的知識都是別人的經驗,當你在運用這些經驗時,總會進行篩選過濾,問題就是那個過濾器出了問題!


對於某些訊息你會感到認同、某些感到不認同,認同的,就繼續追下去;不認同的,眼睛或耳朵就會自動關閉。只是認同與不認同並不一定存在著公正與客觀,有一個狀況出現時總會顛覆這個認同,也就是跟情緒記憶有連結的時候。


比方說你決定要跳槽至另間公司前,一定會思考很多並詢問身邊親友,還會上網調查另一間公司的狀況,最後再去行天宮求個籤,這些資訊看似都是決定跳槽的影響因素。然而,如果你有情緒記憶的話,它一定會覆蓋上述那些資訊。


比方說你想換工作的關鍵因素,不完全是想進入一間更有發展更有前景的工作,而是迫不期待的想離開那個一直在你背後搞是非的同事,還有那個自以為是不聽建議的部門主管,這些職場上所遇到的人在你身上化為滿滿的情緒,這時新的工作機會就像浮萍般,渴望可以抓住它,帶你脫離苦海。


這時候的你,不在乎新公司的高離職率,甚至讓你忽略抽到那個的中平籤。一個充滿情緒的人就像過濾器的濾芯已被染污般,這決策也會是個被染污的決策,當然未來也不會如預期中美好。


為自己進行決策時往往會受到情緒因素干擾,更何況是為孩子做決策,這干擾的可能不只是情緒,還包括你自己未完成的夢或對孩子的期待。


當孩子執行你為他做的決策,他不一定會跟你真實吐露點點滴滴執行的過程,就像你小時候也不一定跟父母報告大小事一樣,甚至於,小孩自己根本也不知道執行後會發生什麼結果,畢竟就人生智慧來說,他可能還是不及於大人所擁有的。


以Ngoc的父母為例,他們當初面對這個淘氣不學好的孩子,心中湧現焦慮與不知所措,Ngoc叛逆的行為常讓他們憤怒以對,但事後卻又後悔不已,他們不斷地詢問周遭親友、拜訪大師們,試圖尋求教養孩子的方式。


大家看到的是一對疼愛孩子的父母,事實上他們搜集資訊的過程中,那個確認資訊的「打勾」也受到情緒記憶的影響,這個情緒記憶有兩個來源:(1)無法讓小孩變好的焦慮 (2)對佛教成功人士的美好想像。


他們的那個「打勾」來自於恐懼與夢想,所以認為Ngoc到異鄉不但可以脫離那群狐群狗黨,還可以讓擁有智慧的佛教學者們幫忙管管孩子,讓他改頭換面成為一位有智慧的人。


然而Ngoc內心卻有個父母所不知道的世界,他並不是討厭佛教哲學,甚至對佛教學者是帶著崇仰的眼神,但為什麼就不願意上課呢?因為乖乖來上課就代表「認同父母的安排。」這是一種情緒性反應,是一種對決策的被動式反彈。


因為當初他是被「硬」送來印度,一個人離開家鄉朋友來到這個生活環境不佳、陰天會沒熱水洗澡,衣服還要自己手洗的山上,沒有電影院、麥當勞、便利商店,最近的餐廳必須要搭一小時的公車才能到,狹小的山路還曾發生公車翻覆山谷的意外事件。才十多歲正處於叛逆期的他,怎麼咽得下這口氣。


看完Ngoc的故事,那句很多大人都會說的金句「我都是為你好」,真正的顯示其實是「我都是為『我想要的你』好」。


共同決策的火花效應


當你的決策中有著別人的未來時,那句金句很容易發生,尤其是在跟自己越親近的人的身上,因為我們慣於自己幫對方決定,而忽略其實是要跟他一起做決定。


假如Ngoc的父母重來一次,他們轉換單一決策模式,而改為共同決策模式,這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他們對Ngoc說的不會是「你不可以..」、「你應該…」,而是帶著Ngoc認識印度和佛教哲學,帶著孩子一起搜集能夠幫助他做決策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只是文字、圖片、影音,還包括曾有印度經驗的人,或是一起去印度旅遊認識新朋友,所以你的資料來源是五花八門具有創意的,只要Ngoc好奇的地方,就一起去尋找與討論。


這樣共同決策的方式是一種不分年齡限制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你和小孩一起進入這裡做了一個屬於未來的夢,過程中他得到了做決策的智慧,你也更了解小孩在想什麼,有沒有發現~這才是「家」的真實樣貌。


在房子下的這些血緣相連的人,為什麼這輩子會連結在一起,就是要從彼此相處之中學習什麼是自我、什麼是他人、什麼是愛。


這共同決策裡三大要素的「你、我、愛」,在進行過程中會產生集體的震動,每個人都有在自己的習性、思考模式中從可見資料裡找到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會撞擊出一個可能原先沒有想到的方向。因此共同決策裡的每一個互動都影響著當事者的未來,並塑形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學習狀態。


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便是源自於集體即興創作,這個集體即興創作跟共同決策有個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會打破獨自創作或獨自決策的侷限,並在靈魂與靈魂的撞擊中,激盪出生命的火花。


當父母與小孩的決策互動才用共同決策模式,就能跳脫出「應該與不應該」,而進入到共同成長的「家」的模式裡,誰說只有小孩需要倚靠父母長大呢~其實阿,父母也不斷地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學習讓自己長大的智慧,這便是「家」最珍貴的地方。


*******

《週日夜聊聊~~豐盛意識☀️自我覺察》

這次想聊的是

❤️從山道猴子看情緒勒索的地獄之路❤️

你一定聽過「情緒勒索」這四個字,甚至自己也曾親身經歷,明瞭那種不願意卻不得不從的酸楚。 

所以這一堂課,我們一起來了解到底人在什麼樣的狀態會做出「情緒勒索」?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可能在無意中,對別人做出「情緒勒索」。​

事實上情緒勒索,就像個任性的孩子用不成熟的行為討愛,但這一切還是在「愛」裡。

這週日晚上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情緒勒索」,我們週日見❤️


❗️要參加線上「週日夜聊聊~~豐盛意識☀️自我覺察」者,請事前加入LINE群組。

👉LINE群組連結:line.me/ti/g/LFhEzSF...

👉時間:

 ​ 每週日晚上 20:00 ~ 21:30 Microsoft TEAMS會議室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PY CHEN 人生花滿院個人人生教練師。 師事章成禪師。 心想卻事不成 千頭萬緒卻找不出頭緒? 尋尋覓覓仍依舊不知該往何去? 👉 來找老師解開它吧!預約諮詢:https://linkbio.co/pinyentara
  • Author
  • More

《工作效率與辦公環境的因果糾纏》

《好運連連機率:跟「你心裡有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無論大環境好不好,但是你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