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與灰燼》:藉由那雙眼,我們看見

前些日子久違北上,順道造訪小小書房。店內氣氛宜人依舊,隨心繞繞,猛然被這本《草莓與灰燼》的暈紅封面吸引。作者房慧真?好像在報導者上看過,她不是記者嗎?剛好一陣子沒讀散文,覺得有緣,遂買來讀。
一讀極為驚艷。房慧真的筆很安靜,沒有犀利煽情的控訴,卻能直往人的內心挖。以下隨意聊些小感想。
【透視那角落】
房慧真的視角冷靜透徹。透過她的眼,我讀到許多或曾目擊,卻從未細查的角落社會群像。不管是在戴花袖套的玉蘭花阿姨、著頑皮豹裝的預售屋舉牌人、靠屯紙箱過活的戴珍珠女人,又或那位用手推車賣著油條杏仁茶老人,她的筆都忠實記錄。
空地上有兩台滿載紙箱雜物的推車,車很重,任誰也沒辦法輕易推走,但她仍像隻鬥犬,圓睜著瞳鈴爆凸大眼,惡狠狠地盯著路過的行人,嘴裡碎念有詞,生怕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會搶走她紙箱。
滿載一車湯湯水水,瓷碗玻璃樽的攤車,日復一日,把老人的被壓得更駝了,幾乎和十歲小兒齊高。
這些人事物,多帶著些角落衰涼感。一如那些因飲食習慣改變而凋謝的小食攤:
滿街人都長了怕糖怕油的輕食小鳥胃,攤子冷了,成本低廉的小營生不好做,凋零一個是一個,沒有下一個。
此外,她的筆也談到許多我未曾觸及的人生劇場。猶喜歡寫深夜速食店的段落:趴在角落桌上,長髮驗蓋目的女人;凌晨不回家,文靜吃薯條的乾淨女高中生;自備睡枕,趕在在上班人潮湧上前離開的母女。每個人都有著未明的故事。
還有那街友過冬的求生絕活。看他們用交疊破傘擋風,下墊紙箱,再拿報紙充當簡單衛生衣,當真是物盡其用。真受不了還有大招:到便利商店裝熱湯。
在關東煮裡撈一顆水煮蛋,裝一碗湯。一塊百頁豆腐,裝一碗湯。一塊苦瓜鑲肉,裝一碗湯。重點是那三碗冒煙的湯,熱湯暖腸胃,一股暖流從頭到腳,通體舒暢。
這些描述是如此具體深細,看得心裡也跟著暖寒一陣。
【馴規與謬常】
除了冷落的灰暗角落。書中另一個視角則掃向我們習以為慣的平庸日常。比如這段:
頂樓有健身房,結實的身體將提升工作效率,甩肉淋漓出一身汗,還有淋浴沖澡間,讓你以最短時間穿回人皮,乾乾淨淨恢復成一個白領。澡雪精神後,再度回到屬於你的小方格衝刺,一個蘿蔔一個坑,辦公室格子趣。
差點以為在說敝司……而將辦公室隔間裡貼著的小孩、狗兒子照片說成人質的段落,更是直白徹底:
這些都是人質,是你之所以存在這裡的唯一理由,是你之所以願意像一塊過度洗滌,急速消亡的肥皂,人質掛在眼前三五月或三五年,等你籌購贖金,其實總籌不夠,那可能要抵押上一輩子。
捷運手扶梯的描述同樣呈現這種整齊奔忙的群生像:
畢竟人都要趕路,捷運手扶梯排排站、往左靠,右側清空,讓給趕路的人,三步併兩步,那麼匆忙,也那麼現代性的台北。
如此被剪裁整齊的社畜人生,想來哀傷。書中高鐵清潔工的段落讓我莫名有感:
我注意到清潔車廂的人,白色 POLO 衫紮進卡其褲裡,腰間繫條皮帶,底下一雙黑皮鞋。往昔清潔工的深藍色寬鬆工作服已經不合時宜,儘管白色上衣不耐髒,繫上皮帶蹲下去時對腹部易有壓迫感,皮鞋也不若布鞋易於活動。將勞動的身體、收束、包緊,顯精神與紀律,少了人性。
這些社會系統下的規矩、效率,在房慧真的筆下顯得荒謬。而這些「正常」、「整齊」、「效率」往極處走,或許會偏的駭人。
書名《草莓與灰燼》是取自書中的同名散文,講述雷納.霍斯回到兒時居住奧茲維辛,回顧過往美好生活背後的納粹陰影。他的祖父魯道夫是奧茲維辛的最高指揮官,以高「效率」著稱,平均一天「處理」七千人。
不同於對猶太人的殘忍,魯道夫相當愛家。還特地將家眷帶到波蘭,安落在焚屍爐附近,方便他每天處理完「公事」能馬上步行回家享受天倫。家中更滿是藍白條紋衣的囚犯可供使喚。
而草莓與灰燼的由來正來自他們居住的豪華莊院:
他想起祖母曾說,以前在院子裡採草莓,一定要洗得很乾淨。祖母沒多說,現在他知道了,甜美的草莓上頭,恆常附著一層煙灰。
那層灰是來自焚化爐煙囪。嬌滴鮮紅的背後其實裹著血。書中這段倒述讓人窒息:
草莓上的灰燼,從天而降,從焚化爐的煙囪吐出,從毒氣室的屍體到焚化爐,從脫光衣服到毒氣室,從下火車到脫光衣服,從八天七夜無法動彈滴水未進乾渴至極到被趕上火車,從猶太隔離區到上火車,從好心鄰居書櫃後頭暗門的藏匿到隔離區……
如此整齊效率,泯滅人性。
【回眸那自身】
房慧真對他者的掃視直白赤裸,對自身經歷當然也不會客氣。
讀此書才她知道待過《壹週刊》。新聞業的嗜血在她筆下更顯腥羶。書中 L 的故事讓人心疼。原是充滿幹勁,對任何採訪者都同心共感,在SARS 時潛入和平醫院立下戰功的明星記者。卻快速燃燒殆盡,一閃即逝。
L和編輯部就新聞倫理起了很大的衝突,L認為週刊沒有保護她的受訪者。歷劫歸來,沒多久 L 便摘下明星記者頭銜離職,從此就像一片浮萍飄向大海,漸漸傳來L失去失去採訪寫稿能力,往常那些慧黠靈動的文字失了根,碎散無蹤。
房慧真在這環境待了四年多。這段過往描述可說極其無力:
至今我仍無法描述那些年體內長出的獸,剛去《壹週刊》工作的半年,我的書架上不再是以往嗜讀的文學作品,而是以前的我從來不碰的正向思考心靈雞湯書籍,催眠我白天樂在工作。
此外,書中描寫印尼父親的段落也是我很有感的部分。房慧真父親是在中華民國僑教政策下,來台念書印尼華僑。而她父親對這偏南身分相當自卑。
父親將他南洋的出身隱藏在航空公司的白領皮囊中,一口流利的英文能掩蓋出身,「屈辱」感沒那麼重。
而她父親對「國文」這折磨過他的方塊字體帶著恨,還將這樣的恨轉到房慧真身上:
往常父親只要一進房間,我一定把手上的國文課本換成英文課本,我如貼了作文獎狀在桌上,總會被他撕毀。
因父親是航空公司員工,有免費機票。每年都會「領」著全家出國,飛往他心屬的東南亞。
我們都是人質,被綁架在這半空中,年復一年地拔根、飄盪,移動的方式,也寫定了家族的宿命。
房慧真將如此的失根無力感形容的妥貼:
赤道是父親的鄉愁,在陰濕的北方盆地,他總鬱結、浮腫著。
但正是這樣的父親養成了現在的房慧真:
他是暴戾之王,將我逐出門外,放逐到遍布書店、唱片行、MTV、電影院的台北城南,宛如抓周一般,與城南的藝文資源隨機相遇,自己教養自己,於是,長成今天這模樣。
或許生命總能找到意外的出路吧。
【後記】
這本書我非常喜歡,沒意外是今年的前十。喜歡楊佳嫻在推薦序說的,這是本寫給所有「裸命」者的書。
那一個個「裸命」,用她的話來說,「剝奪殆盡,脆弱可折」,被系統驅逐,被人性從人性推落。
不過書中也不全是沉重的部分,像談及沈從文與張兆和互動的段落,讀來莞爾:
若果人皆能在頑固中過日子,我愛你妳偏不愛我,也正是極好的一種事情。
此前只讀過沈從文的《邊城》,藉由房慧真的筆似乎又看到這位大作家的更多面向。
房慧真在書中提到:
記者八年,夾纏在「大的」議題與議題,事件與事件之間,時間擠壓搾乾,心神無限提取,創作是極其奢侈之事,仰賴無所事事的大量走路與觀察,我很難再真正的「看見」。
正因找回餘裕,才讓她重新「看見」,生出如此作品吧。書末形容的美:
那是寫不進報導,塞不進正文,那團無以名狀的什麼,我想那是「久違」的文學,如一縷坎煙,很快就消散在空氣中,形影雖滅,隱隱還能聞到薪柴氣味。
去年末才在《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中說想多尋點餘裕,藉此精進文字。結果 2022 依舊炸忙,整年又在慌亂中渡過,文筆沒啥長進(顯示為理由多)。不過文筆差還是可以讀好作品,看完此書覺得離文學又近了點(?)
總之,誠心推薦這本《草莓與灰燼》給大家。藉由文學,我們得以看見。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