さよなら お父さん(父親再見)
今年七月台灣疫情正高的時候,父親過世了。在那之前一個月,臥病在床的老人要姑姑打網路電話給我,說他想要聽日本歌。於是我們一起聽フランク永井的《有楽町で逢いましょう》和五木ひろし的《千曲川》。我還想跟老人一起多聽一些,不過他說,「聽一兩首喜歡的歌就好了,今天就這樣吧。」
那就是我們最後一次通話,最後一次一起聽日本歌,而且是一首關於回家的歌。
許多年前,我十歲的時候,母親過世了。兩個月後我就背著書包離開了父親。那之後直到我成年,我和父親見面的次數極少,十年之間可能不超過十次,親子之情愈來愈淡薄,到最後被歲月稀釋得只剩下「這個人是我父親」的認知。
十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十年,我過得非常動盪。那時我和外祖母住在一起,但時常發生衝突,經常摔門就走,夜宿街頭或公園,還在唸國中就穿著制服在外面打工,睡在店家滿是灰塵的地下室。在學校,我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學生。我會跟老師拍桌子吵架,翻牆離開學校,然後用「我考一百了,你把我怎樣?」來挑釁老師。在那些日子裡,我幾乎不曾想起過父母。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並非不需要父母親人,只是在一個極端的情境裡,我必須在感情上拋棄父母親人,否則現實的殘酷就會讓人活不下去。
一旦在感情上拋棄了親人,要再建立就極為困難。現在回想起來,我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背對著家鄉和親人,之後則花了比十年更長的時間去走那條回家的路。
大學畢業後,我在當國會助理期間被前輩帶入原運。我預期不會有人認識我,結果我遇到的前輩們都認識我,或者精確一點說,他們不是認識我,而是認識我父親。在很長的時間裡,我是「林國代的孩子」。
當時我非常反感「林國代的孩子」這個標籤。那時我進入新成立的原民會洽公,有時會碰到前輩跟我談論父親,表達善意的關切,「哎呀,跟你爸爸講,選舉失敗就失敗了,再出來做事吧。」或者有人會好意規勸我,「你太年輕了,才會不諒解你爸爸消失,你不懂他們選舉的糾紛,這裡面還有黑道什麼的,沒那麼好處理。」
父親因為參選花蓮縣長失敗,一消失就是十多年。在這十幾年裡,我做了不同的工作,去了不同的地方,最後到美國唸書。我從美國回到台灣,再參與原住民的活動時,身邊多了許多不認識的人,卻彷彿都認識我。經過前輩的說明我才知道,除了「林國代的孩子」,我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那就是「第一個進哈佛的台灣原住民」(在別人這樣告訴我之前,我對此一無所知,並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那第一個人,至今也不確定這說法是否正確)。
那時候我在台北遇見一位前輩,當時在某政黨任職,他笑呵呵的說起與父親有關的往事。
❝ 那時候在花蓮中學,我們山地人都被欺負,只有你爸爸特別兇悍,他帶腰刀去學校,如果有人欺負我們這些學弟,他就要拔刀砍人。有人打我們,你爸爸就追打那個人,從花中一路打到花蓮港⋯⋯❞
前輩回憶中的往事令人莞爾,但花蓮,或者我所出身的部落太巴塱,在那個時刻於我卻十分遙遠。對我來說,自從十歲背著書包離開父親以後,不管去到哪裡,我都已經沒有家了。我知道阿公還好好的住在太巴塱,日復一日過著平穩的生活,但我在很長的時間裡始終沒有勇氣回家。我還隱約知道,父親也一直沒有回家。
很巧的是,那之後數年我終於回到太巴塱,才在阿公家安頓下來,父親就在隔日現身了,彷彿我們約好要給阿公驚喜。阿公高興的去馬太鞍的早市買了新的盆栽和一隻雞,九十二歲的老人樂陶陶的用腰刀把雞殺死在草地上,再慢慢的煮成雞湯。
我始終記得父親提著一個輕便的行李箱出現在阿公家門口的情景。那是我們重建關係的起點,雖然隔年我就到荷蘭來唸書,和父親聚少離多,直到他的人生突然走到了終點。
不論是在父親的年代,還是我的年代,作為原住民都受到歧視。我們可能剛好都屬於那種教育體制下「會唸書」的人,於是求學路上,我們最大的武器就是在考場上勝過漢人,或者至少不比漢人差。當然,即使我們考上高中,考上大學,歧視者還是會說,你有加分。我還記得剛上大一的時候,我在台大側門遇到小學同學,她高興的問我,你也唸台大嗎?我獸醫系,你什麼系?我回答,法律系。她臉上馬上出現極度困擾的表情,而她的下一句問話完全在我意料之中:
❝ 你是山地人對不對?❞
我的年代尚且如此,父親經歷過的歧視自然更加嚴重,或者如那位前輩所說,到了父親自覺不用暴力無法解決的程度。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父親在大學時就加入國民黨,並且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他成了一個特殊集團的成員,享有一定的特權,或許也算是對歧視者的一種報復。
然而為了擺脫歧視而力爭上游,選擇了那樣一條路,要維持自己的心裡不被扭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一切在父親健康還過得去的時候可能還不明顯,但到了他人生最後的幾個月,一切就無所遁形了。父親臥病在床,不時昏睡,常有譫妄囈語,突然間向人懇求,「拜託不要送我去那麼危險的地方⋯⋯」或者突然呼叫,「不要啊不要啊⋯⋯」
聽到那些譫語,我才明白數十年來父親為了當一個所謂的原住民菁英所付出的代價。我也突然之間明白,當年我在原民會遇到的前輩,說我太年輕,不懂得父親的壓力,確實是熟諳人情世故之言。我竟然到父親重病時才醒悟,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當個盡人皆知的人物,面臨的是多麼龐大的壓力。這可能就是父親跌倒以後再也沒有站起來的原因。在外人的眼裡,站起來很容易,但在跌倒者的認知裡,他耗去一生的力量走到那一步,已經沒有心理資源可以重來了。
關於父親,我有各種各樣的回憶,許多的遺憾,還有更多的諒解,只是此刻還無法全數行諸文字。但至少有一件事讓我感到安慰:不論在外面經歷過多少風雨,父親畢竟回到太巴塱,最終安息在太巴塱。
那也是有朝一日我要回去,和父親重逢的地方。
さようならお父さん。太巴塱で逢いましょう。
一人たどれば草笛の(若一個人獨自追尋)
音いろ哀しき千曲川(千曲川上哀傷的牧笛之音)
よせるさざ波 くれゆく岸に(漣漪水波湧近黃昏的河岸)
里の灯ともる 信濃の旅路よ(信濃的旅途 家鄉的燈火已亮)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