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系寫作教材10篇
戚本盛
封面插圖來自 Pixabay.
說明
在過去自己的或支援學校老師的寫作教學時,曾寫下了好一些篇章作教材之用,這些教材當然不是「範文」,但求過過寫作之癮,也方便佈置教學點子而已。其中一類寫作學習,是以一二詞語命題,體裁要求開放,例如2007年中學會考的《檸檬茶》之類。針對這類命題作文,是可以有很多教學策略的。約在2011年間,為了讓學生有一定的思索路徑,我曾嘗試極度簡化 Jean Baudrillard 的「物體系」作為構思策略之一。以下各篇,即為當年為此寫下的教材,歡迎老師採用、賜教。(本文版權授權:署名-非商業性 3.0香港)
檸檬茶
(版本A,應用物體系構思)
也許,這是生津解渴的一杯檸檬茶;也許,這是晶瑩通透的紅寶石;也許,這是遭人遺忘的平凡飲料;也許,這是人生的縮影;也許,這是文明的痕跡;也許……我不知道,這不過是我的一杯茶,還是富有深遠意義的符號?
盛夏的日子,苦毒的太陽,汗流浹背,一杯檸檬茶,令人渴望,最好是冰凍的,看到那杯上晶瑩的水珠,已滲出涼意,拿在手上,喝到嘴裡,那陣甜甜的又帶酸的紅茶,由乾涸的口腔徐徐流下,一陣冰涼向喉頭推進,像天降甘霖,滋潤大地。甜和酸互相交錯,甜,讓你暢快;酸,使你回味。即使是熱檸檬茶,丟棄了涼快,替換上撲鼻的茶香,一樣怡人,一樣解渴。
有人愛看茶的色彩。褐得發紅的茶色,通透明亮如寶石,襯托起一片金黃的檸檬,不,決不只一片,一片是太孤單了,三、五片在茶中載浮載沉,像在水中徜徉,無牽無掛。白糖傾瀉進來,卻一刻間化得沒有影蹤,說到底,茶是主人糖是客,主客分明;也有人用糖水的,就更混和得透徹,只是融合之前,像長江之水流到東海,是漸漸的變化,從不急風驟雨,人生是否也該如此呢?成長的苦澀,一定尾隨著酸和甜?先苦後甜,誰來保證?然而,人生是無須保證的,因為那早已握在我們手中,像桌上的檸檬茶,是否太苦或太酸,全視乎我們加多少糖,或者,有人享受那陣苦中的甘,以為那才是真實的人生,而不是天真的童話。
天真當然無價,紅茶則有貴有賤。據說茶原是中國的特產,「人離鄉賤」,賣豬仔其實就是做奴隸;「物離鄉貴」,聲價十倍,檸檬茶曾是英國皇室和貴族的特飲,驕矜至今,高雅的午後茶聚仍然必不可少。在一個悠閒的下午,喝一口清香的檸檬茶,是一種奢侈,可以炫耀,既是階級,也是富貴,更是品味,的確並不容易,莫說汽水,即使是奶茶,也太庸俗了,咖啡也張揚得過份,只有檸檬茶,才可登大雅之堂,也因此成為品味象徵,於是,人不如茶,正是常理。
可是,在這常理之下,是否也載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來自中國的茶,傳到外國當然不為文化交流,那是殖民主義者的掠奪嗎,抑或是鄭和代表的天朝給外邦的賞賜?你笑這是太沉重的包袱,喝一杯茶幹嗎想得這麼多?我說這是人人都應有的使命,沒有過去,就沒有今天;沒有今天,就沒有將來。檸檬茶的過去,若可讓我們覺醒文明的代價;今天喝一杯檸檬茶,我們就更應該思索如何做到苦盡甘來,如何在酸溜和甜膩之間找尋出路。在當年,第一片檸檬給放進茶裡時,已象徵人類文明的超越,說到底,動物只求裹腹,講求味道的變化,如檸檬茶的多姿,方是人的特長。
檸檬茶
(版本B,對照用)
檸檬茶,一種平平無奇的飲品,但對於我來說,它的味道卻是獨一無二。品嚐第一口時,甘甜味道刺激我整個味蕾。及後,一陣苦澀帶酸味道充斥著我的口腔內。而檸檬茶就彷似我和朋友之間感情「先甜後苦」。不知何時,才有人能夠調配出一杯只有甘甜的檸檬茶呢?
朋友與我關係,以甘甜開始。好友與我同班,加上志趣相投,自然漸漸地熟絡起來。思想上,我們毫無雜質,感覺就如檸檬茶的清甜味,沒有帶一點酸澀味。我們一起,便會感到無窮喜悅,不論是在老師背後說壞話,又或改他人別名,甚至我們走在一起,高談闊論,總會感到快樂,大家成了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孩童,無憂無慮。可惜,檸檬茶的甜味只會短暫逗留在我的舌頭上,猶如我們之間的友誼也是不長久的。
檸檬茶上的冰塊,令甜味變淡,加上反復的沉澱和攪拌,茶味變得複雜,更牽起苦澀味。這就如好友與我,經過一整年的洗禮,思想行為謹慎起來,以往嬉哈大笑,失去儀態的情況收斂了,但我相信大家之間情誼依舊一樣。但我錯了,只是我沒有成長過吧。這還是我的錯。以往對我無微不至,可共患難共生死的好友早已變質。不錯,她依舊是秀外慧中、孜孜不倦。可是,她打量別人的眼神,甚至人前人後的舉動,簡直是判若兩人。她竟為一點利益,甚至撒下謊言,顛倒是非,將所有責任及罪名加諸我身上。這刻我的心除了被狠狠的撕裂,還可以怎樣做? 說她心計高超,又或摑她一個巴掌? 我只是一個中學生,沒有她那種能耐,甚至老謀心算的頭腦,我實在敵不過她!敵不過她 ! 也許,我心存的檸檬茶經過反復沉澱後,已經變味了,再不與原本相同,而好友也是一樣,經過歲月,他也會變好,又或變壞呢!
然而,一杯檸檬茶「先甜後苦」,代表我倆關係,以苦味作結束。也許,我不必介懷,將自己困在密室內,喘不過氣,更不必要作無謂的憎恨。何必要迫使自己喝一杯苦不堪言的檸檬茶呢!喝過另一杯,或是對自己束縛的解脫。世上,有數之不盡的檸檬茶,我更肯定會有人能夠調配出屬於我口味的檸檬茶。
檸檬茶
(版本C,對照用)
檸檬茶,是在大眾心目中佔了一席位的飲料。同時,它意味人生。
呷一口檸檬茶,剩餘在口腔內的,就是檸檬茶的味道,甜、酸或是苦與澀,良久不散。
不同的檸檬茶,其味道就自然有所不同,或甜如蜜,或略帶酸,或微苦澀。這要視乎沖調者的沖調方式,不同沖調者沖出的檸檬茶均不相同。人生,就如一杯檸檬茶。
說檸檬茶如人生,構成檸檬茶的不同元素(有茶、檸檬、糖),就是身邊的不同人與事。經歷、遇見身邊種種人與事,然後便會做出相應的行為,這就是其味道。當沖調者看見杯內的檸檬時,其定必使用那支輔助攪拌的小棍棒,攪拌或壓迫檸檬,使檸檬被榨出檸檬汁再與茶混和,調劑出合適的酸度,苦過份攪拌和壓迫檸檬,檸檬茶會生出苦澀味。所以,大前提是沖調者如何調較一杯調劑讓自己滿意的檸檬茶呢?沖調者,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本就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正如沖調者能主宰檸檬茶的味道一樣。
如何調製一杯味道合適而苦酸味又不至於泛濫、洋溢的檸檬茶呢?簡單至極,就是別讓自己肆意放縱地攪拌和壓迫檸檬,這就不至檸檬極酸帶苦了。正因如此,檸檬就是人的主導因素,即思想。同時,還有用作稀釋酸味的茶或水、用作補給甜味的糖。人亦然,身邊滿口忠言的人,如父母、老師... ...正正就是稀釋酸味的茶水,身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有機會影響自己的人生,就像水和糖,或多或少影響著一杯檸檬茶的味道。
沖調者即人本身,沖調檸檬茶時會攪壓在茶裏的檸檬,就如攪壓人的思想,當檸檬遇上糖和茶水,如同遇上不同的人和事,就會因緣和合成一杯檸檬茶,像不同的人的行為。簡單而言,就是我們碰上身邊的人和事,從而產生思想,再做出相應行為。換言之,糖和茶水的好壞,就是人和事的好壞,會影響檸檬茶也就是人生的味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遇著一些變壞的糖或帶異味的茶水,便會令檸檬茶不堪入口。例如若我們誤交損友,就有機會令自身變壞,做出惡劣行為,惹人反感。
相反,我們交良師、結益友,可令自身有健康的發展,培養出良好德育。有好的思想,便會生出從善的行為,廣行報施,與眾生廣結善緣,自己也倍感快樂,有如一杯完全滿足自己口味的檸檬茶。
無可否認,檸檬茶意味人生。要調製一杯稱心如意的檸檬茶,就取決於沖調者與檸檬本身。故此,適當控制檸檬汁的釋放,令整體一杯檸檬茶的味道調校到極點吧!
長跑
有益身心,長跑應該推廣。多作長跑,心肺更強,長跑是帶氧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所以很多人以長跑來瘦身。長跑距離、速度可由跑者自己控制,可以短時間衝刺,更多是慢跑,甚至變成步行,因此長跑很少會過劇,長跑中出現過的事故,多是因為預備不足,或者事主本身已有固疾,與長跑沒有必然關係。反之,三兩知己,結伴練習,更可使長跑成為有意義的交誼活動,培養團隊精神,這也是很多大商號鼓勵員工組織隊伍參賽的原因。
在香港,長跑雖未算蔚然成風,但愛好長跑者也不在少數。多年來參加全港馬拉松大賽的人數節節上升,近年的比賽,有超過七萬人參加,佔全港人口約百份之一。試想想,每一百人就有一人參加這個比賽,其規模及普及程度不能小覷。當然,中間大部份跑的是十公里賽事,但只要想一想,這數萬人為了參加半天的賽事而作出的長久的練習,已教人不能輕視。
跑步可算是一項最簡單的運動,足球可說已很簡單的了吧,但也要場地、龍門,和一個足球。跑步呢,可以簡樸到連鞋都沒有的,場地也不需要的,當年肯尼亞選手亞比比赤腳贏得馬拉松金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當然,隨著歲月過去,訓練越來越專業,裝備也越來越講究,亞比比的例子,已不大可能。這樣也造就了許多跑步裝備的商機,跑鞋、衫、褲、帽、水樽、體力補充飲料、食品、監測心跳和血壓的小儀器,生意數以千萬計,可見各大體育用品商號爭相贊助各大小長跑或馬拉松比賽的用意,也使體育沾上了龐大的金錢利益。
無形的經濟成本也不能忽視。每年一度的全港馬拉松比賽,請了數以千計的義工協助各種工作,政府把數條用作賽道的幹線封閉半天,志願和政府的救傷部門候命,還有警察開路及維持秩序,地鐵更為了健兒提早至凌晨開車,這一切一切,總計起來可以是很龐大的無形成本,其實已由社會整體支付,不可以不察。
為了半天的賽事,支付這龐大的有形和無形成本,又是否值得呢?當然,如果只是半天的比賽,的確值得三思,不過,如果考慮到形成一種練習跑步、著重健康的風氣,則好處也不算小,長遠而言,減少了醫療開支,也是划算得很的。至於發展成為一項年度盛事,吸引遊客參觀,甚至給香港塑造一個健康的國際都市形象,也就值回票價。大都市如紐約、倫敦、東京、悉尼等等,都有舉辦馬拉松比賽,歡迎各國健兒參加,寓旅遊行於比賽,其理在此。
更值得思考的是,選手要完成長跑,跑畢全程歸來,健康體魄固然重要,堅毅的意志也是不能沒有的,換言之,長跑培養出的,是不輕易放棄的一種精神力量,當這種力量在長跑中培養起來後,再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例如升學和工作,力量也是不少的。一個選手已經如此,一個城市中有數萬人在一個早上集合起來,不為甚麼功利的目的,只為完成一次長跑,這種精神的潛在能量,是經常把「香港精神」掛在口邊的社會領袖沒有好好發揮的。
自行車
自行車主要用於代步,說是這樣說,其實不只是「代步」的,騎在車上,踏著腳踏,我們向前進發,比起步行,省力和快捷得多;當然,自行車的動力要靠騎車人的體力,能到的距離因而也有所限制,不比一些馬匹可以日行千里,但擁有自行車比豢養馬匹更便宜,自行車也比馬匹更易打理,自行車因而比馬匹更普及。可以說,仗賴著自行車,更多的人的活動範圍也擴大了。汽車發明之前,自行車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人際溝通的功能。
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和原理都很簡單,一般售價因而很廉宜,以今天香港的市面而言,三數百元已經可以有一輛了,這樣也造就了租賃自行車的生意,要和三五知己偷得浮生半手閒,騎車郊遊一番,只要交上低價按金或留下證件便可各租一輛,因為價格廉宜,租車公司也不怕租者不會歸還,這樣租上三數十次,已可抵上成本,車則簇新依舊。據悉,台灣高雄市和西方一些城市的政府,更提供全市通行的公營租賃自行車服務,只要付了租費,便可以一天到晚騎到哪裡到可以,隨時泊好又可隨時再上車,用者稱便。
在物質貧脊的年頭,再簡單的一輛自行車卻是奇貨可居的。據說,開放改革以前,物資極度缺乏,而且更要配給,在國內,普通人根本買不起自行車,即使有錢,也有打通各種門路,那時候,能騎一輛自行車,已可代表一定的財富和人脈關係。這是供求使然,簡單如自行車也不能例外,到了今天,一輛碳纖維車架的名牌自行車,輕得一隻尾指也能夠提起來的,可售十多萬元,騎在街上,好不威風,高昂售價意味了奢侈帶來的優越感,自行車和皮手袋沒有兩樣。
在數十年前的中國,一輛自行車是身份象徵;今天經濟起飛了,本來講求實用的自行車也有奢侈品版本,可以顯示車主的身份,由此可見,自行車不只是自行車這樣簡單,種種象徵意義不宜輕視,當然也不只是錢,自行車其實也可以滿載著親子溫情,像街上看到小孩騎著一輛有輔助輪的,代表了家長希望孩子早日奔騰的心;可以坐上一家大小的四輪車,受考驗的多是父母;更甚的,是孩子坐在自行車上飛馳,父母則在旁邊跑得氣來氣喘,既怕拉住了孩子讓他們玩得不爽,又怕孩子跌倒要未能及時摻扶,騎這麼的一次自行車,實在是父母孝心的表現。這一切一切,應該是自行車獨有,在汽車上是看不到的吧。
自行車用的是很簡單的機械原理,想必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卻不像汽車,噴出黑煙,製造污染;也不像塑料製品,不易分解,成為地球永遠的負擔;可以說,自行車是工業產品中最為環境友善的了,騎自行車,等同運動,可使身體健康,減少醫療開支,在公在私,都值得推廣。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騎自行車上班,才是時髦,才能表現自己對地球,對下一代的責任,開一輛小跑車,把氣喉調校至震天響,反顯得落伍,那將是綠色生活的年代,也是自行車的年代。
鋼筆
筆是書寫的工具,鋼筆也沒有例外。在鋼筆發明之前,西方人用羽毛筆書寫,寫字要先醮墨水,很不方便,不像鋼筆,墨水可源源不絕的從筆桿的容器流至筆尖。可是,偶有破損,墨水滲漏,便大事不妙。其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明圓珠筆,筆芯盛載的改為油墨,不但比墨水快乾,油墨用完後可簡簡單單地換上替芯,比鋼筆要吸取墨水更為便捷。現代社會講求效率,鋼筆在使用上的確不及圓珠筆方便,唯有退居二線。
也許正因如此,今天還再用墨水筆的人,除死硬派外,就只有寫字很少的人。前者說墨水的線條比圓珠筆結實,書寫時絕不滑溜,更有手感,這已經超越書寫的功能,而講求感覺了。至於要用筆但又很少寫字的人,都是大老闆或管理階層,他們的文件自有助手下屬書寫,對他們來說,大筆一揮的時候多是簽署生意合約,當然不宜用廉價的圓珠筆,昂貴的鋼筆才配合這些場合。
超出實用價值的墨水筆,擁有的是經濟價值,對學生來說,數元一枝的塑料圓珠筆已很好用和耐用,手執墨水筆與否,和懂不懂得算一題微積分,或寫一篇好作文,可說毫不關係,這是從實用角度看,可是,追求感覺,或者身份象徵,自然在所不計;給大生意簽署作實,或者是國家元首簽署國際條約,如果用上塑料圓珠筆,是很寒酸的。
墨水筆售上千甚至過萬元,也不愁沒有顧客,鑲上鑽石甚至白金筆桿的墨水筆,更可以價值連城,可以投資,可以保值,這種墨水筆不是書寫用的,哪有人捨得用真金造的筆嘴寫字呢?這不但是字字千金,更是字字蝕千金呢。因此,鋼筆也成為一種隨身奢侈品,可以和名牌手袋、衣飾等量齊觀,甚至,恤衫口袋插一枝名牌鋼筆,不比手挽名牌手袋來得招搖,卻同時可以炫耀財富。
鋼筆也是常見的用來蒐贈的禮物,但不是送給甚麼人都適合的。比方說,鋼筆是很少作為節日禮物,卻是畢業送禮的首選;這是因為鋼筆典雅的特色,可以象徵學問;也很少送給小孩子,初中以後則沒有年齡上限;因為使用鋼筆要有一定的打理工夫,例如要不讓筆尖積聚乾涸筆跡等,都不是小孩子做得到的。人們也常送鋼筆給從事文化工作的人,那是因為鋼筆已成為文化的象徵,事實上,不少文化和學術思想,最初都是學者用鋼筆記錄下來的吧。
現代盛行使用電腦,打印文字當然效率更高,但不似鋼筆書寫那樣有特色,有個性,鋼筆書寫代表一種誠懇、認真,更不是只看到鋼筆售價的人所能感受到的,只供買賣而不寫字的鋼筆,像一頭給閹割的寵物,生命只剩下被人玩賞的日子。
霓虹燈
香港有「東方之珠」的美譽,是因為香港的夜景,香港有璀燦的夜景,是因為香港市內密集的霓虹燈廣告牌。萬紫千紅、藍藍綠綠、閃耀不停的霓虹燈,每晚入黑之後,把香港的夜空照得通明,象徵著繁華和昌盛,成為世界美景之一。
燈光當然為了照明,霓虹燈和普通燈光不同之處,在於變化多端、多姿多采的顏色,耀眼奪目,尤其在夜裡,漆黑一片的背景前,更覺每一個招牌艷麗。霓虹燈既遠遠就吸引住人們的目光,作為一般照明當然不算物盡其用,用來宣傳就適合不過了,讓商號的品牌、貨品的美名炫耀眼前,尤其是海港兩岸的、鬧市通衢的,合力打造這一顆東方的夜明珠,可以吸引遊客,打造購物天堂的象徵。
購物也是香港人的主要活動。貨品品牌就是巨型霓虹燈的化身,無論是講求時尚的電玩品牌,抑或是歷史悠久的銀行名字,都長期矗立於高樓上,俯視大地眾生,這些廣告招牌,當然也價值不菲,但成本在所不惜,因為,花在招牌上的錢,是會賺回來的,不過是一場交易,利用人們迷信品牌的心理,開拓偌大的消費市場。
雖使人眩目眼花,卻就是這個城市的生命指標。感謝霓虹燈,成就了香港這個不夜城。對的,就像流轉不居的血液,為生命帶來動力,沒有一刻靜止。彷彿,縱然經歷日間整天的疲累工作,夜裡停下來休息一下也稍嫌奢侈,時間才最珍貴,因此,要善用每分每秒,要把每一片刻都塞各種活動,就像高低參差的大樓上的大大小小霓虹燈,要把你的眼睛也擠滿,樂此不疲。環保人士呼籲的熄燈活動,只能一年一夜,不過象徵一下,不宜認真。
可是,日子久了,地球變了,讓我們明白,再多再亮的霓虹燈,再長時間的照耀,只會照出追求消費的愚眛,已落後於新時代的道德,或者說,霓虹燈已儼然幻化成一個這樣的烙印,烙出一種只顧今天享受虛耗,透支未來資源的印記,難以磨滅。
也許,在將來的歷史教科書,會這樣描述今天的香港:「那是一個過度消費的年代,給後代的可持續發展製造了計多難題。」旁邊,應該是一幀照片,照片裡的,全是五光十色,各式品牌的霓虹燈。
杯麵
杯,一般用來盛水,載物則似乎不大得當,在中國人的家裡,沒有把飯菜放進杯裡去的,麵也不例外。特殊情況自然不同,例如到野外露營,以簡便為主,哪有碗碟筷匙都講究齊備的?杯碗二合一的器皿如此便大派用場,杯麵也是這種權宜的產物。
杯麵是由即食麵派生出來的。即食麵的特點,是方便快捷。不下廚的人,只有把預先煮熟的乾麵,泡在熱水裡一會兒,讓麵條吸水變軟,便可吃進口裡,整個個程快則五、七分鐘,慢也只不過約十分鐘,工夫只是燒一碗份量的熱開水,吃完洗淨一個碗、一雙筷。除了科幻小說裡以藥丸代食物的想像外,即食麵大抵是最簡便的了。
可是,杯麵比最簡便更簡便,著眼處不在裡面的麵,而是外面的包裝。把膠袋包裝換上耐熱的杯,吃麵的人只要打開杯蓋,倒進熱水浸泡即可,吃完後把杯棄掉,甚至不用洗碗,乾手淨腳,有些杯麵還附有小小的膠叉,一樣即用即棄,換言之,麵吃進肚裡,杯就棄掉,然後洗洗手,便可逕直幹其他事。
把吃飽的時間壓縮至最短,是杯麵的最大功能,如此換來的,當然就是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杯麵的效益可不小。遇有不便停下來吃飯的時候,例如在街上工作的人員,或者趕忙讀書應試的學生,杯麵簡直就是省時省事的恩物。老人家常說杯麵無益,但好此道者仍大不乏人,或者說「好此道」並不盡然,總之天天仍然吃杯麵的大有人在就是。
至今其實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指出杯麵有害健康,反而杯麵象徵的人類生活變化卻不可小覷。感謝科技的發展,可以預先煮好麵條甚至菜粒,然後製乾,都有利包裝,有利包裝就是有利運輸,有利運輸就是有利外銷,有利於擴大市場,有利於累積資本,這是生意之道,也是營商必然。農業社會裡生活的小民,吃飯可以如此快捷,是完全想像不到的。
不過,這其實只是歷史的一個階段,不會永恒。因為,早晚人們都會想到,吃飯如此簡便,是好是壞?眼前,吃杯麵可以飽肚,可以節省時間,可謂兩全其美。然而,省下時間幹啥,為的不也是工作嗎?那工作所為何事,為的不也是「搵食」嗎?可是,人們要「搵」的,是不是像杯麵這樣的「食」呢?儘管節省時間可以讓人賺更多的錢,但吃下的卻都是杯麵之類的東西,又是否人們真正期望的生活?
這樣說,當然不是要一股腦的反對杯麵,但應該明白,杯麵只能應急,決不應該變成常態,像偏見只是蠢人的家常日用,天天杯麵的人,或已誤以為天天野營穴居,久而久之,或者連即棄膠叉也可不用,直接用手不也更簡便嗎?若發展到這時候,還能說是文明的進步嗎?
牛
(對照用)
很久以前,在一輛開往元朗的巴士上,忽然聽到兩個小孩的叫聲:「媽,牛呀!你看,牛呀!」原來他們往窗外見到一群給棄養的牛,在吃路邊的野草。他們的母親大抵以孩子大驚小怪而失笑,但其實,以當代社會而論,能見過真牛的孩子真的也許不多。
可是,小孩子應該是很小就認識牛的,我指的是,因為「牛」字筆劃簡單,合該在幼兒時代已教予孩子。那時候,輔着文字的,應該是一幅圖,也許是一頭黃牛,也許是黑中帶白的乳牛,然後,孩子便知道,這是一頭牛,可今天的孩子該難有見到真牛的機會。
與牛的初接觸,也許是牛奶了,白白的、甜甜的,營養豐富,既是小孩所嗜,也得父母恩准,因此也成了孩子的象徵,是未成熟者的飲料,沒有多少人會在成年後小可光顧的酒吧中飲一杯牛奶的吧,那代表了幼稚,酒吧裏若有人遭嘲諷回家飲牛奶,則準會打起架來的,那是莫大的侮辱或蔑視。
牛奶以後,也許就漢堡牛排了。夾在兩塊給烤熱的麵包中,拌以酸瓜、蕃茄醬等等的,是一片早給剎碎而重新整合的牛肉,這就是牛肉,是孩子對牛的認識,也是孩子進入社會的一道門,分工精細,井井有條,孩子對社會「麥當勞化」的認知,也由這片牛排開始。
然而,這和真正的一條牛,和孩子第一次學習寫「牛」字時所見到的圖片,相差也太大了吧。沒錯,這是社會的變遷,也是文明的表現,喝其奶,吃其肉,可不必真正的看見牠們,「君子遠庖廚」,其理在此。「庖丁解牛」是莊子告訴我們的,真正看過宰牛者幾稀矣,或有看過的,據說從此以後也不再吃牛肉了,人們說,待宰的牛會流淚,激發出你的惻隱之心。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是常常聽到和得以驗證的,至於牛,可配得上這份友誼?殺之吃之還來不及呢,之前還會耗用大量資源養之育之。於此,牛臨死的眼淚,是對人的撫慰,由此也可見,牛之用,正多呢!
雨
(對照用)
打從孩提即學會,花草生長有賴光、空氣、泥土和水份。陽光來自太陽,空氣隨處皆是,泥土俯首即見,那麼,水從哪裏來?孩子的啟蒙老師說:「雨水。」
那是水的循環,水化成汽升天去,在天上積聚起來變成雲,厚重了又落下來,那便是雨,便是水。如此滋潤着大地,帶來了生機。
廣大的農田全靠雨水灌溉,沒有雨的年頭就是荒年,饑荒是自然給世人的懲罰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要有人冀望的豐衣足食,不可能沒有雨,這是自然的定律,正是雨的作用。風調雨順,是農業社會對上天最大的祈求。
科學革命以來,這種祈求已經息微,並被看成為迷信。從來就沒有上天,只有自然;科技發達以前只有巫術求雨,今天科學進步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旱季嗎,可否製造一些人工雨雲?想奧運開幕式不要被雨水大煞風景嗎,也可以先發制天,射一些抑雨劑上天,先把雨水困着,以免給國家盛典掃興。
如此,雨不再是上天的禁臠,人間也來分一杯羹,這是人們掌握自然定律來控制自然,然而,在這場雨的角力中,最終是人定勝天,抑是天意難違呢?
上古大禹治水,即勝過鯀築堤硬碰,但由對抗變成利用,面對雨水,人們仍然是謙卑的,可是,利用的思想再發揮下去,水塘集水,鑿渠引水,挖泥築堤,巨霸工程,表現出人類的雄「水」壯志,還是貪婪野心,過猶不及?
河道淤塞,或是澇災頻仍,可不是雨的錯。其實,雨還是老樣子,時大時小,變幻是雨的永恒。倒是人們以為已經控制甚至超越自然,謙卑虔敬早已失傳,取而代之的是傲慢自大,沒有好好預防,多留空間迴旋,敬而遠之,反而處處駕馭,多所干擾,僭越了人和自然的界線而不自知,天意便讓暴雨成災,人們以為那是上天憐憫人間的淚水,其實那不過是天帝鄙夷世人而吐出的涎沫,憤怒多於哀憐。
這雨,還是上天賜予的甘霖嗎?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