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在台陸生」,我想說的。
今年是我在台灣讀書的第三年。
選擇台灣求學有不少頗為實際的理由,比如學費性價比高、語言適應性強、對台灣的喜愛(我所成長的少年時期,伴隨著「康熙來了」和各種莫名甜膩的偶像劇)等等,也有不少冠冕堂皇的說辭,比如對當前工作的迷茫、對學術知識的嚮往、對改變環境的渴望等等。
經歷了兩年的碩士和半年的博士之後,這些理由和說辭現在看來顯得過於「隨意」。我依然願意推薦他人來台求學,依然願意繼續在台升學,只是如今抱持的看法已截然不同。其中,身冠「在台陸生」這一身份,我對此的認可與失望,亦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產生、發酵與無奈。
對多數人而言,「在台陸生」是一個概念模糊的群體。
每當自我介紹或被他人強調是「陸生」時,我總免不了面對種種問題。既有「大陸現在發展得這麼好,你為什麼要來台灣?」的驚訝,「你是來自哪裡?我的XX(親戚)是從XX(地方省份)來的欸!」的強行親切,「我看新聞說的,現在大陸是不是還是XX樣呀?」的好奇,以及「你從大陸來的,肯定對XX(事件)了解到更多真相」的輕蔑,等等。
更有趣的是,「在台陸生」雖然是以群體的身份出現,但我們這些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與期待來到台灣,有著短期交換生、學期交換生及不同學歷階段的學位生等類別。我們被多數人理所應當地賦予著一種「集體的身份」的同時,也被他們,或是我們自己,暗自地分門別類並做出比較。
對於這些「含糊不清」的緣由,很抱歉,我沒有辦法歸根結底找到一以貫之的道理。這其中,既可能是兩岸資訊不對等與宣傳導向而產生的認知差異,也可能是歷史遺留下當代民族身份認同的思考與掙扎,更有可能僅僅是站在自我立場對陌生領域不負責任的品頭論足。當然,還有更多的「可能」正在一步一步地加深這些「含糊不清」。是的,我不認為這些「含糊不清」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變得透明清晰。
於是,我在自己數不清的吐槽和驚訝中逐漸意識到,我也正深陷於這些「含糊不清」裡,愈發感受著一股被拉扯的力量在暗自醞釀。也許,過往一年正在政治環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與科技使用等諸多議題爆發出的種種「撕裂」,讓「在台陸生」這一身份摻雜了更多,或據理力爭、或小心翼翼、或力不從心、或滿不在乎,的情緒。而關於這些情緒,亦是我想要嘗試的討論與思考。
最後,不,應該是接下來的開始,一首歌提醒自己:
放棄太多了 忘記太多了
劃破了氣流的人們哪
瞻前太多了 顧後太多了
行走在夜裡的人們哪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