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未來的讀者》:閱讀者的「聖經」

做為小小的愛閱者,常被問說「你怎麼那麼喜歡閱讀啊?」,也有人會問我「該讀什麼書」或「該用什麼方法讀」。這些問題著實不好答。但現在我找到了更好的回應方式,就是推他們讀這本《給未來的讀者》。
作者李惠貞是出版業資深工作者,曾任企劃與編輯,現在為自由工作者。在 2017 年發起「獨角獸計畫」,以「如何推廣閱讀」、「如何讓好書及好書店生存下來」為前提,去發展各種創意、企劃與行動。
書中她用數十篇簡短優美的散文,深談關於閱讀的種種面相。不說教、不強迫,清淡卻深刻傳遞出對閱讀的摯真感情。私以為是每個閱讀人都會愛上的書。
【為什麼要閱讀】
許多人知道我在分享讀書心得都會問我:「你怎麼那麼喜歡閱讀啊?」。或許是台灣壓榨式教育使然,很多人心中的「閱讀」是件累事,充滿不得已。而這本書的說法真的深得我心。
很喜歡書中引用的這句話:
我們翻開第一頁,於是宇宙也隨之開啟。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閱讀之好,在於它可以開拓生命的更多面相。只要幾百塊,就能吸收作者的畢生精華,體驗各式各樣的人生。藉由閱讀,我們得以展開想像,點亮內在多樣可能。
每個人的視見及經歷有限,但我們可以透過一本本書擴展人生。
可能有人會覺得,現在網路那麼發達,跟 Google 大神伸手,要什麼有什麼,為何還要讀「書」呢?
相較於網路上的零碎、分散的資訊,書有相對完整的脈絡架構。而這樣的結構,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去了解事物。
一本針對特定議題追溯、研究多年的書,呈現的是思考的脈絡,幫助我們更接近真相。
在這講求速食,事事都偏向用短影片、美圖文呈現的時代,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慢下來,給思考一點空間。大部分的事物都很複雜,去脈絡化的資訊容易讓我們略許多面向。
我們不能總是追求簡化的答案,特別是在面對複雜處境時。
如李惠貞說的:
書有架構,就像蓋房子一樣。我們的閱讀能力,是在字詞的使用、語意的掌握、情節的推進……當中,進行結構式的理解。有了這項能力,我們就可以深度地閱讀一個人、一個事件、一個地方。
透過書中的架構,輔助我們思考、提問,就能幫助你在每個層面都看得更深遠。這是書本難以被取代的價值。

【該如何閱讀】
因為說書的關係,很多人也會問我「該怎麼讀」。通常我會分享些閱讀法書籍(如經典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或做筆記的方式。但這樣的建議其實並不夠全面。
很多閱讀法會建議讀者要帶著「目的」讀,才能更「高效」地吸收、應用書中知識。對沒有閱讀習慣,難以專心讀完一本書的人來說,以這方式作為開始閱讀的「起點」並不是壞事。但閱讀遠不只有如此「實用」的面向。
如李惠貞說的,現代社會講求速成、效率,無形的價值很難獲得重視。但很多時候,讀書的效用並不那麼「及時」,比如一本小時候讀的書,成了日後人格的基礎,這種影響要如何回朔呢?
一本書能為我們帶來的收穫,經常不是那麼表面的。
同時要定義什麼是「有用」,其實也非常困難。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夕陽、星空、孩子的微笑,有什麼用?但你仔細回想,促成我們生命中美好時刻的事物,大都不那麼「有用」。
事實上,很多人就是帶著太「功利」的心態,才讓閱讀成了件苦差事。其實很多時候我讀書並不帶著那麼明確的目的性,就是打開書,跟著內容遊走、探訪,看看它要帶我去哪。
不要為別人而讀,也不要帶著功利心態去讀,以為讀了某本書就可以立即得到什麼好處(這有時也是痛苦的來源)。
近來流行的「精華說書」就是如此速成、功利風潮下的產物。我朋友就曾半開玩笑地說:「我買了書都沒時間看,還是書送你,你幫我寫心得,我再看你文章就好?」
但說書其實遠不能呈現一本書的全貌。我很認同李惠貞說的:
能從一本書得到什麼,從來就是一件私密的事。
書本會映照出一個人的性格。不同的讀者,會在書裡讀出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畫線。李惠貞形容的巧:
書本映照出讀者的想望。
我最怕有人留言跟我說:「你整理得真好,看完彷彿就讀完這本書了。」事實上我的讀書心得,雖說是客觀引用書中內容,卻帶有很多我個人主觀的反芻與想像。
聽別人說書,能我們瞭解說書的人,卻無法幫助我們瞭解自己。
談了那麼多,那究竟該怎麼讀呢?其實讀書可以很單純,放下目的、功利的濾鏡,會更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試著用人生經驗去和書中的內容交流,找到自己的觀看角度,這樣的收穫才是最實在的。很認同書中說的:
書不是讓我們信的,是用來刺激我們的想法,幫助我們提問的。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作筆記、畫重點,那就太可惜書中的內容了。
讀書的重點不是「書」,而是「讀」。 -詹偉雄

【該讀什麼書】
很多人也會請我「推薦書給他們讀」。這題超難答,一來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書是否適合他們,二來是我看得書很雜,推起來很沒方向。如上面說的,閱讀其實是對自身的映照。每個人讀的書都呈現了某部分的自己。我的推薦未必是你的菜。
一個人的興趣、好奇、嚮往與追求,會牽引他去和不同的書邂逅。通過這樣的過程,個體的獨特性會壯大,他會長出自己的翅膀,得到自己的眼光。
有趣的是,李惠貞在書中也提到很多人說她「書讀得很雜」。但她認為,書讀得雜才是正常的,因為「人是複雜的」。
如果我們是自由的閱讀者,雜才是自然。
她提到,多樣性的閱讀能幫助創意產生,也能讓你在遇到危機與變化時,擁有更強的回復力。
我們現在讀的書,並不知道它將會以何種方式助我們一臂之力。
我在〈閱讀的危險〉一文中曾說「閱讀是種冒險」。巧得是,書中同樣提到閱讀所帶來的「危險性」:
一本書讓你從此改變,人生朝不同方向轉動。那真的很「危險」。
而這樣危險,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當你讀了一本書,你就有可能成了一為孤獨者。因為你的世界開始跟別人不太一樣。但也因為這份孤獨,你有能力成為一個尋找答案的人。 -詹偉雄
所以該讀什麼書呢?
我的答案是:「都可以,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好了!」閱讀可以很簡單,只要打開心,讓各種知識、想法進來,你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書單。

【為什麼需要書店】
最後私心想聊聊書店。其實很多喜歡閱讀的人未必有逛書店的習慣。畢竟現在網路書店那麼方便又有打折,何苦去買書店貴桑桑原價書呢?
關於「折扣戰」的想法我在〈為什麼我依然覺得獨立書店有存在的必要〉一文中已有詳細探討。在這邊,我想分享些李惠貞對書店的見解。很贊同書中這段話:
一間好書店,就代表一種世界觀或宇宙觀,那是店主個人生命歷程與閱讀的精鍊。
對我來說,書店的選書可以讓我與許多原本不在視野內的有趣書籍相遇。這是網路書店所無法提供的,也是我如此鍾情於逛獨立書店的理由。書中說的精準:
網路有自主性(自己決定要不要滑、要不要點),也有侷限性(眼球只能盯著眼前的螢幕),書店卻是一個立體的維度,自然有某些預期以外的書名、文案進入視線之中。
李惠貞提到她在 2018 年暑假,曾和女兒到日本進行一個月的書店旅行,走訪六座城市、66 間書店。看得我實在好生羨慕。

另外,李惠貞提到:
書店是個理想的場所,提供內向者一個安全自在、又能對外眺望的地方。
說的實在太好了。對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逛書店是可以與世界保持點距離,但又有一定的連結,相當舒適。
書店讓我們在人群中獨處。 -《如果你愛上一間書店》
總之,如果你喜歡閱讀,卻沒有逛書店的習慣的話相當推薦你到鄰近的獨立書店走走晃晃。不會失望的。
書店會令人忘我,那是屬於讀者的自由時間。
- 延伸閱讀:姆斯精選:15家獨立書店不藏私推薦!

【後記】
這書是前些日子去或者書店時遇上的。那時看到它被「供」在龕中,心生好奇,隨手取出翻閱,直覺是我的菜,就速速到櫃台結帳。結果可說徹底被打中,大概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名副其實的「標籤殺」,金句滿滿。讀的過程點頭如搗蒜,不斷暗喊:「對對,這就是我想說卻說不清楚的話啊!」忽然想到,這本書似乎可以作為閱讀愛好者的「聖經」,讓「閱讀者」捧著這本書,到處宣揚「閱讀教」?突然明白店員將它供起來的理由(笑)。
話說回來,李惠貞的「獨角獸計畫」已經在做這樣的事了。書末說到:
即使紙本市場和實體書店最終仍會消失,我們依然可以作為一種觀點的陳述者,在還能擁有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希望下一代活在甚麼樣的世界?
推廣閱讀與書店真的是很小眾的行為,但我真心希望這些美好的事物能繼續存在啊!
最後僅以書中這段話作結:
閱讀能幫助讀者建立內在的宇宙,每一次閱讀都是靈動的一點,各種不同的書會促成點連成線,產生獨一無二「成為自己」的過程。
願每個人都可以經由閱讀,找到自己。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