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VR: 蟬與花 / When the Flowers Bloom

sacrifice 生贄
·
·
IPFS
·
動畫的設計、呈現與思維,仍不脫一般平面螢幕,諸多VR不同於一般平面螢幕的特性,僅應用了「互動」,且互動項並不多。

沉浸共感度:★★★☆

導演:魏斈穎 / Wei Shiue-ying,柯佳彣 / Ke Chia-wen
製片國: 臺灣 / Taiwan
類型:動畫,互動VR
年分:2022
片長:20min
官網:https://acorn-den-studio.mystrikingly.com/

(圖片來源:https://filmanimation.tnnua.edu.tw/p/404-1042-29942.php?Lang=zh-tw)

《蟬與花》是很標準的娃娃屋式互動VR動畫,主要故事發生在正前方、腰部以上的虛擬立體空間中,有如置於展示檯的娃娃屋,角色大約巴掌大小、穿梭於娃娃屋之間,觀賞者透過「手持式手電筒」引導故事發展。

只是《蟬與花》的「娃娃屋」設計成巨大的立面,雖然「每個房間」都是有景深的立體空間,但更像一個個相互堆疊的鏡框式舞臺,欣賞者觀賞角度受限於「舞臺正前方」,僅於少數互動項會出現花瓣、落葉、光暈等包圍欣賞者的特效,才能讓欣賞者頓時驚覺正在欣賞VR,不只是一般動畫。

地球因汙染而不堪居住。在汙染僅及於地表之時,人類建造巨大的地下城市躲避地表汙染。 (圖片來源:https://filmanimation.tnnua.edu.tw/p/404-1042-29942.php?Lang=zh-tw)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者來到《蟬與花》的娃娃屋空間,主角穿著背呼吸器式的全身防護衣,穿梭在巨大建築物中,一步步往下走,看來建築物已遭廢棄,沒有其他人類,密閉式建築內沒有任何光線,欣賞者必須透過手持控制器化身而成的「手電筒」為主角照亮前路。

透過主角的回憶,大約拼湊出主角的背景:自從地表汙染不適人居之後,人類移居地底下,透過過濾設備,引入相對乾淨的空氣。太陽照不到地面之下,人們的飲食都靠細胞複製技術產生,但仍有一群科學家,企圖培育能靠人造光生長的作物,主角的父親即是其一。主角長大後,也投身植物培育學家的工作,她的前輩比父親更有企圖心,希望培育出能適應地表汙染的植物,改變地球表面。

溫室恒定溫溼,培養不出高抗汙染、高適應靭性的植物,計畫以失敗告終,巨大地下城也因為空氣過濾設備難以維護且不堪負荷,而遭廢棄。

在廢棄地下城的最深處,主角發現一株不需玻璃罩保護的植物,利用實驗室人造光、微量溼氣堅韌地生長。(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2339)

最終,主角在廢棄地下城最深處,意外找到一株不必玻璃罩保護的植物,顯然這株植物適應充滿汙染物的空氣。主角將植物移置地球表面,期待它開枝散葉。

《蟬與花》故事結構完整,角色動作自然細膩,立體空間設計得美觀、實用且合理,並透過2D與3D動畫的差異,或環境明亮度差異,或光暈特效,明顯而有效的區別現實與回憶。可惜動畫整體設計、呈現與思維,仍不脫一般平面螢幕,VR不同於一般平面螢幕的特性,僅「互動」應用於《蟬與花》中,且互動項並不多,若以滑鼠取代手持控制器似乎也無不可。

無論是VR遊戲或是VR動畫,都應該好好思考:「必須」透過VR為介面的理由是什麼。VR設備價格相對高昂,穿戴起來相對沉重並不舒適,應該要給使用者一個「必須透過VR才能參與」的理由。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 Author
  • More

VR: Fly To You / 穿越思念飛向你

VR360
78 articles

VR: Address Unknown: Fukushima Now / 住所不明:福島の現在 / 住所不明 : 福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