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 “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执念——从“孙中山否决粤语为国语”的虚构历史说起

歪脑
·
·
IPFS
在2010年初甚至更早之前,中文网络圈曾有一篇名为《孙中山否决粤语为国语》的文章广泛流传,据说最后是什至报纸专栏都可能引用的程度,最后却被证实“不大可能”, 内容多半是假新闻。这篇文章绘形绘声“指出”,粤语在中华民国酝酿的时候,曾经在“国语/普通话”选拔投票中,以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而且那一票更是来自广东出身、 母语是粤语的孙文。历来有不少人表示,这其实不太可能,也作了很多反驳。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卢斯达
原文发布时间|04/24/2024

在2010年初甚至更早之前,中文网络圈曾有一篇名为《孙中山否决粤语为国语》的文章广泛流传,据说最后是什至报纸专栏都可能引用的程度,最后却被证实“不大可能”, 内容多半是假新闻。

这篇文章绘形绘声“指出”,粤语在中华民国酝酿的时候,曾经在“国语/普通话”选拔投票中,以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而且那一票更是来自广东出身、 母语是粤语的孙文。

历来有不少人表示,这其实不太可能,也作了很多反驳。 香港的语言学家刘择明亦曾作有关考证,提出多个论点反驳。 大意为:“投票选国语”这件事其实“从来没有发生过”。 民国政府当初想建构兼容南北口音的“老国音”实验亦以失败告终。 南方来说,粤语人口亦不如吴语人口,以粤语来做全国国语反而匪夷所思。

这个迷思能够流传,与其他网络假新闻流传原理一样——虽然是假的东西,却打中人们的心和情绪。

粤语的源远流长和深厚,令不少人自豪,这自豪也受到“推普”(推广普通话)的现实所抑制,于是母语被边缘化的焦虑总是挥之不去。 一些人也感到语言空间受到普通话的挤压,所以“捍卫粤语”的行动和声音也零声而持续地产生。

“国父们投票决定国语”的“另类历史”是假的,却慰藉了一种挫伤的心灵。 这心灵是一种语言及文化危机感的投射,广存于粤语人口之中。 所以分享上述文章时,他们很多是出于惋惜之情。 历史是假的,感情却是真。 这个人口总是要对抗关于粤语的刻板印象(如浅碟、现代、“口语”不登大雅等),他们更加想要证明粤语的伟大过去及典雅一面。

这个故事亦似乎有些细节是半真半假,耐人寻味。 例如,孙文虽然没有投票支持北京话做国语,但是纵观孙文一生行状,都似乎是建立一个“大中国”,他与主张广东自治的军阀陈炯明的冲突(中山舰事变)更是显例 。 历史的读者因而确信,在类似的想像情景中,孙文并不见得会偏私广东利益及粤语。 反而是面临粤语凋零危机感的网民,可能是来自香港、澳门、广东广西,乃至海外,才是那个十分希望确有其事的人。

我们也多数都确信“一个国家”最后真的会变成“一种语言”——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一种很普遍的迷思。因为在一般的中史教育里,整个历史被形容为不同的文化及民族碎片形成“一个事物”的命定过程。 不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皇帝称“天可汗”、异族的“汉化”形容、制度上的中央集权趋势等,都是描述出“统一意象”。那么语言难道不也正在走向统一吗?因为一个国家的内部活动需求,慢慢导致“国语”排挤“方言”,似乎都是自古以来之理。在西方对全球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欧洲语言也“消灭”了很多土著语言。

“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与其说是定理,不如说是人心底下的欲望。一个甚至值得强力去执行的乌托邦工程。

2 月 19 日香港立法会里面的政制事务委员会,讨论了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的工作。该会主席朱敏健表示,平机会正倡议改善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措施。委员会主席黎栋国质疑,为什么主流学校的少数族裔学生会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又说中国有 56 个民族,但是只有一种语言。

朱之后没有正面回应,表示因为少数族裔学生在家中欠缺中文环境,所以需要加强中文训练。

黎得悉后表示认同,并说:“ 我们国家有 56 个民族,但只有一种语言啊,一种语言就是中文,是不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不像汉族的同胞,但他们讲的普通话是很厉害的。其实他们是有一套的,而且他们那一套(学习普通话)的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于是网民和传媒马上尝试事实核查。据中国政府网上有关“中国语言文字概况”简介,正确情况是:中国其实有 56 个民族,有 80 种以上语言、30 种左右文字。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可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至于文字,其实亦不只汉字。该资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 21 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

根据 2004 年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除港澳台三地外,1999 年中国内地人口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只有 53.06%,即当时有一半人口不能用国语交流。

当然经过 20 年的教育、经过人口的新陈代谢,国语沟通率现在应该提高了不少,但仍然能在一般很长的时间,中国其实都有很多种语言并用流通。毕竟中国也多次确认自己是多民族国家,或“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组成的国家”,非如此理论,不能承接清帝逊位时遗留的一篮子民族。这还只是理论,现实里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很紧张的大问题。

但是在汉族心中,近代史的开端,就是汉人做回主角的辛亥革命。汉族复仇成功,驱除了外族,光复了中华。汉族叙事在新中国放弃阶级斗争改以(中华)民族为纲之后,也一同复活。国家的主体从无产阶级转变为“一个民族”,多数的汉族自然是成为中心。为了新时代的国内沟通和文化传播制订的语言系统,也自然是依从(某些)汉人的习惯。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粤语虽然被边缘化,不过确是不是诸语中最惨的。

19 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理论来到东方,由日本等邻国输入中国的时候,与英国荷兰数百年前讲究个人的国族主义(nationalism)已经相去甚远。19 世纪初的世界,形象比现代野蛮得多。最进步的思想家可以是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弱小民族应被兼拼和消灭。因为那个世纪最流行的学问是人类学、人种学、进化论、社会达尔文等等,全是后来纳粹重视的东西。

翻译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私货,是原书的变异版本,令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青年也极受社会达尔文世界观的影响。由于这个世界观相信“国际”只是一个民族互相斗争吞食的宇宙,人人都时刻被卷入民族之林的对抗。为了“自强”,帝国里的各族臣民,虽然语言、文字、文化、人种各异,但为了抵抗外敌的需要,需要融合成一个强大的民族,代价包括很多人的母语会成为“方言”。这也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强国路径。他提出的中华民族理论,至今在中国仍是唯一实行中的“民族理论”。

那是 20 世纪初的中国广东。时代的潮流迫使中国面对列强,人们需要急起直追,不断尝试输入新知,包括变异的欧陆思想。中国青年受到危机感促使,狂热追求建立单一民族强国“跟上列强”的想法,点燃一场百年跨度的富国强兵马拉松。从蒋介石北阀再次统一中国,到国语普通话的建立、简体字的标准化,中国人对“标准化”总是永远不嫌多,觉得不足够。

为了强国和进步,民国的文化人甚至推广过汉字拼音化。因为当时一些人认为拼音文字本质上胜于方块字,他们主张继续使用落后的文字会令整个民族在知性和文明上落后。

当一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全是百份百实用主义,文化多样性就会成为沟通的阻碍。不只文字要简化,中国人也最好只讲一种话。如果剩下一种语言,不是很方便吗?节省了很多沟通成本,很多人都可能会下意识支持。

今天做不到,只是未能做到,但“标准普世化”的欲望,从秦始皇就已经开始。秦始皇二千多年前的标准化工程,只是满足了最低行政要求,即是传达到政令,维持到帝国基本运转即可。所以他统一了书写文字,但不可能也不需统一语音。事实说明“中国”是以文字来维持,其他元素例如主体民族、思想、统治家族、制度等等都可以置换。

黎栋国的话当然可视为政治不正确,因为不符合中国是多民族的前设,而且以“是否像汉族”来论人,其实在多民族的中国有点落入“伤害不同民族感情”的危墙。新中国之前的大清,就是一个十足的多民族帝国。

现代香港的民族构成相对单一,但中国却混杂很多,民族关系是一个敏感问题。中国一些中史教科书甚至更新了南宋名将岳飞的定性,不再强调他是“民族英雄”。因为这感觉太“大汉”了——他对抗的金兵,也是今天中国境内的人。为免挑起“民族矛盾”,就需要变动岳飞的传统人设,可见中国在防止民族矛盾的议题上连很细微的地方都不放过。

在中国旁边的日本及韩国,应该是全世界较为接近“单一民族国家理想”的国家。然而在日本,日本是否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国家却也是引起争议的敏感话题,并非不证自明的公理。

2020 年 1 月 13 日,日本时任副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因为声称日本是“二千年来以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种语言、一个民族、一个王朝126代天皇延续至今的国家”而遭受舆论批评,他一日后便火速道歉,收回言论。

原因是日本政府才近年立法通过,认可包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Ainu)为日本原住民族,阿伊努人也有阿伊努语。所以声称日本是单一语言和民族国家的言论,其实不符合政府的方针。虽然他说的好像也是不少人的印象,但仍是引发争议。民族成份明显更为单一的日本尚且如此,“民族问题”在中国就只有更敏感。

所以黎是否发出了一个“超民族主义”、大汉思想的佛洛伊德式失言?即使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粤语母语的香港人,在他们投入汉族身份的时候,也会认同理所当然地“一个民族说一种语言”,汉字加普通话。好像很理所当然。

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式的语言观,其实还是十分普遍。这个工程在 19 世纪末就开始,直至今天。正是由于香港人口主要是所谓“汉人”,我们其实是处于比中国内地可能更难自我察觉的大汉文化中。

《孙中山否决粤语为国语》为何能够疯传?背后的大众心理,是我们也渴望——即使在幻想中——粤语成为全中国的国语,我们便也能享用某种语言特权,然而若我们没有尊重“其他文化”,必会换来一样的结果:在实用和权准化狂热下,千千万万“没用”的语言,被“有用”的大语言辗碎。作为一个复杂多元文化体系的“中国”,被人们心甘情愿地慢慢收缩,面临日复一日变得逊色和呆板的危机。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Author
  • More

后疫情时代澳洲留学生政策阴晴不定:夹缝中的学生何去何从?

毛泽东崇拜再临:当代中国社会的成功学大师和“平等之神”

“全职儿女”和“虚假啃老”:中国高失业率之下,那些躺不平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