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保佑鮑比,上帝保佑鮑比的媽媽……

13樓的阿修羅
·
·
IPFS
·
萬能的上帝之所以沒有拯救我的兒子 ,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任何錯。

洗完澡,在等待頭髮風乾的時間裡,有朋友問我,你想看電影麼?

我說好啊,不要太長的片子。

於是他給了我一部不到90分鐘的電影。

《天佑鮑比》。

全片彷彿是利用家庭攝影機所拍攝,有些雜訊的畫質以及微微顫抖的畫面。

這樣的畫質給了我更多身臨其境的感覺。

似乎我不是在看一部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家庭自己拍攝的家庭紀錄片。

因為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

該片講述了美國同性戀權利運動的著名鬥士Mary Griffith的真實故事。

她曾今是一位忠實的基督徒。 在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庭中,Mary的小兒子Bobby被發現是同性戀,從此母子感情有了巨大隔膜。

Mary試圖全力「拯救」她心中曾今完美的Bobby,卻把兒子從身邊越推越遠。

Bobby到表姐家度假愛上了David,這件事情讓Mary徹底絕望,她說她寧願沒有這個兒子。

傷透心的Bobby離開了家,和David同居生活。

終於Bobby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個消息讓Mary一家人極度悲痛。

Mary從兒子的日記中看到了兒子的絕望傷心和無奈。

虔誠的Mary試圖理解兒子的“罪行”,他希望兒子能夠進入天堂。

在兒子的日記本中找到了「大都會社區教會」的名片,Mary來到這個新奇的教會中,得到這裡的神父的開導。

她開始重新認識聖經,開始加入PFLAG(同性戀孩子的父母和朋友聯合協會),開始看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實際上逼迫了Bobby走上絕路,她說「萬能的上帝之所以沒有拯救我的兒子 ,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任何錯。」

Mary萬般懊惱、自責。 她開始成為了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鬥士。

她的名言之一是“當你自大的講述你的信條的時候,請想想。一個孩子正在凝聽。”

Mary Griffith 給無數絕望的同性戀青少年以希望和安慰。 她在洛杉磯同性戀運動中成為了領導者。

前半部講述了Bobby同Mary的分歧與爭執。

Bobby試圖改變自己,他不想失去他的母親,他的家庭。

但是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

後半部則是講述了Mary的心路歷程。

否認→憤怒→連結→沮喪→接受

Elizabeth Kübler-Ross博士關於人類在情感上對死亡的接受模式再度得到驗證。

Mary最初是否認的,她無法接受她最優秀兒子的死亡。

而他是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然後她憤怒,對所有人都憤怒。 哪怕是最愛自己的丈夫。

但是這種憤怒是脆弱的。

Mary躲在車間的盥洗室,打開水喉,關在隔間裡失聲痛哭。

然後她交涉,她跟支持同性戀的牧師交涉。

她跟自己內心交涉。

但她終於意識到,Bobby哪裡生病了? 上帝沒有治癒祂的原因是因為Bobby根本就沒有病。

於是她沮喪,她在大雨中哭泣。

Mary在三藩市「同志驕傲遊行」中擁抱了一個年輕的孩子。

就像她曾經沒有擁抱過Bobby一樣。

於是我們知道,她終於接受了這一切。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