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黃老思想

夏朝黃老思想

文明之眼

33 篇文章

夏朝黃老思想

夏朝黃老思想

更新

【夏朝黃老思想】第一篇 上善治水

「道法自然」是夏朝時人的立論習慣,「上善治水」的「上」是指大禹,漢儒將「上善治水」竄改為「上善若水」,顯然是刻意抹去黃老的痕跡;「黃老」是如黃帝的政治家們,而不是黃帝與老子兩人,如同「父老」是如父親的長輩們,而不是父親與老子兩人。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篇 道汎呵

大禹治水成功之後,獲得天下各國的擁戴,若你是大禹將會如何?是選擇功成身退還是選擇締造大同?

【夏朝黃老思想】第三篇 江海

「法自然」是夏朝黃老思想的特點,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現象,江海之所以能如此廣大,是因為地勢低而寬廣;人性趨利而弊害,能造福眾生的人,自然會受到愛戴,言以民為本則民聽從,事以民為先則民跟隨,這與江海廣大的道理相似。

【夏朝黃老思想】第四篇 取天下

大禹並沒有取天下之心,是天下各國主動推戴他為王,主要目的是統籌調配諸侯以治理水患;反之,假設大禹治水沒能成功,他就不會成為天下共主,這便是「及其有事也,則不足以取天下矣」,因此,「恆無事」就是使天下太平長治久安。

【夏朝黃老思想】第五篇 道恆無名

「楃」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木帳,或許在大禹治水時,乃至夏初與諸侯朝會時,「朝廷」就只是簡易的木帳;因此,王是否尊不在於宮殿或木帳,而在於王道是否能行,如果能持守無為的王道,就能長治久安諸侯賓服。

【夏朝黃老思想】第六篇 大成若缺

全篇道理主軸在於勢所必然,說於必聽所以貌似口拙,作於必成所以貌似簡單,勝於必克所以貌似顯然,表面上看來都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其實都是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的結果,在無形中作好一切,即所謂「無為之道」。

【夏朝黃老思想】第七篇 道可道也

本篇畢竟是李耳的筆記,原經出自何處已不可考,除非挖開始皇陵,不然後人應該永遠見不到正本;因此,我們只能看到總結的精粹部分,卻看不到完整的推論過程,所以,若想看懂〈李耳筆記〉需要更多理解力、推理力、想像力、甚至創造力。

【夏朝黃老思想】第八篇 視之而弗見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望」是在描述萬物成像原理,忽是描述高速運行,望是形容充實填滿,例如在原子觀測時所發現的電子雲,就是電子高速運行的縈繞殘像,當縈繞殘像大量疊加就會貌似實體,所以物象觀測是空間或實體,關鍵在於取相的時空區間。

【夏朝黃老思想】第九篇 孔德之容

太陽憑甚麼讓十萬倍太陽半徑內的星球都繞著它轉?靠萬有引力?還是靠重力?原子核又憑甚麼讓十萬倍原子核半徑內的電子都繞著他轉?靠電磁力?還是強弱力?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篇 道生一

人體就是小宇宙,人體內有電子、原子、細胞三個等級,我們的宇宙是天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則如同其體內三等級,每個等級相差約八的八次方倍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一篇 道沖而用

時空意識是宇宙形成的根本要素,創造時空意識者即為宇宙造物主,換言之,宇宙造物主不僅沒有形體相貌,甚至連時空概念都得意識虛擬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二篇 有物昆成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究竟是什麼?意識規律。意識形成的規律就是「道」,因此,它並非永恆不變,也並非真實存在,但它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例如無為之道是因有為太甚而生,而有為也曾經是道,就是使自我生存更加完善。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三篇 返也者

物極必反是自然的規律,明顯的例子如物理運動,深幽的例子如業力作用;然而這種自然規律源自於何處?那就得追溯到宇宙初始之前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四篇 天下有始

宇宙有為演化已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若繼續下去將是全面地獄化,眾生未來只會愈來愈苦,生在其中處處危險世世不安,這就是為何須要「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的道理,只有為無為反演化,才能讓這樣的苦難真正停止。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五篇 天下皆知美

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刻意有為去營造美善,反而釀成更大的醜惡;所以,菩薩道與王道皆無為,菩薩道不著法相布施,王道治理功成於自然,菩薩度滅實無滅度者,王道治理成功而不居,皆以覺悟真相為基礎,才能夠真正地為無為。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六篇 知其雄

古代共主如何與諸侯相處?此文或許能給出具體答案:共主與諸侯相交宛如赤子,共主對諸侯盡責任重道遠,共主待諸侯公平絕無偏私。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七篇 其安也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這是很高明的思想方針,適用於各個方面,對後世影響深遠;例如醫學,等到病入膏肓再請扁鵲醫治,遠不如在疾病發生前就做好預防;又譬如兵學,《孫子兵法》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八篇 為學者日益

「無為」不是「弗為」的不胡為,也不是「不為」的不作為,而是相對於有為太甚而做的反作為;有為太甚使得眾生愈活愈痛苦,就如同魚群生活在優養化嚴重的池塘中,只有改變大環境嚴重汙染的問題,才能使眾生都活得幸福,使眾生都幸福自己才真幸福,因為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一切眾生的命運都有可能降臨自身。

【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九篇 希言自然

「道法自然」是夏朝理學的特色,從風雨的自然現象,探討至道德從事,然而,兩者如何一概而論?前者言天地不久作,後者言道、德、失之從;換言之,沒有萬世不移的國祚,卻有萬事不宜的造作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篇 知者弗言

「和其光,同其塵,坐其閱,解其紛」意為『共享榮耀,患難同當,耐心聆聽,解除紛亂』,或許夏朝與諸侯的一般朝政即是如此,天下大同就是夏朝中期最重要的目標。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一篇 知不知

今日歐美各國為何為難中國?又為何挑起這場貿易戰?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所以需要「知不知」才能夠「病病」;關鍵在有為意識,近現代的國際格局類似於春秋戰國,而今西方文明意識已近似漢武帝時。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二篇 聖人恆無心

「聖人」在古代並非神聖化的稱謂,而是對執政者或政治家的稱呼,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人民對政治家的要求標準,就近似於今人對聖人的期待;大公無私在夏朝理所當然,因為當時的文明意識正當壯年,至於今日的華人才正要邁出腐化。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三篇 龍辱若驚

為天下勝過自己,才足以託付天下;治天下隨心所欲,又豈能寄望於天下?舉例而言,大禹治水就是為天下勝過自己,所以天下諸侯心悅臣服奉他為共主;楊廣大業則是治天下隨心所欲,所以最終只得渾說「大好頭顱誰來取」。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四篇 不上賢

大禹面對世界級滔天洪水,卻能在十三年間安定天下,又為何夏朝晚年洪澇不息?根據考古發現,四千年前的洪澇頻仍可能長達百年之久,夏朝為何會變得如此無能?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五篇 善行者無勶迹

三段文章的意涵與筆法皆略有不合,因此,也不排除是學者闡述前人之道,故而第一段或許才是作者所著(約夏朝中後期),第二段或許是大禹治水後留下的道理(約夏朝初期),第三段像是覺悟者處世的見解(約夏朝中前期)。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六篇 植而盈之

《山經》中記載了大量的資源,主要作者為神農氏,時間約六千多年前,除了金、銀、銅、鐵等常見金屬礦藏之外,還有「砥礪」磨刀石的紀錄,勘查山川尋找資源就是《山經》的主要目的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七篇 不出於戶

如何能辦到「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修行應該是最好的辦法,由於宇宙萬物都是意識的解讀,只要主觀意識能夠解析宇宙意識流,就具有通古知今的能耐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八篇 大上

漢儒竄改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觀點則是由上而下,站在帝王的角度傲視著百姓的仰望;因此,帝王有如天神最好,帝王有如聖賢也好,帝王有如龍虎較差,帝王有如狗畜最差。真可謂倒行逆施,真照著修練,非得逆行經脈走或入魔不可!

【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九篇 為無為

「報怨以德」是德治時代的理論,「怨」者是誰?諸侯因夏朝失道而怨,或因治水不利或因治理不當,百姓因政府失道而怨,或因水患問題或因民生問題;夏朝政府該如何處理?懷柔諸侯改善政策,行德政以消弭怨氣。

【夏朝黃老思想】第三十篇 知人者知也

以智知人不易,能自知卻更好;以力勝人不易,能自勝卻更好;無欲知足不易,有志相輔才行;不失其守能延壽,立德垂範卻更好;此篇應該出自夏代哲學家的智慧,關注於可控的方面,與古希臘斯多葛哲學相似。

【夏朝黃老思想】第三十一篇 含德之厚者

「逢癘虺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這道理與「善執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相似,原因是「以其無死地」,並非蟲蛇鳥獸不傷赤子,而是牠門沒有可趁之機,因此,「含德之厚者」的用意為:當德厚而受愛戴時,陰謀叛逆都傷不得。

【夏朝黃老思想】第三十二篇 道恆無名

雖力倡道德廉恥思想,但以此就能萬物自化天地自正?明顯理論邏輯都不夠完善,但由於力行德政的緣故,夏朝民風純樸天下太平,雖『長治久安』卻難防天災危害;當文明意識老化又逢天災降臨,就只能忙於修補努力救援,但這一切都已經晚了。

【夏朝黃老思想】第三十三篇 人之生也柔弱

夏朝對待天下諸侯以德,這是夏朝能維繫八百年的道理,即便失道而導致天災氾濫,仍能維繫一兩百年,而災後繼承的夏后朝也持續了四百餘年,這些都是德治的效果,到了夏后晚期,就如「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的預料,窮兵黷武而諸侯叛離,為政強橫而招致討伐。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