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敗者回憶錄134: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前文提到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講的從商者的美德,除了提到的創新,勇氣,對自由法治的信念之外,還有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幾點在黎智英身上都很明顯。

寫黎智英,原來打算只寫兩篇,誰料寫到三篇仍覺意猶未盡。於是再寫這最後一篇作結。

畢竟我們相交超過三十年,而我也在《蘋果》寫評論和任編輯二十多年,雖不是接觸太多,但耳聞目睹互動也不少。他在近二三十年的香港,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他的個性、理念,對媒體與香港民主的投入,確是香港人值得記憶的一部分。儘管我寫的只是個人了解的點滴,不能算是負責任的歷史評價。

前文提到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講的從商者的美德,除了提到的創新,勇氣,對自由法治的信念之外,還有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幾點在黎智英身上都很明顯。

他相信合約精神,由此相信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承諾。儘管他一直反對共產黨,但相信在條約和法律保障下,香港能保住自由和法治。他在六四後一年就說「賭中國會變」;1995年《蘋果》創刊社論說,會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日《蘋果》頭版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九七後民主派爭取民主一直受到中共打壓,他仍然相信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可以爭得到民主。他一貫支持願意跟中共妥協的民主黨,即使民主黨後來被大量選民離棄。

如果要選一個最看好九七可以保持不變的人,我想黎智英當之無愧。因為他不僅這樣說,而且投入巨資去監察和體現《基本法》所訂下的言論自由。

但就像在中共治下,真正愛國的人都遭遇悲慘一樣,在香港真正相信中共承諾的人,也沒有好下場。

我比黎智英較知道歷史。從1980年香港浮現九七問題開始,我對香港前途就悲觀。直到1996年我出版《香港1997》一書,也仍然是悲觀的。不過,我悲觀卻不消極,而是仍然積極從事捍衛香港言論自由的傳媒工作。習近平剛上台時,黎智英說對習抱希望,我就跟他談些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但沒有改變他的積極樂觀。當然,我也明白,我悲觀並不礙我寫作,但經營這麼大的傳媒事業,若對前景悲觀,又怎麼辦得下去呢?

勇於創新,是黎智英成功之道。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不願意止步,總要向前,或搞搞新意思,或開創新事業。創新,有可能成功,比如他最先發展「蘋果動新聞」和蘋果網站,就搶佔了網上媒體的先機。但也可能失敗,比如他在1999年創辦線上零售「蘋果速銷」,就因無法控制貨源的品質而在一年內虧蝕10億港元而結業。我跟他說,做正當生意而不是炒股炒樓,能夠在一年內虧10億,也算是個記錄了。他苦笑自嘲說,其實是虧11億呢!

在台灣創辦壹電視,在香港辦《爽報》,也失敗了。壹電視也虧了十億港元。真正原因我沒有深究。或者是因為他走得太超前,或者是因為他對社會和政治了解不足。但與他草創壹傳媒時不同的是,草創時他強調要聽讀者特別是反對者的聲音,成功後他的自信心太強了,再難聽到不同的特別是反對的聲音。

不過他經營壹傳媒頭十年,和憑直覺投資美國股市和台灣地產,賺的錢也夠多。他仍然是富豪。

他喜歡創新,卻不喜歡守成。他高薪聘請許多人才,一開始都極為倚重,但他的「新念頭」變化無窮,不斷以他的創新來破壞艱難建立的城堡,使手下的人很難適應。因此,被他裁撤的人才之多也破了報界記錄。我主編的論壇,言論之多元與活潑,並非自誇,而是有目共睹。但被他中斷了一次,後來更把我撤換而變成泛民主派的一言堂。我年事已高,個人並不在意,只惋惜一個受歡迎的版面淪落和許多好寫手沒有了地盤。

我不怪他,畢竟他容忍了我九年的放肆,已經破了主編論壇版者的記錄。而且,愛創新的人多不愛守成,如果他當年戀棧佐丹奴的成功也就不會有壹傳媒的出現了。

報館許多人私下叫黎智英做「講英文的毛澤東」。毛澤東獨裁,但他管的是全國眾人之事,是全體人民和應該屬於人民所有的全國資源;黎智英也獨斷,但他管的是他自己擁有的企業,辦報無法民主,不過主事者最好有容人之量。毛澤東的政策飄忽,常常出人意表,沒有人知道他想什麼和下一步要做什麼;黎智英也幾乎一天一個主意,讓人難跟從。不過,毛澤東讀中國歷史,深諳中國的權謀和各種潛規則;黎智英「講英文」,不僅是指他談話中夾英語,更指他熟悉和相信源自西方的自由法治與「規則平等」。面對權勢無可比擬的中國的毛澤東們,「講英文的毛澤東」就遭到厄運了。

由於香港在九七後十年的急劇變化,黎智英反本土、反台獨、反港獨、反激烈抗爭的立場,導致絕大多數香港年輕人不喜歡他。我卻總是在年輕人中為他說好話,因為除了《蘋果》,還有哪個傳媒會爆政商界的醜聞?「新聞自由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這一點,在主流媒體中只有《蘋果》做到。

黎智英在香港牢獄中受難,在一國兩制的歷史上是一樁最具標誌性和諷刺性的事件。因為在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愛香港,更相信並以實際行動擁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了。

黎智英陷身牢獄,是一國兩制最具標誌性的事件。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7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117.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第一道晨光
  121.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122.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 內幕之外
  128.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129.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130. 我的愧疚
  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133.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134.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