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南
木南

行走|閱讀|寫作 「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公號:Nanwalking 郵箱:[email protected]

偏愛沈從文

搬運自己很早以前寫的一篇書評,評《沈從文的前半生》(張新穎,理想國,2018年2月)。以後也要認真寫寫讀書筆記。

1.

張新穎老師寫完《沈從文的後半生》之後,又回頭寫了這本「前半生」,倒是像一個人活到生命的終點,又回過頭去看自己過去的一生,很多事情自然多了許多意味。

當然,這樣利弊兼有。好處是可以洞見生命節點的選擇,壞處是往往帶著一種「所以如此」的味道。事實上,沈從文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確定,他能一路坎坷跌宕走到後來的日子里,有太多未可知的東西了。

不過,想想這也不重要。作為讀者看沈從文,再怎麼回到當時也是站在了他生命的尾端,難免帶著先入的視角。既然如此,就不必在意這樣的問題了。

這本書里給了我很多新鮮的東西。我讀沈從文的作品也算不少,對他生平的枝枝節節大致是清楚的。可是從張新穎老師的筆下,我依然看到了沈從文更多的一面。他作為湘西人,脾性中的執與硬是難以為常人所想象的,這是內核。外在的沈從文卻極其溫和,用他形容朱自清的話是「溫美如玉」。

2.

我讀沈從文的生平總是極其理解他,倒不是站在事後的角度說自己「正確」,是我能從他的性情中感知到一種極大的契合,就像我自己站在他的視角去看這個外在的世界。當然,我沒有沈從文的敏銳和才華,只是從內心裡,真切地理解他。

比如說,他對聲音的感受。這是一個山野里長大的孩子才能具備的能力。生活在城市裡對聲音是很模糊的,嘈雜的日常很難讓人去分辨聲音之間的差異和獨特。所以讀到沈從文先生寫杜鵑的聲音,水流的聲音,我簡直開心地要跳起來,那種突然間被認同的感覺。我沒有沈從文文筆可以肆意地去記錄這些感受。時間晃蕩,這種感受也逐漸遲鈍了。

比如說,他對文學的認識。這是個很大的題目,但在沈從文這裡似乎又不大。文學是他生命中自然而然流出的一部分,儘管他為了生計不得不寫下太多,但在最深處,他始終把文學放在一個最自我、最獨立的地方,不希望受到任何外在的影響。即便是在和人辯論,他的文字也更像在和內在的自己對話。比起來,郭沫若簡直就是個文痞子,語言里夾帶著太多槍藥,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

3.

沈從文對於世界的認識始終是具體而微的,他也有很多抽象的情緒表達,但那只是對著自己。一旦看世界,他就進入到一個小小的溫和的目光里。這是我極其敬佩的一點。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見識足以會被視為異類。但他過往生命的經驗告訴了他,什麼才是真正值得的。

那個「大胖婦人」的例子(汪曾祺在紀念沈從文先生的文章里提到,沈先生在書後寫過一句話「某月某日,見一大胖女人從橋上過,心中十分難過」),雖然總被拿來調侃沈從文的多愁,不過在某個角度上,豈不是他生命觀念的最好體現?他看過太多的生死了,還是在他小小的未完成的年齡里,就面對了這般殘酷。那些刺目的血告訴他生命是多麼脆弱,哪怕是再微小的生命。

這一切說來容易,真要體現在自己的行上,卻極難。非是痛徹心底的沉思不可。而且需要日復一日地錘鍊著自己的心性,還要承受無盡的對抗和消磨。

我說這些,是有種巨大的悲哀在其中,對所有人類命運的悲哀。現在的我們反而是另外一種極端,只見其小不見其大。至於這悲哀的背後是什麼,過了這麼多年,我們依然給不出,甚至逐漸背離這種思考,往著「瘋狂」的方向走去。

4.

偏愛沈從文,始終是因為他在大洪流中的「清醒」,或許倒也不能說是清醒,而是一種內在的思索,一旦外在的現實不可控起來,他第一個反應不是求助於某種外來的「良藥」,而是走回內心,去思索那些命運給予的印記,「它們」會告訴他應該有的選擇是什麼。

我對文學始終抱有極大的期待,倒不是寄予它能對現實起什麼作用。而是,如果一個社會能尊重真正的文學,內在就會形成一種對抗和自省,一種消解極端的力量。當然,這也要求文學的伸展要足夠豐富和自足。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這一切大概是妄想了。

好的作家不是因為他偉大,而是因為他的文字裡有種寬厚,一遍一遍讀下去,依然能觸摸到那種溫度。這是我喜歡沈從文的原因,大概也是張新穎老師一遍遍講述沈從文的原因。

5.

沈從文自然不是完人,看張兆和給他的信,簡直讓人相信,這是一個在現實中一起生活會讓人奔潰的丈夫,但兩個人磕磕碰碰一輩子過去了。我無意「歌頌」他們的愛情,天底下本來就沒有純粹的愛,多是夾著諸多雜質的。

重要的是,兩個人的相互對望,相互的「理解」,可能要耗費一生的理解。理解是我要加重的兩個字,是要用最大力氣去面對的兩個字。

對於張兆和來說,她晚年整理自己老伴的文字,把他年輕時那些放肆的文字和寫給自己的情書都放進了書中。我想她再讀這些文字,會慢慢理解這個和自己走了一生的人——他生命里的執拗和悲哀。而這份理解,用了她一生的時間。

這不算什麼悲哀的事,畢竟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機會真正面對過對方。

拉拉雜雜寫了一些對於《沈從文的前半生》的感受。就像張老師愛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寫沈從文,我也更願意讀到的人去看書,走進去,讓自己的內心貼近那種文字的溫度。

2018年3月20日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