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如何黑暗?怎樣旅遊?:我讀《黑暗旅遊:暗黑吸引力的目的地》

(编辑过)
馬特市似乎還沒全部恢復
書封取自網路

我在外雙溪時代就讀研究所的同窗柚子,翻譯了由西班牙籍文史記者Míriam del Río在2019年出版的《黑暗旅遊:暗黑吸引力的目的地》(TURISMO DARK: DESTINOS CON OSCUROS MAGNETISMOS)。感謝他月初為了贈送這本剛出爐的譯作,特地來找我喝咖啡。

作為一個研究旅行史,很想吊書袋,但腦袋裡的材料少得吊不了書袋,但旅行的時候卻跑過不少黑暗地景的寫作者,要是不談談這本書,實在是不好意思說我是研究旅行史的不良歷史學徒。

1990年代,兩位在英國格拉斯哥研究觀光旅遊的學者John Lennon 與Malcolm Foley,開始以「黑暗旅遊」(又稱「黑暗觀光」,Dark Tourism)一詞,來指稱旅人涉足曾發生戰爭、死亡、災難與傷痛的各類場館、碑墓、集中營等負面或艱難遺產 (Difficult heritage)的行旅經驗,藉以區別追求休閒與愉悅的觀光體驗。

Photo by Chester Ho on Unsplash

「黑暗旅遊」在上個世紀末,逐漸成為學界的研究課題,針對其定義、場所類別、旅人的造訪動機等環節,展開更細緻的討論。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觀光產業也推陳出新,加以網路信息的快速流通,當代的旅人們,無論最初的動機為何,多少都曾經參與過「黑暗旅遊」這類的活動。2018年,Netflix也曾推出名為《黑暗旅人》(Dark Tourist)的旅遊節目,由紐西蘭籍記者David Farrier為觀眾介紹其親歷世界各地的黑暗旅遊景點。

本書收錄了60個遍布五大洲的黑暗景點,作者特別強調,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不過,若根據羅蘭巴特「文本誕生,作者已死」的理論,作者在完成著作之後,彼此的關係就已經結束了,而讀者要如何閱讀與詮釋文本,往往不是作者原本著書的理念所能左右。所以若讀者要將這本書,視之為日後規劃黑暗旅遊行程的指引書,將60個景點逐一解鎖、破關,其實也沒甚麼不可以。

當然,就實用性而言,本書也確實稱不上是一本旅遊指南,其內文著重描述黑暗地景的歷史成因與現況,至於如何前往目的地的辦法,則留待讀畢之後按捺不住好奇,想去一探究竟的讀者,去進一步的規劃自己的行程路線。


一個叫做普利皮亞特(Pripyat)的城市,是本書第一個介紹的黑暗地景,它就位於目前正處於戰爭狀態的烏克蘭境內。俄軍在日前曾攻佔1986年發生過核災事故的車諾比電廠,就在普利皮亞特市附近。當年核災浩劫過後,普市居民已全數撤離,此處成了歐洲著名的鬼城,而無法隨著人群撤離的動植物,則逐漸與放射物質共存至今。

Photo by Vladyslav Cherkasenko on Unsplash

戰爭之前,曾有旅遊業者提供前往已廢棄的普利皮亞特市的禁區旅遊行程,稱為「車諾比旅行」(Chernobyl Travel)或「車諾比觀光」(Chernobyl Tourism)。值此烏俄戰爭仍未見落幕之際,開卷閱讀不免有些許沉重。

不過,入選本書的黑暗地景,並不盡然皆為所謂的「負面/艱難遺產」。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底比斯,現在有「帝王谷」之稱的路克索(Luxor),也名列書中。此處的阿布辛貝神殿與圖唐卡門等法老陵墓,是全球大眾耳熟能詳的文化遺跡。近代的路克索,曾吸引西方考古團隊挖掘墓葬的熱潮,也發生過進入墓穴一探究竟的關係人士,數年後不明原因暴斃的案例。

Photo by Jeremy Bezanger on Unsplash

雖然上述因挖掘墓葬,在事後貌似死於非命的關係人,亡故的現場並非皆發生在路克索當地,但這究竟是否為神鬼傳奇的詛咒,或有諸多基於科學分析的解釋,歸因這些死亡確為命運的捉弄,繪聲繪影的都市傳說至今仍流衍不絕。

而19世紀末的東非,現今的肯亞,當年在英國殖民勢力之下,計畫修建跨河道鐵路工程期間,曾發生的食人獅攻擊獵食鐵路工人的離奇事件。兩隻獅子貌似有預謀、縝密的攻擊行動,曾造成數百人的死亡,後世陸續有據此改編的影視作品。例如1996年由麥克道格拉斯與方基墨雙主演的電影《暗夜獵殺》(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但是,作者在書中並未交代確切的地景或空間所在。

photo via wikipedia

台灣國人最熟悉又陌生的鄰居日本,則在本書中獲得兩席的位置,分別是青木原樹海,與三大靈場之一的高野山。

樹海以「自殺森林」的負面形象,與神秘心靈景點的盛名,紅遍日本國內外。打開水管頻道,俯拾即是各路網紅與獵奇旅人們深入其境的實況影片,且刻意營造、渲染恐怖的效果,引觀者無限遐想。實則樹海周邊的生態景觀,與森林浴步道,也被賦予了休旅遊憩的角色。

photo by Cathy Tsai

至於由弘法大師空海創立的真言宗聖地高野山,儘管其長眠之處的奧之院周邊,林立著無數墓所,其間不乏日本史上叫得出名字的歷史人物,但究其「靈場」的空間性質,在日本宗教文化的脈絡裡,並非充斥黑暗恐怖氛圍的禁區,而是修行與參拜的信仰聖地。故作者將高野山理解為黑暗旅遊景點,不乏有文化誤讀之嫌。

Photo by Sava Bobov on Unsplash

此外,作者對這60個黑暗地景的選擇去取,或許是以其所預設的主要讀者為考量?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一定不是本書所設定的讀者群。


Photo by Gwendal Cottin on Unsplash

如何黑暗?怎樣旅遊?究竟是文明遺跡?信仰聖地?抑或是充斥詛咒傳聞的陵寢,與肉眼不可見,但貌似幽影幢幢的墓園?一百個旅人,就會有一百種旅行視線。無論是戰災兵燹的生死傷痛的遺產,還是地景的虛實傳說八卦,甚至是詮釋的誤解,這本書通通都能給你來那麼一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