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觀展側記】札幌。再訪樺太關係資料館(中)

日俄戰後,位於亞庭灣的口岸城市大泊(現今的コルサコフ)成為樺太民政署的總辦公處所在地,以及連絡內地的重要港口,其後設立了由鐵道省直營,聯絡大泊與北海道稚內的「稚泊航路」。

被列為北海道遺產的稚內北防波堤圓頂,就是二戰結束前稚泊航線營運期間的重要硬體建設。當時的稚泊航路,與過往聯絡本州與北海道的青函航線類似,扮演著聯絡道樺間接駁鐵道交通與客貨運輸的重要角色。

廳內展示了一艘名為「亞庭丸」的渡輪模型,是1927至1945年往來於稚泊間的重要聯絡船,負責運輸樺太建設製紙業所需的燃煤,與來樺討生活日益增多的人群。

亞庭丸在當時是具備破冰功能的頂級渡輪,能夠無阻於大泊港在冬季的冰封期。不過,樺太與內地的航路並非僅有稚泊一條,日本政府亦積極在灣岸地區,尋覓終年不凍的口岸來築港。

位於樺太西岸的本斗(現今的ネベリスク)就以終年不凍,與氣溫、風勢和地形的優位性,被政府選定為重點築港地。其後亦在本斗與稚內間,開設了比稚泊航路更為短縮、便捷的渡航路線,本斗也是日治期間樺太唯一的不凍港。

作為陳列品的渡船案內、鐵道旅行指南,背後亦呈顯了帝國日本欲透過海陸交通建設,藉以招徠國內資本、勞工,來開發樺太豐富的森林、漁礦等天然資源。

配合樺太各地的拓殖計畫,逐步用鐵道串接起聯絡南北各港口、城市的交通線,而開發觀光景點,吸引國人到此遊覽,不消說是以其觀光建設,向旅人置入帝國視角的旅行視線。此外,圖中東西向建設的鐵道,亦是兩岸的港口城市,在冬季冰封期不可或缺的聯絡要道。

以北海道的經營模式為藍本,利用取得土地所有權等誘因,鼓勵東北、北陸、四國等地陷入生計困難,期望翻身的民眾移居樺太,從事農林漁礦等拓殖。豐原市(現今ユジノサハリンスク)就是最初被政府規畫為農業拓殖的都市,以《古事紀》中「豐葦原瑞穗之國」的出典來命名,由於地形與札幌類似,亦採用札幌方格式的道路規劃。

樺太的豐原與台灣的台北,同樣是當時日治殖民地都市計畫的典範。

明治末年,三井財閥曾挹注樺太廳大筆的資金,用以整備港灣、敷設線路,其後更在樺太成立物產與礦業公司,進行森林與石炭資源的調查與開採,亦與王子會社合辦製紙工廠。

樺太所生產的木材,因為CP值高,曾一度成為供給日俄戰後,日本在滿州、朝鮮敷設鐵道所需的枕木原料。而歐戰以降,國外的紙張與製紙原料進口量銳減,樺太的製紙工業適時填補了內地之所需,戰後各家紙業會社更陸續在此擴充設廠。

1930年代以降,日本內地因戰事牽動而逐漸受到諸多管制之際,位處帝國邊陲的樺太,並未明顯感受到衝擊。反倒因為日本受到制裁,造成進口原物料短缺,而改由樺太所產的碳礦、木材等資源支應內地,使樺太因戰爭而獲得不錯的經濟景氣。

不過,景氣與平和的氛圍,在二戰末期,蘇聯對日宣戰之後,迅速變了調。樺太作為日蘇國境的前線,在二戰接近結束之際,兩國間的樺太戰役才正要開始。蘇軍越過北緯50度的國境線,向南樺太進攻。

由瀧田洋二郎執導,吉永小百合領銜主演的電影「北の桜守」,描述的就是居住於南樺太須惠取的江蓮一家,在二戰末期蘇軍來攻之後,丈夫赴前線作戰,妻子則帶著兩個兒子撤回內地,沿途經歷敵機轟炸,目睹山路屍橫遍野,渡輪遇襲沉沒,長子不幸罹難,女主角與次子輾轉至北海道的網走,等待丈夫前來團聚,母子彼此相依為命所展開的故事。

劇中,江蓮家的男主人就是一家木材製造所的經營者,常須前往林場物色木材,後因戰敗被俘,客死於西伯利亞獄中。而江蓮家所在的須惠取,是南樺太西海岸因炭礦與工業發展,人口聚集眾多的大城市,由於接近北緯50度線,也是當時日蘇交戰最激烈的地區之一。

展開逃難之旅的江蓮母子三人,依照男主人在地圖上所指引,橫越內地山路抵達海岸搭乘鐵道的避難路線,也就是所謂的「內惠道路」,也出現在展廳的一幅示意圖中。

綿延76公里的內惠避難路線,民眾需冒險徒步越過不時有空襲的山道,沿途死於流彈、疲勞與飢餓者隨處可見。綿延76公里的內惠避難路線,民眾需冒險徒步越過不時有空襲的山道,沿途死於流彈、疲勞與飢餓者隨處可見。即便能幸運躲過敵機空襲,輾轉抵達沿海地區,搭上政府安排的引揚船隻撤退回內地,宗谷海峽間亦充斥著被敵對潛水艦投放魚雷,而沉沒的危機。

觀展之餘,重溫電影,兩相對照,較之數年前初訪資料館時的懵懂,對這段歷史,更有深刻的理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