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觀展側記】札幌。再訪樺太關係資料館(下)

美國學者華勒瑞(Lori Watt)的著作《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中曾經指出,二戰後從外地被引揚回國的日本人群體,回到祖國之後,難以被本土的日本人視為真正的日本人,往往遭受歧視與排擠,成為戰後百廢待舉下最低端的人口,多淪為在黑市討生活的人群。

電影「北の桜守」的劇情中,江蓮母子二人經歷艱辛回到本土,飢貧交迫之下,一度成為幫黑市米商打下手的運米人,在車站、叢林間以化整為零的方式,規避警方查緝。而定居於網走的江蓮母子,住在當時政府提供給樺太引揚回國者的居所,其後利用此地,開設了出售飯糰為主的食堂來維持生計。

回到札幌之前,我人剛好在網走,經過「道の駅流冰街道網走」的觀光物產交流中心內,亦見到了網走當地為宣傳觀光,所裝置的江蓮食堂布景。


戰爭的引揚與流離之外,堅守在樺太直到最後一刻的人員,則在蘇軍登陸之後陸續傳出所謂「玉碎」的悲劇。例如重要的通信據點真岡郵便局,九位正值妙齡,選擇堅守職責,確保通訊不中斷的女性接線員,在蘇艦進入真岡港之後,不敵猛烈的攻勢而服毒自盡。

日本最北端的城市稚內,港邊的稚內公園高處,除了能遠眺宗谷海峽,亦設有紀念在真岡殉職的九位女性接線員的「九人の乙女の碑」,以及稱為「冰雪の門」的樺太戰死者慰靈碑。

2015年8月,我買了四張車票(遊記在此),搭了一千多公里的鐵道抵達稚內,曾在兩碑周邊吹拂著海風,細讀著碑文與案內解說,駐足許久,遙想著也是1945年的8月,海峽對岸的樺太所經歷的戰役與傷亡。

後來,無意間發現日本NTV在2008年,曾有一部改編自九人乙女殉職事件的日劇SP「霧の火~樺太・真岡郵便局に散った9人の乙女たち~」,劇中虛構了一位原本決意與同僚集體殉職,卻因故未遂的主人公,回到本土之後,在晚年與失散的孫女重逢,兩人以口述訪談、紀錄的方式,回溯當年主人公在樺太的生活與戰爭經驗。

「你看!這裡可以看到薩哈林喔!」

劇中由香里奈飾演的孫女,在稚內公園的乙女の碑旁,拿起手機中祖母的遺照,望向宗谷海峽說道。

稚內在戰前是日本「內地」與作為領土「外地」的樺太,是地緣關係最為密切連結的港口,若將道廳內的資料館移往稚內,結合當地史蹟、紀念碑等歷史文化財,與相關題材的日劇、電影在此拍攝的場景,或許更能適得其所。



仍有為數頗多的民眾,無法隨著帝國回到家,他們大多是隨著丈夫取得俄國籍的日本女性,並不待見已經返回本土的娘家親族,夫家亦不同意其返鄉,隨著美蘇兩大陣營間的冷戰趨緩,1980年代末期日蘇(俄)關係走向正常化,這些人始有機會回到日本探親或是永久居留。

北海道與薩哈林,在1980年代通過官民間開催的墓參、戰歿遺骨返還、設立慰靈碑、兩地物產流通等活動,加以海空航路的再開(往返稚內的薩哈林定期航線在2019年停航,復航時間未知),交流漸形頻繁,許多在戰後殘留在薩哈林的日本人,在道薩兩地的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代以降的樺太,在日俄兩強權的利益競逐間擺盪,作為原住民的阿伊努等民族,在歸屬的議題上從未有能力為自己發聲。日俄議定樺太聽任兩國人民移住、雜居的時期,民族衝突頻仍;其後樺太千島的領土交換,明治政府曾倉促將樺太阿伊努人強制移居石狩川河口地區,以防其藉由宗谷的地利之便返回故土。被強制移住的阿伊努人,除了衣服之外其餘身無長物,受到霍亂、水痘等傳染病的侵襲,半數失去生命。

日俄戰後,重新領有南樺太的日本,陸續進行各項基礎建設與資源開發,除了引進內地的移住者,隨著朝鮮併入日本帝國,1920年代大量來樺的朝鮮人,成為樺太人口第二多的族群。

因朝鮮人的工資較內地人更為低廉,成為林業、採礦業最底層的血汗日僱勞動者。當時的豐原市,在建設過程亦有「朝鮮人部落」、「朝鮮人遊廓」的存在,試圖將之隔絕在內地移住者的生活圈之外。二戰淪為戰敗國的日本,被迫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卻並未積極處理在樺朝鮮人的返鄉與國籍歸屬,致使他們成為名符其實的「帝國棄民」。

阿伊努原住民與朝鮮移工、移民在樺太的苦難,是資料館的陳列所未能呈現的。這或許是日樺關係間一段諱莫如深,刻意避而不談的歷史。

究竟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