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存念

人要活得自在,先要心存善念,有善心就行,不一定先做一大堆好事。

按照知行合一的說法,其實心存善念,也就是善的開始。

想一件事,便也是行一件事。記得宋代的理學大家便告訴自己學生一件軼事。是這樣的。有一天,他閑來無事坐在一處廊屋旁,就數了數廊柱有多少根。第一次數完,又有些不放心,便再數一遍。果然兩次的數字不一樣。于是,他就喊來旁邊人幫著計數,點了一根,就報一聲,數到最后,還是和第一次相同。

他對此感慨不已,認為人心中有了在意,便拂亂了心中本來的寧靜。遇事遇人,都要先把穩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主。

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

某個縣城,建造一座大屋子,結果到了最后,那根長梁找不見。于是就費了很大事,又是懸賞,又是求人,最終才找到了合適的木材。

講這個故事的讀書人,也是身在城中,聽說了這件事。結果聽了不久,他出門游歷,走在山邊,看到每一棵樹,心里都升起想要量度一下的念頭。其實,那根梁柱已經找到,那間屋子也已建成,可心中有了這個念頭,行動舉止,便難免不受影響。

他的總結是,人不能不謹慎地對待自己心中的存念。

因此,我才說,人要活得自在,先要心存善念。有了善念,便是自己做了自己的主,而不是被善惡所驅使。搖搖晃晃的人,即使不跌跤,人們也不會說是他功夫高明,而只是將之歸結為運氣好。

至于說不用先去做一大堆好事,是因為無論做什么,都不該心中急躁,有了急躁的念頭,也就是心中多了一個私心。

心底無私天地寬,有了私心,即使做好事,都沒有功德,更何況還不做好事呢?

記得余華寫過一本小說,叫作《在細雨中的呼喊》,里面寫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小故事。

舊時候,種田用水,水是極為寶貴的資源。遇到了天旱無雨,爭水的人,都能打出腦子來。

這個故事就是因為水而起的爭執,爸爸、媽媽先后都被對方推擠到了田埂水中,大兒子、小兒子都豁出去,揮著菜刀將對方趕跑了。而作為主人公的二兒子,卻只是坐在池塘邊,看著這一切發生。

于是,事后的公眾輿論對他特別不友好,不光是一家人都將他視為外人,連那原本爭水的鄰人,也對他不冷不熱。

而在二兒子的獨白中,他不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也不是因為懦弱,沒有勇氣。

在這種大家如何,你必須如何的環境中,他的選擇,并沒有對錯之分,而只是在于從眾與否。

所以,他后來是被整個社會規則孤立起來了。

因為大家所相信,并且為之付出慘痛代價的行為,卻有一個不愿承認。

于是這種罪過,并不是因為他到底觸犯了什么具體的法條,而是他完全否定了這個規則存在的合理性。

自在,其實不是一種閑適。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幾乎所有人,都必須先裝著和大家一樣,這樣才能融入集體,而不是被疏遠出去。

古代的刑罰,就是如此,對于那些不符合部落價值觀的人,最大的懲罰,除了死刑,就是流放到四方荒遠之地。

心存善意,并不是讓我們得到自在,而是讓我們在自在的過程中,失去了那片出生的土地,卻還有一塊誰也拿不走的立腳之地。

這才是人活得自在的難處。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