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系列

自戀系列

寓森

33 篇文章

以精神分析觀點觀察自戀的社會現象,已集結成書--「自戀筆記」。 全書網址:https://lincalvino.me/narcissism/

自戀系列

自戀系列

以精神分析觀點觀察自戀的社會現象,已集結成書--「自戀筆記」。 全書網址:https://lincalvino.me/narcissism/

更新

自戀系列之 自戀序曲

*為何要討論自戀?...

自戀系列之 涵容(containment)

...

自戀系列之 鏡映(mirroring)

...

自戀系列之 理想化(Idealization)

...

自戀系列之 天賦(Talent)

...

<自戀系列之 匱乏>如何提供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

...

<自戀的社會觀察與詮釋> 我看宮崎駿動畫中的「 無臉男」

...

<自戀的個別樣貌>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的心理剖析

...

在正常與異常之間,由病態到疾患--人格會生病嗎?

正常、異常、病態與疾患,在醫學上有明確的定義;但是現實中它們之間的界線,卻相當模糊。人格作為一個人主要的特質,隱含著精神上「主體性」的內涵,精神醫學如何定義它生病了?正常與異常-- Normal vs...

從「被看見」到「看見自己」-談匱乏環境下的自我發展

匱乏所影響的主要是「鏡映」的歷程,因為每個人環境與特質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因應方式。本篇先就匱乏的兩種情境「缺失」與「扭曲」,以及兩種主要的人格面向-「內傾」與「外傾」,概略地描述自我在匱乏狀態的可能發展。什麼是「匱乏」的環境?首先要說明,「匱乏」主要並不是「物質」的缺少,而是「回應」的欠缺或是扭曲。雖然物質上的貧乏對於心理有一定的影響,會直接造成「慾望滿足」的挫折。但是「鏡映」的過程主要是對...

白紙、天使還是惡魔?--嬰兒早期心智狀態的探討

...

<自戀的社會思考>照顧小孩要不要給薪水?

...

親密關係暴力(一) 解剖愛情

...

親密關係暴力(二)愛情的賭徒

...

親密關係暴力(三)打是情,罵是愛

儘管多數人都不同意這句話,但在潛意識中,對於雙方,它可能都是真實的...無數的施暴者都說過這些話:「我是因為愛你,才會打你」、「我不打你罵你,就表示我不在乎你了」。通常我們會認為這都是施暴者的藉口,對這些話嗤之以鼻。但我必須說,在他們的心理上,特別是潛意識中,這些話是相當真實的;而更詭異的是,對於受暴者也是。難道說,他們得要在「施虐-受虐」的過程中才能感覺到愛情嗎?這不就是感覺很變態的 S...

親密關係暴力(四)情人看刀

...

霸凌的心理剖析(一)概念篇

霸凌雖然是「恃強凌弱」,但是跟「弱肉強食」不同,它想獲取的多半是心理上的滿足。在大自然裡,「弱肉強食」與「適者生存」幾乎是不變的法則,很多人會把達爾文的演化論用在人類社會的競爭上,似乎「汰弱留強」是很合理的事情。看起來言之成理,但是自然界裡的獵食者並不會只是為了高興去欺凌獵物,或...

霸凌的心理剖析(二)加害篇

霸凌的起始並非源自於邪惡,而是恐懼。我先從較為單純的情境說起。大家一定有看過,小孩子有時會去欺負有身心障礙或是弱勢家庭的小孩,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曾經做過這樣的行為。還記得小時候當你第一次看到一個和你差不多大的小孩,但卻是肢體缺損或是全身骯髒不堪時,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公共電視正在播放的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探討關於隨機殺人事件。以目前看到的內容,探討的十分客觀深入,先推薦大家入坑追劇。為免暴雷,我之後的討論會避開劇情的描述,只針對劇中的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首先我想先對「劇名」提出的問題,計算一下究竟「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多遠(多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Psychopathy=邪惡基因?

要討論隨機殺人,就不能不去試著了解「心理病態 psychopathy」這種特殊的人格狀態。聽到「心理病態」,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可能是變態殺人狂。沒錯,變態殺人狂確實都具有心理病態的特質,但並非所有的心理病態者都是殺人狂。變態殺人狂並不常見,但是心理病態其實很常見。

霸凌的心理剖析(三)受害篇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霸凌的加害人經由「分裂」與「投射」的心理防衛機轉,將內在的脆弱感投射到外界,這時候「被投射」的對象就成了霸凌的受害者。然而,加害人選擇「投射」的對象並不是隨機的,受害者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地符合加害人所要投射的內容。例如加害人想要投射「脆弱感」時,通常會選擇有弱勢特徵的人。

充氣娃娃男--關於性癖與戀童

2015 年 11 月台灣有一則新聞報導:一位工程師偷了女童的鞋子被逮捕,在他家中發現了兩百多雙女童的鞋。據他表示是給家中的充氣娃娃穿,用來自慰洩慾。他向警方供稱因為 7 年前被女友嫌薪水少而分手,深受打擊,才開始偷竊女用內衣褲、褲襪及高跟鞋等女性用品洩慾。

<自戀工作室>給孩子三年,他給你一輩子

講了這麼多關於自戀的概念與案例分析,都是理論的探索。接下來要開始談談一些具體的作法與建議,還沒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人,可以到這裡腦補一下。我認為建構良好的自戀,跟建造一座房子很像。首先,良好的地基是很重要的。地基穩固了,之後房子可以蓋得又高又大,遇到大地震也不會倒塌;即使不幸遭到破壞,修復也比較不困難。

<自戀工作室>給孩子永遠的同伴--手足

每次和朋友聊到生小孩的事情,我總是會「誠心」地建議他們--至少生兩個小孩。這不僅僅是為了小孩,也是為了父母自己。「啥!你不知道現在養小孩費用有多高嗎?社會這麼競爭,未來的出路怎麼辦?到時候找不到工作,搞不好老了還要負擔小孩的生活。你的收入高當然沒問題,收入不高的怎麼辦?

<自戀工作室>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

一直很不喜歡「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它預設了一種以競爭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落後彷彿變成一件可怕、甚至是罪惡的事情。如果這句話鼓勵的是一種「寬廣」的學習方式的話,那還勉強可以接受;可是絕大多數喊著這句口號的機構,鼓吹的是「提早」讓孩子學習一些之後就會學習的課程,重複同樣的內容,只為了在考試時的成績能夠勝出。

<自戀工作室>反叛的青春--個體化的掙扎

孩子的青春期應該是很多父母親的夢靨,這階段的青少年,思想叛逆又自以為是、情緒陰晴不定又容易暴走,重視同伴甚於父母的想法,常常讓父母親無所適從。近來的大腦研究發現,這些青春期的特徵可能是跟大腦的發展有關。大腦在這個時期快速的發展,但是不同區域之間發展的速度不同,導致了彼此間的協調出了問題。

<自戀檔案室>「完美」的輓歌--北大弒母案

一個近乎完美的學生,過著近乎完美的學生生涯,卻做了一件細節近乎完美的謀殺,而對象竟是自己同樣近乎完美的親生母親。2015 年一起發生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殺人案件,當年 7 月 11 日,北京大學學生吳謝宇在福州殺害自己的母親謝天琴,並將其遺體用多層塑料包裹並加入活性炭吸臭,後將遺體留在了案發宿舍內。

<自戀檔案室>啃老繭居族的悲歌

2019 年 5 月 29 日,日本川崎市發生 3 死 17 傷的隨機殺人案,長期「繭居」的嫌犯,無預警地外出成為「通魔」,讓全日本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相隔 3 天,日本農林水産省前事務次官 6 月 1 日午後持刀殺死自己 44 歲長子,他表示因為擔心兒子對附近小學生不利,才會刺死兒子。

<自戀檔案室>心靈的黑洞--連續殺人狂

中國白銀市連環殺人案從1988年6月份至2002年2月份,白銀市出現了9起殺人案件,大部分作案時間選擇在白天,採用尾隨、盯梢或者長期觀察後,直接進入所選女子居住地,進行強姦殺害,或者殺害奸屍。兇手殺人後,都要切割受害人不同身體部位的器官或者組織帶走。

<自戀檔案室>一件染紅的綠衫--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

事件簿:2017 年 09 月 06 日,台灣新北市一個 15 歲的吳姓少女,剛考上高中第一志願北一女中,上學第 5 天,和母親吃完早餐後說要出門上學,卻跑到住處 14 樓頂,留下「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的信封,然後一躍而下自殺身亡。他的父母都是建中、北一女畢業,兩人都是醫師,唯一的姊姊也是北一女畢業。

<自戀檔案室> 宅世代(增修版)

大家一定都聽過,「宅男」、「宅女」「宅...」的用語,「宅」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宅」究竟意味著什麼?潛在的又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這跟自戀有關嗎?為何成為發展的趨勢?什麼是「宅」?我將本文要討論的「宅」定義為:一個人選擇多數時間待在家裡,儘可能減少外出活動,避開陌生的環境與人際接觸,只從事自己選擇的活動。

網路成癮

近年來關於網路的議題很夯,很多人對於目前網路上出現的一些現象感到很憂心,特別是對於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似乎導致了傳統生活的改變,感到很深的恐懼,其中「網路成癮」是最被廣泛討論的話題。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 Gaming Dis...

<自戀工作室>自戀的修復

如果已經過了自戀發展的黃金階段,自戀的困擾已經發生了,該如何處理?首先要澄清一件事:雖然前面提到很多「理想」的自戀成長過程,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有所謂「標準」的自戀結構;生活的環境充滿了變數,生命原本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態,不存在所謂的「標準」心理結構。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