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Huan
Shao-Huan

語言學習者,以精通一兩種東南亞語文為目標;然而有時連基本的中文都是不甚熟稔。

應許之地:兩世紀來的民答那峨

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多年來爭亂不斷,直至近期地2017年馬拉威市戰爭至今已四個年頭,然而許許多多的家人及屍首都尚未得以找回、多人仍流離在外,這樣的和談及暴力充斥在民答那峨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數十載,總是想提問為甚麼會是摩洛問題,或是摩洛人真的是個問題嗎?近期閱讀了製造民答那峨(Making Mindanao),書中提出了一些解釋,也逐漸得以解惑一些想法。

應許之地:美國在民答那峨的拓荒之始

民答那峨從二戰後才開始併入菲律賓的管控中,但自二十世紀初來的半個世紀,應許之地的名號就大量的產生在眾人心中,歷經了美國人及日本人墾荒者的到來,甚至二戰後前二十年的管理皆未有非常大的明顯衝突。一般都認為是馬可仕的民答那峨發展局(Midanao Development Agency ; MDA)及要求大量北部人民遷往南部開墾後才有比較多的衝突產生,但在1950–1960之間其實就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口遷往達卯(Davao)及哥打巴托(Cotabato)。這使得本來主要在哥打巴托的馬京達瑙語(Magidanao)成為弱勢的語言,當地的強勢語言逐漸由中部常用的宿霧語(Cebuano)所取代。

在十九世紀初,民答那峨還不那麼確定會併入菲律賓的版圖中,美西戰爭後,美國勢力長驅直入。部落民或許在長期的跟許多地區勢力的互動下,都有一些逃離或是跟地方半合作的方式,許多部落隨著開墾進來而進去更深山的地方,排斥被統治(自主的選擇應該居多),有些部落領袖為了自身利益,或許考慮開始跟地區勢力合作。

早在歐洲航海時期民答那峨就已跟眾多航海強權互動,對西方國家早不陌生。美國新興勢力進入,對於地方舊有勢力有許多衝擊,美國要求廢除奴隸制度就導致了許多(相對起中國看中土地為地位象徵,許多東南亞贊米亞地區更看重人口,可參考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的歷史)對於許多新出頭的頭目就會有新的機會可以跟美國合作(當然分化當地團體也會是外來勢力所樂見的事情)。Piang與許多新興部落領袖的出現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契機下產生,但單邊押寶總是過於危險,同時跟美國這邊討論民答那峨納入美國殖民地與此同時又跟馬尼拉中心討論合併。在同時跟多股勢力交好,是一種自保的方式,在無法抗拒統治的狀況下,承認及交好或許才會有一些自己可運用的空間。

美國在19世紀的擴張曾經想把民答那峨納入殖民地,在此時也有大量的美國白人來到菲律賓種植橡膠及麻繩,因為面對馬尼拉當局的許多土地法令,土地擁有持有上限。他們在當地他們組成了達卯開墾協會(Davao Planter Association),並試圖影響美國中央讓南部納入美國殖民,藉此排除馬尼拉菲律賓人當局的勢力。

Leonard Wood在菲律賓時期,他強力的想要將民答那峨拉出菲律賓統治中。但在一戰過後,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充斥的世界政治舞台,美國民眾也不支持再擁有一個殖民地,且民答那峨的工人也始終無法穩定提供勞務(罷工或是逃工頻仍,有一說也是美國人真的太剝削當地人了)亦代表著無法擁有穩定收益,對美國當局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價值去冒這樣的政治風險。隨著Leonard Wood的死去,民答那峨的早期分裂爭議逐漸消失,並在奎松的拉攏下納入了菲律賓政治的體系之中,許多美國的拓殖者也漸漸出清它們於民答那峨的土地。(對於其他美國在全球的拓荒殖民,十分推薦被隱藏的帝國: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達卯(Davao)國-日本拓殖時期

在美國人走後,日本人隨後遞補上來進入到了民答那峨之中。與美國不同,日本人帶來的許多的人口,大多是從沖繩及一些邊疆地區來到。這些人在這些區域生存不易而南渡,舉家到來的狀況下菲律賓人的勞動力參與相較需求降低,許多日本人選擇自己開墾,為了避免土地上限的法令他們與擁有土地的菲律賓人簽下長期租約,儘管有許多人去告發,但透過日本企業給菲律賓中央的回饋而被默許。

日本人在此使用的農民(jieisha)制度使工作層層分包,由大公司分給日本個人承租戶耕種橡膠(abaca)及漢麻(hemp),由個人分擔所有的稅收及成本,再將收獲賣回公司。這樣的方式很像台灣早期蔗糖收購的模樣,有些日本承租戶選擇聘僱當地菲律賓人來協助耕種橡膠,再來日本政府背後的金援使得這樣的分層的運作模式大為成功,一度有82%來自民答那峨的橡膠都產自日本人之手。

這制度現今還成為民答那峨許多跨國企業耕種經濟產物常見的手法(最出名的就是菲律賓的血汗香蕉)。透過當地的代表處一直向馬尼拉當局示好,奎松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日本人在地的勢力,透過奎松向美國當局示好也讓美國不致過於反感。日本在此時與菲律賓的貿易為第二,僅於美國之後。

日本後來二戰期間佔領菲律賓時期,這些馬尼拉政治人物的轉向並不是不可預期的。在這段期間,可以注意的是,美國及日本來到當地的拓墾者都是來自少數或是窮困地方的居民,美國多來自堪薩斯及內不拉斯加、而日本來的在沖繩人也占了不小的比例,這些對少數民族的不友善及不平等,在20世紀從這些歐美國家逐漸擴散到了其他地方。

虎克騷亂及移民

在二戰過後,菲律賓馬尼拉中心的領袖們仍舊沒有改變,這點使得許多的北部共軍不滿,加上遲遲未能改革呂宋島中部的土地分配問題,戰後民生凋蔽導致叛亂,一度虎克軍打到總統府外,直到許多舊菲共的高層遭到逮捕後,騷亂逐漸遭到弭平。

政府當局為了撫平民心,透過移民計畫讓叛軍移至民答那峨,也讓一些沒有土地的居民過去開墾,相對於呂宋的人滿為患,民答那峨的土地利用當時尚未飽和,儘管已經在當地已經有很多大片的栽植園,仍有許多的土地可供人開墾。但在莊園制度的未改善下,這只是將馬尼拉的問題轉移到了民答那峨,最深層的土地改革則因當局害怕既得利益者的反撲而遲遲未能改革。

亦有不少移民來自宿霧沿岸城市,他們多是連動著家族一起移動,在語言上也多會選擇跟自己有相同地方方言的移民區對於自己提供保障,逐漸的許多原有住民對於這群移民逐漸不滿,在選舉上也常常會有所表態,這些地方傳統勢力以此向馬尼拉中央有所表示,將此轉化成自己的政治紅利。

這些移民不是到達民答那峨後就定居,大多也還是會定期回到原來的宿霧地方,關注地方發展及政治並影響當地社群再帶著更多的移民一起回到民答那峨,移民對家鄉的政治支持與流動也某部分構成了宿霧跟南方政治的鏈結。

政治搖擺-地方強人與中央

在二戰過後,槍火並未回收,地方火力亦有地方強人所把持,時有所聞的事件,讓人有種民答那峨地方混亂的狀況。因而中央總是設置很多辦公室希望整合民答那峨更進入菲律賓共和國的體系中,然而貪汙腐敗的狀況下,加上人員編制不足,總是更難以管理地區事務,中央又更仰賴地方人士去穩定地方治安,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動態平衡,這樣的平衡要直到1970中央強人想要掌權時才會失衡而動亂。

戰後,地方人士掌握了資源,轉換成選舉中的政治權力,並依此來進到中央當作地方代表,同時找親信來擔任地方首長,掌握地方與中央的政治籌碼,主要以哥打巴托(Cotabato)的Salipada Pendatun及達卯(Davao)的Alejandro Almendras為代表。

以Salipada Pendatun為例,他總能在中央政治改變時找到明確的管道與新的當權者接上,並隨之轉換政黨來換取自己的政治保護傘。這樣的地方與中央的互動,很大部分的彰顯了戰後菲律賓政治的狀況,地方大頭及中央政府的互相妥協及合作。中央總會有想扶持的對象,地方就有大頭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地方跟中央再次的達到平衡。

Pendatun在從地方到中央民代的過層中,有著特殊的兩面性,在多次的選舉中,他使用了他是穆斯林的擁護者,渲染中央對穆斯林的歧視來獲得地方支持,然而在選上到地方之後,又多次的表示穆斯林需要菲律賓化的文明,才能融入文明世界。他透過了這樣的方式縱橫了菲律賓政壇數十載,最終在中央執意與地方爭權時失敗。而Almendras因為到達中央最後失去了跟地方的鏈結,但有趣的是他抵達中央後提拔了Vicente Duterte來到地方擔任首長,而這位Duterte的兒子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總統Rodrigo Duterte。

在跨足地方事務跟中央的過程中,從地方出發到中央一路相輔相成的向上,有時因為脫離地方太久而逐漸讓其他的地方勢力有機可乘,這導致了選區劃分的分裂以滿足對地方新興勢力的挑戰並分配,像是從本來達卯又切出了北達卯(Davao del Norte)、東達卯( Davao Oriental)及南達卯( Davao del Sur)及切成兩省的哥打巴托(Cotabato)及南哥打巴托(south Cotabato),這樣的政治角力影響了地方選區至今。

中央強人-斐迪南馬可仕

民答那峨的問題終究只是菲律賓貧富問題的延伸,土地分配不均、土改失利、貪汙腐敗等因素造成的,從戰後到1970年代,菲律賓人口仍然不斷地成長,大量的移民到民答那峨。多次的政治族群語言的渲染,土地糾紛漸漸摩擦增大,摩洛人與當地移民的衝突逐漸爆發。

在馬尼拉中央拉攏民答那峨的過程中,亦提供了許多機會給民答那峨的少數民族,然而他們卻成為了反對中央的一股強大勢力。 他們與被淘汰的地方勢力組成了穆斯林獨立聯盟(Muslim Independent Movement ; MIM),甚至將人送到馬來西亞去受軍事訓練。在1968年的甲必丹大屠殺(The Jabidah Massacre)中政府屠殺了一支祕密訓練穆斯林軍隊,使得宗教間的張力更加升級。

在馬可仕上台後,他想把中央再次極權,逐漸想收回地方勢力的政治權力,許多資金規避了民意代表的審查直接進到地方扶持己方勢力。想讓民答那峨成為他改革的櫥窗,試圖與中部勢力家族Lopez跟Osmeña抗衡,投入大量的資源進到南方,在當地以天主教移民社群中扶植自己的民兵,最終在一場衝突中與穆斯林全面衝突。

北部的政治活動逐漸劇烈,青年愛國者陣線(Kabataan Makabayan;KM)的介入並將南方叛亂與共產黨匯流,馬可仕最終以戒嚴令來抗衡,使得菲律賓歷史最黑暗的一頁降臨。

最末,寫出這段文字或許像是自己的讀書筆記,在理解民答那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不曾看到也不曾想過的問題,而在菲律賓明年又要選舉的當下南方民答那峨的少數民族又會走向何處,想要理解未來,或許最該做的就是試圖去對這地方更多更深的認識與理解,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