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話很多
Jennifer話很多

書外的文學是生活 j543.ghost.io

數位時代的理想國——讀《區塊鏈社會學》

讀完《區塊鏈社會學》都想加入後援會(大誤

寫字的國度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從小學開始就是低頭族,看得不是手機,是桌子下的那本小說。每次換班,同學來來去去,卻總能因為手上的那本書找到知音,總有個錯覺,與文字的友誼沒有時間維度,知音才是「朋友的朋友」。我們下課說著書,上課試著寫上不了檯面的東西,幻想試卷裡的是小說,父母、老師天天逼著我們讀,威脅我們進入職場後,文字將如何折磨人,惟有閱讀、文筆與洞見才能使我們立足。

這幻想如果成真,不愛看小說的人可要抗議,如同現在很多人不滿市場掛帥的單一價值。這也是為什麼讀《區塊鏈社會學》如此感動,作者從價值開始思考,一路到金錢/貨幣、虛擬與物理世界,到國家/民族/想像的共同體,並企圖在數位世界,以區塊鏈立國,開啟多國並存的想像與可能。

LikeCoin不只是錢,更是把鑰匙

作者在書中後半部以自立的國度LikerLand為例,寫下「創作有價」的願景與實踐。

如果你也有參與LikerLand的生態系(Matters、方格子、探路客、Wordpress、獨立媒體、立場、Medium、Blogger、痞客邦等),相信可以感受到寫字的力量,只要讀者喜歡我們的創作,按下五個讚,我們便會收到創作基金LikeCoin(加密貨幣),如果有讀者訂閱或單次支持,我們也會收到每月收到LikeCoin或LikeCoin轉帳,拿到LikeCoin的我們,便可以到一至數個交易所換成法幣。

LikeCoin除了可以換成法幣的價格,更是價值的證明。進入LikerLand的我們,受到「創作有價」的吸引,是一個預設的共識,期待讀到好的內容,期待寫出好的創作,而符合我們審美的作品,我們便化讚為賞,拍手經由系統派發LikeCoin給創作者,作為「創作力」的證明。

更甚,LikeCoin還是進入LikerLand治理的鑰匙/通行證。如同臺灣人熟悉的代議政治,我們經由選舉選出民代,在立法院支持議案、立法或質詢行政單位,我們可以利用LikeCoin促使議案成立(Liker 為議案存入保證金),我們可以利用LikeCoin委託驗證人(委託 LikeCoin),藉由委託,支持驗證人對議案的立場或生態系的貢獻,如果不同意驗證人,我們隨時可以轉移委託,不用像選舉,每次都等四年,我們也可以直接對議案進行投票(持份者直接投票),藉由LikeCoin參與治理比代議政治的選票更即時,作者稱之流動民主

時事下的區塊鏈

在書中,作者多次提及香港在執筆下的狀況,面對越來越嚴格的內容審查,面對越來越模糊的真相,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竄改的特性,讓真相得以逃過審查,傳遞給另一個人。雖然在臺灣沒有直接的感受,面對同樣的威脅,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口號最貼切:「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更別說中國軍機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的今日。新科技可以成立,自然是時勢所趨。如果沒有2008年的雷曼兄弟,大家不會覺得有政府威信的金融體系會崩潰,進而失去信任,促成比特幣的興起。

此外,很喜歡作者對去中心化及不可竄改這兩個特性的解說,淺白易懂,想必是因為作者常解答像我這樣技術白癡的困惑。作者用無大台來解說去中心化,換句話說,沒有一個大的機構來掌管硬體(儲存、傳遞)或交易、傳遞的內容,也說明這個詞彙定義目前因人而異,書中傾向布特林的說法:多點架構、分權管制、得出共識,換句話說去中化不是無中心化。另外,很多文章說區塊鏈不可更改,又有文章說區塊/交易可以銷毀(burn),搞的我很亂,書中很明確的說,區塊鏈的特性是不可竄改,區塊/交易可以更改,但都會被記錄下來。

Code is Law

書中提到Lawrence Lessing在2000年發表的小論文Code is Law,我大概看了一下原文,說的是物理世界中我們已經有法律規範,但當時觸角沒有延伸到越來越發達的網路,於是Lessing說代碼在網路世界有如法律般的存在,該肩負規範的任務。作者更進一步說,Code是事發前的規範,不符合協議就沒辦法發生,而法律則更像事後論,針對結果做判斷,無論法律或是代碼,都有缺點,法律有惡法,而代碼有Bugs。

作者在不同章節延伸這個概念。首先,使用區塊鏈不一定就是民主(去中心化)。搭建區塊鏈的建築師使用點對點的架構,有了不可竄改的特性,但不代表是民主的治理方式,主導人獨裁,體制便獨裁(書中例舉數位人民幣DC/EP)。換句話說,區塊鏈不是反體制,收聽這集Podcast司法聯盟鏈的應用 ft. 法務部檢察司魯志遠調查專員,我們能知道臺灣司法正想著如何利用區塊鏈提高舉證效率,降低舉證成本。書中也釐清虛擬、數位、匿名、半匿名等概念,讓我們在理解區塊鏈應用上,能懂不同的排列組合,譬如企圖以區塊鏈捨棄廣告導向演算法的社交平台Voice,為配合各國法規,要求用戶核實身份,也保留平台刪除用戶訊息的權利,作者說「這些中央化的處理手法是否能跟區塊鏈去中心的精神並存,總體又是否能減低同溫層效應和假訊息傳波」,值得觀察。

我們該如何看待區塊鏈

打一場太極

以前在新創上班時,公司很愛請講師來說unlearn的文化,總歸一句,面對新的事物,我們該像張無忌一樣,忘掉所有拳法,不讓所學侷限我們的想像力。面對群起的區塊鏈造神,面對各種唱衰跟批評,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謹記想像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自出版與文化產業

在書之外我很感興趣的是區塊鏈帶給文化產業的機會。

在先前班雅明系列文章最後一篇中,第四週:疫情之後,靈光消逝的美術館?,我們試著依循班雅明的思路:他把當時新媒體的電影看成大眾藝術形塑的機會,而不是跟著當時主流的觀點,覺得電影沒辦法跟繪畫一樣,讓觀看的人感受獨一無二的畫作。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數位應用在更多場景,美術館開始推VR,數位藝術能以NFT發表,回頭看彼時班雅明不同於時見的先見之明,就是因為他能獨立思考並勇於想像。

關於創作有價

今天收到Matters的作者數據週報,站齡189天。文章的最後,想回到跟LikerLand最緊密的平台Matters。

這半年,每次大家討論創作有價時,我都會在象特市發表各種憤怒言論,在寫這篇文之前,我也在圍爐提出幾個問題,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可見世情短打Cosplay閱讀咖啡角精選:關於區塊鍊)。我確實受惠於Likerland/Matters(創作有價!我在馬特市百日的第一個萬元),但同時,看到一行字的健身文得到幾百拍也是有點問號,可見體現創作有價,拍手不是沒有漏洞的方式,就像我家樓下的餐廳5星送小菜,Google Map得到4.8顆星,但味道就正常。

雖然我覺得每次討論都有人身攻擊的擦邊球,積極來說,Matters的框架很明確,所以大家的討論會圍繞在拍手(當然也跟資源分配有關),另一方面,平台也允許這樣的討論,不會排斥這樣的討論上熱門(熱門的演算方式是公開),間接有助於共識的形成,無論如何,理想的實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回到書上,回到LikerLand,如果你離共識太遠,覺得經由討論或參與治理無法改變時,在LikerLand你能「複製開放源碼,fork the government,自行立國。」這大概是我覺得作者最帶勁,LikerLand最瘋狂的舉動。(搞的我也想加入後援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地下文學

Jennifer話很多

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的安叄、 Chin、 Jennifer、寧想白、Shawn,在Matters相遇,受《後綴》假掰文青誌啟發,期待能在地下文學寫出更自信的作品,與更多讀者見面。 🌿 https://mirror.xyz/undlit.eth 🌿

056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