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關於愛情|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

開始看電影之後,在電影文字裡寫當時對愛情的理解、想像,感情觀,對何謂浪漫的定義。在很年輕的時候,這兩部電影就是我心目中的浪漫愛情主義。

(想要補背景的可以看:開始看電影之前看電影寫部落格時

開始看電影之後,幾乎只寫影評,但是那個年紀,大部分時間想的依然是愛情(實戰經驗沒有比看電影前增加多少),就算不直接寫,也在電影文字裡寫當時對愛情的理解、想像,感情觀,對何謂浪漫的定義。

伊森霍克、以及他的電影,曾經是我和某人相認的標記,在很年輕的時候,這兩部電影就是我心目中的浪漫愛情主義。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其實我一邊看著Before Sunrise的錄影帶時,一邊忍不住想著"啊,我完了",因為我知道自己將會無可救藥的沉溺在該片的浪漫主義中,也知道自己將會無可救藥的愛上Ethan,雖然表面上,在大量言情小說及以Titanic為首的文藝片的攻勢下,我對這些so called的浪漫非常不屑而且嗤之以鼻,這些被我認為是欺騙無知少女的東西通常也只成為我消遣貶低的對象,不過我很清楚,骨子裡,我是無可救藥的浪漫,absolute romantic freak,而Before Sunrise剛好就是這樣一部可以挑逗我每個浪漫細胞的電影。

Before Sunrise的愛情儘管就在那麼十幾個小時,但卻比許多我看過的電影更真實有說服力,愛情片總是在販賣一個soul mate的夢想,但大多時候我們看見的仍只是皮相的吸引力,soul mate?作夢吧,但在Before Sunrise中,我們真的知道Jesse跟Celine的確是soul mate of a lifetime,就因為那些對話啊,有的關乎價值觀,有的像是胡思亂想的狂想妄想,有的是couple間只可意會的幽默,都是些不太重要,不關家國民族的閒散對話,但卻真的讓我感到我認識、我知道這些角色,和侯麥的電影一樣,Before Sunrise被譽為「愛情小品」,但對我來說,這「愛情小品」的力量遠勝於那些神話般悲壯美麗的「愛情史詩」。

有些人在看Before Sunrise可能會覺得Jesse和Celine死ㄍ一ㄥ著不願再見面不交換電話住址很莫名其妙,但這部片的精神、靈魂就在於before sunrise、在黎明破曉之前,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沒有明天,這種當下不同於one night stand的隨便,那是一種精神狀態上的奢求,因為即使再對的人,再美的戀情也經不起日復一日、柴米油鹽的消磨,就像片中Jesse所說的:愛情一定會消失的,在你跟那個人相處那麼多年以後,你知道他會如何set他的頭髮,你熟知他的每個笑話..

我們都了解那種感覺,我們跟他倆一樣,不願落入俗套,我們知道沒有被時間耗損摧毀的回憶最美最甜,所以一切就該停格、freeze frame在最美的那一剎那,forever。只是在愛情中的我們怎麼可能放得開,怎麼可能捨得只跟那個對的人在一起24小時呢,隨著夜越深,我們也越捨不得他們就此分手,即使瀟灑如Jesse跟Celine也做不到的,jesse跟celine也察覺到這種「剎那即永恆」中的難以實踐跟一廂情願,當他們在月台上終於也相約再見面也許是俗套,但是真的如果死ㄍ一ㄥ著再也不見面,則太過天真愚蠢,似乎只是為了完成一個美好的愛情的snapshot,讓老年的時候拿來加上調味料狠狠誇張一百倍的回味著..

Before Sunrise裡的那種靈魂的撞擊是我們一直在找的,但電影畢竟是電影,essence of life,是我們人生最精采最深刻的集中與擴大,而電影又可以停留在最美的時刻,Jesse跟Celine相約半年再見,但他們有可能再也不會相見,有可能被死亡的陰影隔絕,有可能重逢之後也只變成蚊子血與白飯粒,因為是電影我們可以避開這一切,這一切也都不重要,只要有這樣的一個晚上就夠了,就是永恆...

每部心愛的片總是有許多細細碎碎的片段,無法一一盡述,而越是去想用文字理性的捕捉,就越是發現自己的不足,那些字句來不及的感動,只能留在電影,或是等待另一個影痴替你完成心願...


年份:可能是2002年,《愛在黎明破曉時》是最早開始寫電影文字那階段寫的,還是最self-conscious,最想要故作老成的時候....)


24小時之後,一輩子之前──《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戀人們會記得黎明破曉前的那個夜晚,他和她漫遊穿越於東歐音樂之都的巷道間,日與夜的接縫間,趕在天亮前交換所有的喁喁細語,繁星在他們頭頂散去..,日出來臨時,她枕在他的膝上,曙光染上他下頦的鬍庛..

不只一次提起《愛在黎明破曉時》,這部片當年重新定義了一整代年輕人對所謂OE及異國艷遇的認見,也定義了個人心目中的浪漫主義,陌生的異國城市、說不完的閒散對話、一生一次的靈魂撞擊;不管我們怎樣努力說服著自己《愛在黎明破曉時》不需要有結局,不可以有結局,但到底不能按耐著不在心底揣測追想著六個月後他們到底有沒有再接上頭,正如Jesse在本片中說的話:對這結局的認知,端看我們個人信奉的是浪漫主義還是犬儒主義,《愛在日落巴黎時》,也就只是導演和他的兩個演員版本的「後來呢」。

當然,《愛在日落巴黎時》不會只是要在吊個觀眾九年的胃口後三兩下打發過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不能只是這樣;事實上,光從這部片的存在,已不難猜想他們有沒有在半年後重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更加令我們心焦的問題:當年的靈魂伴侶,在經過多年人情冷暖的洗禮後,是否仍一切如故?年輕時的瀟灑、浪拓、狂放不羈,在人生際遇洗牌多輪後,是不是仍能在一句話一眉眼間,喚起當年靈魂的悸動?

九年的滄海桑田,此水當然已非前水,Jesse跟Celine少了當年的純真、可以不顧一切的衝動熱情,社會歷練讓他們變的節制、禮貌、加深了的犬儒、善於用自我調侃迴避掉迎面關切的眼神。都說《愛在黎明破曉時》浪漫的不切實際,但正是這樣不反身思量、不考慮但書的天真、所以可以純粹無雜的象徵一種世代精神,如果只是故技重施地延續《愛在黎明破曉前》的浪漫,也就失去其當年極端理想化但又極端貼近一整個世代精神的誠意;《愛在日落巴黎時》是寫給不再流浪作夢的波西米亞人的情書,但又不必非是浪漫主義者不能品其味,就像通俗小說的說法:只要漟過紅塵人世渾水的人,都懂得那箇中味。可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因為《愛在黎明破曉時》曾深深牽動每一個細胞,如果不是因為曾在Jesse、Celine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不會在那些涉及當年故事的典故間回味著會心一笑,不會這樣揪著心,斤斤計較著他們每個字句遮掩著什麼意函...

其實沒把《愛在日落巴黎時》當浪漫喜劇,當然,兩人對話間仍不乏機鋒俐落的辯答,背景又是理所當然浪漫的花都巴黎;或者是因為這部片承載了太多情感,讓我變的多愁善感,《愛在日落巴黎時》之於我,更是苦澀著甜美、動人的心碎。Richard Linklater光靠對白就可以營造出漸次堆疊的戲劇張力在《甜蜜的強暴我》Tape中是再清楚不過,對我來說,《愛在日落巴黎時》亦然如此,《甜蜜的強暴我》爆發力十足的對峙似是太強烈的對比,但是Jesse跟Celine的說話不也是照著同樣的動線,隨著兩人漫步留連於街道上、咖啡店、花園、賽納河上、轎車內、公寓前,漸次推衍醞釀著、衝突、爆發、逆轉…。當然,這些辭句,不必得都是形容心理懸疑劇中的張牙舞爪來勢洶洶;到底,也就只是這二人間無傷大雅的少年風流情事,但又分明、關乎一整個城池顛覆存亡的炮火熊熊。其實也不用怎樣珠連砲似的話語陣仗,片首書店外,Celine追問起火車站月台前的約會,Jesse先是不置可否、然後苦笑著不語,兩三句話、幾個眼神對照間,已經是好幾下翻盤..

先得敘舊,撿著生活中不相干的瑣碎聊,不至完全失了真誠幽默、但到底仍各留一手的敲探著,有點像Celine取笑美國人那種笑容燦燦姿態用力的「Hi! How are you?/Oh I’m great! And how are you?/Great」愚蠢廢話,頂多,是嘴尖舌利些的版本。當然要有《愛在黎明破曉時》中那樣乍似不具目的不著邊際的漫談:環境保育、消費主義、槍枝文化、神秘主義等等,但不同的是,不再是兩張白紙忙不迭的從彼此身上擷取林種片段拼湊比對、以玆映證對方確是自己的靈魂伴侶;沒那麼有趣、少了透過那不著邊際即興式的點綴所擦撞出來的火花,每段話似乎都是有目的性的、醞釀著下一輪的蓄勢待發。出了公園,跳上賽納河畔的遊艇,話題打上各自的婚姻戀情,Jesse承認他的婚姻行尸走肉徒餘空殼:老婆美麗聰明能幹,可他卻覺得自己不過在跟從前約會過的對象一起經營托兒所(I felt like I’m running a nursery with someone I used to date);當車子行在巴黎的下班車陣中時,Celine也承認她的戀情都像是一灘灘死水,從開始到離開,都彷彿無可無不可。揭穿了真實的生活未必如乍看下那般光鮮亮麗,這對一夜的情人在彼此面前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不再透過玩笑迂迴地刺探,而是直截深入的直探,有懊悔、怨對、苦毒, Jesse說你知道我到底為什麼寫那本書嗎?所以你會來其中一場對談我好問你你他媽的為什麼沒出現?(You know why I really wrote that book? I wrote it so that you might come to a reading in Paris so I can ask why the fuck didn’t you show up) Celine說其實在這之前我都還好好的,直到我讀了你那本該死的書,它提醒了我曾那麼的天真、浪漫、打從心底的相信愛情(I was fine until I read your fucking book. It reminds me of how..);在昔日的戀人面前想要佯裝一切堪稱如意,含笑話當年彷彿只是年少輕狂的浪漫冒險,才發現,原來,從來沒徹底將那一夜拋在身後,最深情的不堪。

劇本是Linklater跟霍克還有蝶兒一起寫的,很多真實的指涉:蝶兒確實唸過NYU的電影研究所、霍克寫了兩本書,不是太久前也曾在幾個大城市展開book tour,當然這不是觀眾會最專心擷取的八卦..關於這部分,我願意以為還是有斷裂扭曲的,畢竟逐字逐句的推敲血淋淋的讓人心痛,不過硬要穿鑿附會的話,也只能說大致上也是再映證了一路以來的想法。說說Jesse跟Celine這對舊日戀人,除了還是可以看到兩性政治互標刻板印象,像是男人還是先用下半身思考 (Jesse在Celine說完幹麻還要開房間何不就直接在這裡、立時將蝶兒拉到椅子上那幕伊森真是可愛極了;還有Celine說如果你每五分鐘就做一次的話,你還有辦法做這些事[寫書、養小孩]嗎?Jesse就接著說:我不介意這個挑戰),像是女人有些地方還是情緒化不老實(關於她「忘記」兩人那一夜曾發生過關係,Celine的說法是:女人習慣在這些事[哪些事?]上說謊);兩人之間的互動、一些肢體動作還是頂微妙有趣的,像在Celine公寓外「終於要分別」時,Celine緊緊擁抱Jesse(“我想看你會不會溶化成分子”),反過來是Jesse有點被動的承受(伊森令人心碎的眼神1號,內斂的溫柔),車上Celine顫抖著舉起又放下的手,還有兩人在賽納河上時,每回船一駛過橋下陰影,都可以感覺到那種想要撫觸親吻的慾望;上樓梯那段大概是性張力最明顯的,不難想像為什麼進了公寓之後兩人從頭到尾都得隔著兩三公尺。

當然,要說浪漫,《愛在日落巴黎時》還是浪漫的,當Jesse提起婚禮當天前往教堂途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進12大道的雜貨店時,根本就是奇士勞斯基《紅色情深》中一再擦肩而過的男女主角;但是我以為《愛在日落巴黎時》的終極浪漫,是在進戲院前你已知道,即使在九年之後,他們仍會是彼此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電影擺上了二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精簡扼要履歷表,告訴你那一夜如何在各自的人生中化為牆上不著痕跡的一個點──到底,人生當中是有那麼多數算不完的因緣際會與精采啊;然後接著說,但是,那一夜真的是永恆的剎那,在那個點上短暫交會的兩個生命,從此都不一樣,可,即便如此,九年後再聚首的戀人,甚至不可能竊取多一個晨昏;還記得《愛在黎明破曉時》吧,那時候他們是那麼的年輕,那種連時間都要側目,都要因而讓步的熱情,那一夜,彷彿無限延長,沒有終點的纏綿;但這回,時間是那麼不留情地追趕著他們,電影的八十分鐘,也就是兩人所擁有全部的八十分鐘,那是一段命定的、在落日餘暉前就得終結的戀情,令人心碎神傷。但是還有那神奇的結局,蝶兒的Waltz for a one-night stand,Nina Simone的Just in time,開放、不確定、比上回更teasing、卻又在苦澀中點上一絲甜美...

兩年多前看《愛在黎明破曉時》,是心目中波西米亞浪漫主義的極至,那部片專注表現的屬於年少任性的浪漫典型,有些地方是粗糙不堪細究的(尤其前陣子又重看了一次Before Sunrise,更覺那時他們真是天真幼稚),然後現在《愛在日落巴黎時》,依然,定義了個人的浪漫主義。


年份:2004年,那個時候兩年就已經像是很多年,文字也迅速進化成文青樣.....)


再九年之後

我在那個讓我一見鐘情的城市一個人看了《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雖然解開了那個懸了九年的Just in Time之後的謎,但並沒有那麼喜歡,覺得讓他們進入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然後證實愛情進入生活後無法延續,太理所當然,太cynical了。

後來讀她寫這部片,有一段大概這麼說:那些爭吵其實不重要,單就只他們仍然在跟對方說話,仍願意跟對方說話,不管是吵架、爭執、翻舊帳、近乎翻臉,只要仍願意跟對方說話,其實就已經很浪漫、珍貴。大意是這樣。

才覺得,喔,是這樣嗎,但我一時還是無法忘記那些尖刻刺耳的對話。我始終還是沒回去看那部電影,也許現在看會有不同的感受。

也許是隔年,為了要去維也納,再度重看Before Sunrise,當年看完Before Sunset,回去看Before Sunrise時,會故做老成地嫌他們在Before Sunset裡太幼稚。但那一回重看,大概,因為年紀更長了一些,又再度覺得:這電影真是浪漫,之前所有的抱怨又卸下了,依然覺得他們真是年輕、可愛、純真....

在維也納時,我照例走我的電影場景動線,去Jesse和Celine去過的咖啡店,去看那個Ferris Wheel(然後Before Sunrise的摩天輪本身又是向The Third Man致敬——Richard Linklater很愛奧森威爾斯),去墓園(但沒有瘋狂到去找小女生的墓碑,應該也找不到),坐著電車繞Ringstrasse...

差點忘了,更早之前去巴黎時,我當然也去了莎士比亞書店,也跳上賽納河畔的遊艇....。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兩篇文字,就是當時的模樣,原汁原味,一字未動。九年後的Before Midnight coda是剛剛補充的,離現在,竟也八年了,明年還會有下一步九年後嗎?

這些年來,我沒有再回去看過這其中任何一部,也許我也離開了那些電影很久,但同時,電影中的許多對白、情節,我到現在仍然記得很清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