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chKatze
FischKatze

德國魚貓一枚。 努力掙扎求生中。

[Matters 83] Steingraeber & Söhne 鋼琴博物館

(编辑过)
雖然對鋼琴沒怎麼研究,可是不同的琴音就像不同的靈魂本質似的,能夠唱出,或詮釋的曲子便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首曲子,可竟也能像是不同的故事。那些本質應是來自樹木與鋼絲,震動的琴音證明了他們的糾葛。
Liszt 之琴.

回首最初來到這小城時,覺得它很寧靜、樸素,但後來漸漸發現這裡其實算是個小小的「音樂城」。除了之前提及的 Bayreuther Festspiele (我們都稱他為瓦格納音樂節,因為表演的是瓦格納的歌劇)外,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 Steingraeber & Söhne 鋼琴博物館。

先說說,這些照片不是近期拍的,而是疫情前,由於時間有點久遠,因此本篇裡的一些細節是部分依賴之前的日記/紀錄的。

那時剛好這鋼琴博物館舉辦了幾場演奏會(演奏會要付錢。但有學生價。)還開放館內免費參觀外加老闆親自導覽。原本是受當中有演奏蕭邦曲子的一場次吸引,最後因緣際會連帶得知並參加了博物館[因為全德語結果記下的資訊量超少]免費導覽,再後來還去參觀「鋼琴工廠」(這裡讓我再找一下照片...)看怎麼手工製造鋼琴。

這些鋼琴真的幾乎全手工製造,超級猛。

黑鍵琴,超級美。

過去在台灣,較常聽到頂級鋼琴的品牌,大約就是 Steinway & Sons 史坦威鋼琴了吧。

但其實今天所介紹的 Steingraeber & Söhne (好像翻「史坦格列伯」)也是非常高級的有造價直逼千萬台幣的鋼琴...。雖然對鋼琴沒怎麼研究,可是不同的琴音就像不同的靈魂本質似的,能夠唱出,或詮釋的曲子便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首曲子,可竟也能像是不同的故事。那些本質應是來自樹木與鋼絲,震動的琴音證明了他們的糾葛。

二手琴。

這座博物館總共有兩層樓,一樓有四間房間,分別在靠牆側或房間正中間中擺設不同鋼琴做為展示,同時可以試音(當然,主要擺放的是 Steingraeber & Söhne 自家生產的,但也有 YAMAHA, August Förster...等的鋼琴)

當時一樓的導覽很隨興,因為主要是要讓對鋼琴有興趣者可以物色自己的下一台鋼琴。記得那時不少琴上面都有放價目單,大部分是二手琴,有的還有打折,也能分期付款零利率,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價目單都會介紹這台鋼琴的製造年份、歷史,有的還有寫使用的木頭,以及一些較專業的製造工藝(當時來不及看,而且眼前一堆長得超美的鋼琴,注意力根本不在價目單上😂)

Mietkauf.

除了買鋼琴外,也可以租鋼琴,而且很有趣,是寫 Mietkauf (租買) 而不是寫 (die) Miete (租金).

一般在德國,比如租房,就直接寫 Miete 這個字然後要付多少錢,可是 Mietkauf 是指前面付租金,租著用,但最後付到整台鋼琴的價格,就可以買下它了的意思,非常有趣。

比方上面的 August Förster 這老品牌的鋼琴(這個牌子有 150 年的歷史了呢)月租 219 歐元... 非常驚人,因為在這小城房租也差不多是這價位啊!但畢竟人家真的是高品質的(hochklassig) 鋼琴,而且又是老牌子,給錢有好貨囉。

真心狠心啊,就把琴給切了,只為講解。

到了二樓時,就真的比較有導覽的意味了。

有點忘記二樓確切有幾個房間,但是很肯定的是分了三區——一區像是歐洲貴族的房間,鋪著紅地毯、雍容華貴的吊燈、木質家具和好幾架木色的琴,然後靠中間樓梯、擺放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的空間,和另一側解說鋼琴工藝的空間(如上圖,有被切開的鋼琴,還有一些琴架、掛著琴弦的框等)但那些都不是重點,重點當然是 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啦。

這裡題外話一下,一般 (der) Flügel 是指「三角鋼琴」,(das) Klavier 是指「直立鋼琴」。

而由於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是鎮館之寶,因此當天超級酷,我們被邀請在有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的那空間坐下,然後開始聽這家鋼琴的老闆(因為是家族企業,這位老闆正是姓 Steingraeber!)講述家族史鋼琴史。

當初又是只有我們兩個外國人夾在一堆德國人之間,想當然耳,全德文!但是那位老闆似乎有放慢速度講,因此倒有記一點東西,比方:

  • 他們家族從 1852 年開始定居於小城 Bayreuth.
  • 他們只選擇最好的木頭製作頂級鋼琴,包含濕度、溫度、年份都很考究。
  • 他們儘量以手工的方式製作,因為每塊木頭的特性不一樣,因此很費時但可以保證品質。(其實這段資料量有點大,沒記得清楚。當時是邊聽邊用手機簡記,結果就被遺忘在手機裡了,今天才又翻出來。)

總之,關於鋼琴,雖然是樂器,雖然是商品,可是其實更是職人精神。

接著,老闆便把焦點放到鎮館之寶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上:

  • 這架琴是1873年所造的。而當時鋼琴家李斯特支持瓦格納(此地老大,這小城是瓦格納家族的封地)、蕭邦等作曲家,因此曾在此城駐足。
  • 1878-1882 年間,李斯特將「這個房間」(對,就是我們聽老闆演講的那個空間)當初被稱為 Rococo hall,當成他的沙龍,而且在此演奏。
  • 但因為重建,所以這個房間並不是 1880s 那時留下來的樣貌了,可是這琴是貨真價實地李斯特彈過的喔(老闆講到此有點兒興奮~當下也被那情緒感染)
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老闆後來又講了一些關於琴架、裝飾還有琴弦的部分(琴弦還有音箱的角度跟今日的三角鋼琴不一樣,但是實在聽不懂,只看老闆比來比去。)因此琴音會不同。

最後,老闆請了一位鋼琴小助手,請他彈奏曲子。

當下想著:天阿,琴聲真的不一樣,比較細,有點像是一般鋼琴聲融合了大鍵琴的聲音,莫名好聽(其實,個人有點聽不慣大鍵琴的聲音)。

更加讓我驚訝的是:天阿,那位鋼琴小助手是彈自己作的曲子啊!

因為放在琴架上的譜,是他寫/畫的,用鉛筆畫豆芽那種,當場覺得真的太厲害了。

很美的琴架。

曲音悠揚,而且音樂語言是共感的,一下子放鬆了許多。

當時聽著曲子也想著,這台「阿祖級」的鋼琴竟然還能承載彈奏的力量,實在厲害。(其實我總覺得老鋼琴有點脆弱。)

Der Liszt Flügel.

聽完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唱歌,再聽一首隔壁琴的唱歌(同樣是鋼琴小助手演奏而且是另一首他作的曲子)後,大家就被帶到下個空間(就是那個雍容華貴的空間)看看鋼琴與類似鋼琴的樂器。

介紹。其實跟上面整理的差不多,除了最後一條特別寫到「讓聲音空間(sounding space, 不知道這麼翻恰不恰當)變薄,因此身音會比較高,被稱為『李斯特之音』Liszt Sound.」

趁著大部分的人移動步伐,身為愛拍照的外國人,便趕緊湊前拍下上面那些照片。

室內燈光昏暗,又是用手機,沒把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 拍漂亮一點但也只能如此了。

1754年的傢俱!

由於這個房間是重新翻修過的,因此只剩下傢俱和幾處裝飾保留原樣,並禁止觸碰。老傢俱很脆弱,這一帶是有用繩子圍起來避免誤闖,而那張椅子為了避免誤坐,甚至還綁了一條紅繩!

神奇的 Gralsglocken 樂器。

離開了李斯特之琴 (Der Liszt Flügel)空間,在鋪紅地毯、擁容華貴的空間裡老闆邊走邊介紹了不少古物,而由於拍照,所以前面沒聽到,但對於上圖那個樂器 Gralsglocken 倒是很有印象。

當時就在這張簡介旁,一架Gralsglocken就在被敲著,超大聲,但一群人圍著拍不了,所以後來就拍簡介了。

這種Gralsglocken是模仿教堂鐘聲的替代品。一般來說,「人們需要利用數噸重,且直徑達7公尺的教堂鍾才能演奏出這些深沈的音調。如今(教堂鐘聲)是能通過電子(的方式)演奏,但在過去,是已進行許多模仿 Gralsglocken 的實驗。從以往在管鍾(Röhrenglocken)上裝一帶有金屬板的大木桶,到(現在)已可以用電子的方式演奏出——這種電子樂器為 Trautonium.」

坦白說,上述那段資訊,今日再看還是有點一知半解的,尤其 Gralsglocken 和 Trautonium 沒有對應的中文,也不是認知範圍內的樂器,只能知道是為了讓教堂敲鐘可以方便點吧。

Röhrenglocken 是長這樣

Trautonium 是長這樣

附上一個關於 Gralsglocken 的英文版小介紹~

今天再看才發現原來是跟劇作家 Richard Wagner 有關:

In 1882 delivered to Richard Wagner an instrument with a tall, narrow case in the shape of a piano. This first set of Parsifal bells was actually a piano, a keyboard instrument with four keys. At 220 centimetres, the extraordinarily long strings were to be struck by four, 8 cm wide hammers, and the keys were 7 centimeters wide. As far back as spring 1879, Wagner asked Eduard Steingraeber if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produce the four pitches of the ringing bells in Parsifal on a piano-like instrument with large hammers and wide keys. And he informed the piano maker that they were C, G, A, E in the lower bass register. In August 1881, Wagner gave the contract to Steingraeber.
The Parsifal bells are a classic example of Wagner’s special instruments. Richard Wagner required four bells with up to twenty notes lower than c0, the strike tone of one of the Pummerin in Vienna’s St. Stephen’s Cathedral, which is of the lowest bells in use in the entire world, weighing over twenty tons with a diameter over three metres. To produce his contra low-E bell, Wagner would have needed over 280 tons of cast iron and a diameter of about eight metres!

(以上源自官網)

這麼看來,Gralsglocken 似乎就是鋼琴的演進吧,也是挺玄妙的。

美麗的鋼琴。

暈頭轉向地聽了一圈,當時不論是拍照還是紀錄導覽介紹,都是很碎片的。其實這座博物館內很多很美的角落,只是當時來不及拍,還有一直拍也是挺怪。那就在這裡附上英文版官網囉:)[是說也有簡中,但是有些頁面沒有翻成中文所以就用英文版啦~]

這一篇,算是記憶的封存。

題外話。

也是在那時後,發現原來這座小小的博物館裡藏有一個練琴房。
學生價一小時五歐,不是很便宜但能稍微動動手指,當時老公就提議那不然儲值個五堂吧(30歐💸) 結果,進入去年,先是趕論文,然後又疫情...

而且,其實去年後來因緣際會下得了一台電子琴,後來論文寫到爆炸時,就拿它來發洩練習一下,但又不想看譜,所以...莫名其妙地算是即興了幾首曲子吧:)

最近琴房終於又開了,可以去稍微練一下琴。
今天也因此去琴房逐步將那些即興曲錄起來,就想起了遙遠的博物館之旅。

錄曲、寫文也算是漸漸完成人生想做的小小事兒了吧~

**

感謝閱讀到此的妳/你~

正因為有你們的閱讀,這篇文章才一次次存在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