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9 篇文章
更新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內頁構成篇)

翻過扉頁之後,迎來的就是書本的內頁,也就是真正體現書籍內容核心架構的部分。書本內頁的組成大致如下圖所示,但並非所有書都有這些頁面,而是視類型、裝訂方式與東西方習慣不同而改變。編輯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書籍由哪些單元構成,並幫助、提醒作者完成所需的內容。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蝴蝶頁、扉頁篇)

翻開書籍的內部組成,可以看見延伸到內封的材質、襯頁(蝴蝶頁、扉頁)與作為書本核心的書頁(書芯)本身。書籍的內部組成若是精裝書,則書封的材質會延伸到內裡,包覆住書封硬板(通常為灰紙板)。書封的裱褙材質可以是紙、布、皮革或塑膠。若書封沒有包覆厚紙板,而是直接向內摺出飄口後,則稱為「軟...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開本篇)

對書的外觀結構有初步的認知後,接著就是將目光轉向「書的內部」。但在前文並未提及,卻是構成一本書最基礎的思考:這本書有多大?書的尺寸一般是用「開本」來敘述。而所謂的開,指的就是印書用紙「摺」的次數,譬如說「全開」指的是印書用紙的全紙尺寸、「對開」(半開)指的是對摺一次、「4開」對摺...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書封結構篇)

在主文定稿之後,接著可同時進行「輔文邀稿」、「發想文案」以及──規劃書籍設計。也就是思考這本書要以何種具體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設計書的「封面」、「裝訂法」、「內頁版型」,用不同的觸感與形象,襯托出這本書記載的內容們。若在讀稿時,就能一併想像出一本書的樣子,那再好不過。

常常忘記簽的:著作出版合約書

在〈透明的出版進度表:存在,卻經常沒人在看的〉中,我把簽約擺在第七項,也就是緊接在審查、改稿之後,確定要接著執行後續編輯工作之前,和作者好好把合約書攤開來,把白紙黑字的條文一行行討論清楚。但到底什麼時候把這個「合約」簽定,卻往往抓不準個時間。

編輯的第一步:整稿這件事,萬事起頭難

出版的第一步,是思考要不要出版這件事情本身,發想企劃、審查來稿、展開第一階段的編輯會議,決定負責的編輯執行出版計劃。而編輯的第一步,就是整理交到手上的稿子了。不管是交辦稿、過審的自來稿,還是由編輯部主動出擊的企劃稿,當作者自信滿滿地把「完稿」(其實只算是手稿)交到我們手上時,就是一連串編務展開的起點。

透明的出版進度表:存在,卻經常沒人在看的

「編輯」,是從什麼時候展開的呢?詹宏志在《創意編輯》一書的序言中曾說道:編輯的工作從「我為什麼要編輯」就開始了,然後才會問「我要編什麼」,最後才進入「我要怎麼編」。詹宏志認為編輯是「設計對話情境」的人,並勇於「介入一切議題」,主動發動編輯的溝通技術。

要當編輯嗎?在面試之前,再問自己一次,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編輯?

編輯,就是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依據不同的要求,將讀者所需的材料組織成可以近用的內容,並公之於眾的工作。決定一位編輯的,是他產製的成果。書籍編輯、網站編輯、新聞編輯⋯⋯面對的職場樣態與工作節奏各不相同。配合著截稿期限不同,有人是每天背負著定時定量的結案壓力、而有人則是一週一週的結算(卻沒有週末可言)。

在成為編輯之前,我在找一個容身之處

我總是無法很實在地回答「為什麼要當編輯?」這件事,無論是對他人,或自己。像無數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一樣,成為出版社編輯一直是供在心上的某種夢想般的事情。幾乎所有來面試編輯的人,即便他不強調、卻也無法在面試委員面前否認——他總之是喜歡書的、喜歡閱讀、喜歡文字。

没有更多